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簡論上師善知識與藏傳佛教的關系(叁)▪P2

  ..續本文上一頁投入佛門者經過聽聞、思維、修行佛法,淨除自己相續中的業障後,方可依止地上階位的大菩薩上師善知識。若菩薩摩诃薩已經證得資糧道以上的果位,則可以依止化身佛的上師善知識。若菩薩摩诃薩已獲得登地以上的果位時,就已具備了依止報身佛之上師善知識的條件。總之,修行者根據自己的佛學水平、性格取向、修證境界,在不同的階段可以選擇、依止不同類型的上師善知識。

  對于剛剛投入佛門的初學者而言,選擇、依止哪一類上師善知識最適合呢?《解脫莊嚴寶論》中講:“因爲我們這些初學佛的人都是困在業障和煩惱的暗室當中,根本沒有能力見到佛菩薩一面,遑論依止!因爲遇見了衆生類的善知識,依于他們的指示明燈才能知道學佛之道,逐漸親近諸佛菩薩。所以說在所有的善知識中要以普通衆生類的善知識們恩德爲最大了!”[17] 那些剛剛接觸、投入佛法的初學者,皆困在業障及煩惱的暗室中,尚無修證智慧之光。因此,根本就不具備見到佛陀或大菩薩上師善知識一面的能力,何談依止上師善知識!那些初學者遇見衆生類上師善知識,並借助衆生類上師善知識之指示明燈,方能了悟學佛之道,才能夠逐漸親近諸佛及菩薩上師善知識。所以,對于初學者而言,在四類上師善知識當中普通衆生類上師善知識的恩德最大。也就是說,我們初學者應當親近、依止普通衆生類上師善知識。

  (叁)諸善知識之性相

  塔布拉傑大師還闡明了四類上師善知識的界別或不同特點。

  首先,關于佛陀上師善知識,在《解脫莊嚴寶論》中雲:“佛陀善知識的定義是具足斷、證二種圓滿勝士。”[18] 佛陀上師善知識應具足斷、證功德,斷是指完全斷除了煩惱障和所知障,證是指完全圓滿了二種智慧。這裏,屬于報身佛一類的上師善知識與屬于化身佛一類的上師善知識皆稱爲佛陀善知識,一同解釋。

  其次,關于地上菩薩類上師善知識,在《解脫莊嚴寶論》中雲:“地上菩薩類的善知識是指初地到十地之間各地不同斷、證諸功德。此中又第八地以上之菩薩具足攝受衆生十力功德自在:于壽得自在,于心得自在,于資財得自在,于業得自在,于生處得自在,于所欲得自在,于願得自在,于神通得自在,于智慧得自在,于法得自在。”[19]屬于地上菩薩一類的上師善知識,指的是從初地到十地之間各地的不同的斷、證諸功德。從初地到十地的諸菩薩當中,住于八地以上的菩薩已具足攝受衆