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简论上师善知识与藏传佛教的关系(四)

  简论上师善知识与藏传佛教的关系(四)

  班班多杰 周 拉

  摘自 法音 2008年第9期 (总第290期)

  四、格鲁派关于依止上师善知识

  在修学佛法中的地位和作用

  藏传佛教格鲁派也和其他宗派一样重视依止上师善知识,认为上师善知识是接通佛之身、语、意与一切众生之间不可或缺的管道。本文以宗喀巴大师的名著《菩提道次第广论》为资料依据,阐释和论述格鲁派关于皈依弟子依止上师善知识的内容、特点和作用。

  一个皈依三宝的佛门弟子,首要的任务就是要选择、依止一位具量、合格、又适合于自己的上师善知识。这是皈依以后首先解决的前提条件。其理由和根据,宗喀巴大师在《菩提道次第广论》中作了充分的论述。首先,宗喀巴大师引用《摄决定心藏》中的话说:“住种姓之士夫,应亲近善知识。”[1]又引用藏传佛教噶当派大师博朵瓦的《语录》中的话说:“摄一切教授之总源头,不应舍离上师善知识。”[2]并解释道:“能令学者相续之中,下至发起一德,损减一过,一切善乐之本源者,厥为善知识。故于最初,依师轨理,极为紧要。”[3]其意思是说,因为上师善知识是一切教授的总源头,弟子心中发起之一功德或者消除之一过患等一切乐善好施皆源自上师善知识。所以,弟子从自己的思想、行为上都不应舍弃、放弃、远离上师善知识。因此,对于佛门弟子来说,皈依之初,选择、依止上师善知识,成为头等重要的大事。宗喀巴大师引用《菩萨藏经》中的话说:“善男子!我复略说一切菩萨行、一切菩萨波罗蜜、一切菩萨地、一切菩萨忍、一切菩萨总持门、一切菩萨三昧门、一切菩萨神通智、一切菩萨回向、一切菩萨愿,一切菩萨成就佛法,皆由善知识力,以善知识而为根本,依善知识生,依善知识出,依善知识长,依善知识住,善知识为因缘,善知识能发起。”[4]博朵瓦大师又说:“对修解脱者来说,没有任何事比上师善知识更为重要。此生当下眼前的事,虽可自行观察而作,若无上师之指点,则将一事无成。更何况我等旋即从三恶趣转生而来,又趋向未经历之地道者,若无上师善知识的导引,岂能成为圆满!”[5]从宗喀巴大师引用的这些经典著作和经典人物的话中,即可看到万宗归一、殊途同归,上师善知识成为佛法之根源、诸宗之本体、群迷之慧眼。要实现从三恶趣转来又转入三善趣,最终从轮回中解脱而成就佛果,则一刻也不能离开上师善知识的教化、启迪、引导。这就是格鲁派关于依止上师善知识的原因和根据。

  弟子依止上师善知识的规则、程序,宗喀巴大师在《菩提道次第广论》中分六个部分,即所依上师善知识之相、能依学者之相、依止上师善知识之轨理、依止上师善知识之功德、未依止上师善知识之过患、总义等。

  (一)所依上师善知识之相

  佛门弟子所依止的上师善知识应具备哪些“相”,即具体条件?宗喀巴大师在《菩提道次第广论》中说:“从总体的经教及其意趣阐释中,对各乘上师的性相(条件)的阐释各有不同。然在此处唯宣说从渐次引入三士道之次第,直至转入大乘佛道之上师善知识。”[6]宗喀巴大师的意思是说,佛教经论中对各个乘都有符合各乘特点的上师善知识的条件,例如显宗和密宗所需上师善知识的条件各不相同。宗喀巴大师这里所讲的上师善知识所具备的条件是,从三士道的次第转入到大乘佛道的上师善知识的条件。宗喀巴大师引用《大乘庄严经论》中的话语讲述了此阶段所需上师善知识的条件。如《大乘庄严经论》云:“偈曰:调静除德增,有勇阿含富,觉真善说法,悲深离退减。”[7]这个偈颂内容简洁,难以读懂,如果我们看一下此偈颂的解释,其意思就不难理解了。“释曰:此偈显示第一依亲近,若善知识具足十种功德者,应堪亲近。何谓为十?一者调伏,二者寂静,三者惑除,四者德增,五者有勇,六者经富,七者觉真,八者善说,九者悲深,十者离退。调伏者,与戒相应由根调故。寂静者,与定相应由内摄故。惑除者,信念与慧相应烦恼断故。德增者,戒定慧俱不缺减故。有勇者,利益他时不疲倦故。经富者,得多闻故。觉真者,了实义故。善说者,不颠倒故。悲深者,绝希望故。离退者,于一切时恭敬说故。”[8] 这就是说,上师善知识必须具备十个条件,即调伏、寂静、惑除、德增、有勇、经富、觉真、善说、悲深、离退。只有具备这十种条件的人,才能承担起上师善知识的重任,成为实至名归的上师善知识。

  所谓调伏,就是要调整、规范自己和他人的思想、行为。整人先整己,宗喀巴大师说:“若不调伏自己,就失去了调伏他人的基本前提。故调伏他人的上师善知识,先应调伏好自己的心态。如何调伏?由任意修持而所谓通达之功德,有其名而无其实,它无任何益处和效用。故应需与佛教法之总义相符顺的调伏自他之方式,此即定为三学,唯有通过三学,始能达到调伏等目的。”[9] 调伏自己须依戒学。宗喀巴大师引用《别解脱》中的话说:“心马常驰奔,恒励终难制,铁套衔口中,套即别解脱。”[10]一匹未上笼套而调训的野马,其性情暴烈、肆无忌惮而四处逃窜,难以制服。当训马师将铁笼套带在其口中时,这匹马也逐渐地收敛、规范而制服了。调伏自他心也如同调训野马,人从无始以来就被贪、瞋、痴三毒所驱使,心情处在放逸、浮躁、盲动的状态中。要使他的心回到平静、安宁的平常心状态中,就要靠戒律来约束、规范。因此,戒律是调伏自他心的基本手段和工具。

  寂静者,以定学中的正念、正知为导引,诸善奉行、诸恶莫作。所以说,寂静者要依定学。

  惑除者,是由三摩地而生起,并能抉择真义之智慧。因此说,惑除者,即慧学。

  经富者,宗喀巴大师说:“如是,以三学调伏自心,仅通达此功德者,远不足也。尚须成就圣教之功德。经富者为多闻三藏等。”[11] 这是说,作为上师善知识,以戒定慧三学调伏自他心,还远远不够。在此基础上,尚需继续多闻、修学承载戒、定、慧三学的经典文本经、论、律三藏,成为皓首穷经、满腹经论的饱学之士,即被称为经富者,或曰经典财富的拥有者。

  觉真者,宗喀巴大师说:“觉真者,是殊胜慧学,是谓通达法无我性,或以现证真实为正。此若无者,说由教理通达亦成。”[12]所谓觉真者,是破二我执,达二无我,现证性空者也。若不能达至此,则以教理通达此亦可。

  德增者,宗喀巴大师说:“如是虽能具足教证,若较学者或劣或等,尤非圆足,故须一种德增者。《亲友集》中如是说:“诸人依劣当退失,依平等者平等住,一尊圣者或尊胜利,故应亲近胜自者。所有具最胜,戒近静慧尊,若亲近是师,较尊胜尤胜。”[13] 作为上师善知识,虽已具足教证,然其学识较学生或低下或平等,则他不能圆满教授弟子,故说上师善知识须一德增者。

  宗喀巴大师对善说者、悲深者、有勇者、离退者等分别作了如下解释:“善说者,能善巧通达次第引导弟子者,即将法义巧妙输入所调伏者的心中。…… 悲深者,谓宣说法之动机清净,即不顾利养及恭敬等,由生起慈悲等而宣说。…… 有勇者,谓乐于利他,利他之心坚固。……离退者,谓宣说佛法而无疲倦,且能堪忍宣讲佛法时的苦劳。”[14] 这是说,上师善知识受持弟子时,应善于言说,并将佛法之义理巧妙地引入弟子的心中;上师善知识应对弟子发起慈悲心;上师善知识对弟子讲授佛法时的动机要纯正,讲法不是为了利养、恭敬,应具备牢固的利他之心,乐于助人;上师善知识对弟子讲法诲而不倦,乐此不疲。

  总之,上师善知识必须具备此十个条件中,调伏、寂静、惑除、德增、经富、觉真等六种,是上师善知识自己必须具备的,是上师善知识获得断证功德不可或缺的条件。有勇、善说、悲深、离退等四种,是上师善知识受持、教化弟子必备的条件。

  宗喀巴大师引用噶当派大师博朵瓦的话说:“博朵瓦云:“三学、觉真、悲深等五者,是尤为重要。我阿阇梨香尊贡,既无多闻又不耐劳,甚至连酬谢语亦不会说,但他具备前五德故,谁居其前悉能获益。……”如是,若无修行诸所学处(三学),唯赞美诸学处,以此谋自活者,不堪任为上师善知识。”[15]这就是说,作为上师善知识,就算不具备此十功德,至少应具备前五项,即三学、觉真、悲深等。若不具备这五项者,则徒有虚名,无实用处,不是合格的上师善知识,学佛者也不应依止这样的上师善知识。如《三摩地王经》云:“若能于彼末世时,世间导师灭度后,有诸毁法恶比丘,于彼多闻不希乐。虽说戒法而得活,自于戒法不乐行;……如人口说栴檀香,于诸香中最为上,有人问彼说香者,汝所说香自有不,答云我实不闻香,但由说香而得活。于佛灭后末恶世,有不应式诸比丘,虽说戒法而得活,不能自行于戒法。”[16] 这里说,末法时期会出现犯戒比丘,这些犯戒比丘自己不守清规戒律,唯赞美戒律。譬如,有人在大众面前吹嘘檀香木的香气。当有人问到:你既然那么赞美檀香木的香气,你有没有檀香木?我在这里赞美檀香木的功德,是为了生活,而我自己没有檀香木。同样,有人自己不重视实修而吹嘘清规戒律,这些人还哪里配谈戒律。

   若由于时间等关系,未能遇到具备十种条件的上师善知识的话,该怎么办?宗喀巴大师在《菩提道次第广论》中引用了《妙臂请问经》中的一段话:“如其仅有一轮车,具马于道亦不行,如是若无修行伴,有情不能获成就。若有具慧形貌正,洁净性尊趣入法,大辩勇悍根调伏,和言能施有悲愍,堪忍饿渴及苦恼,不供婆罗门余天,精悍工巧知报恩,敬信三宝是良伴。诸能完其如是德,于诤世中极稀故,半德四分或八分,应依如是咒师伴。”[17]这就是说,若未能遇到具备十条件的上师善知识,也可以依止具…

《简论上师善知识与藏传佛教的关系(四)》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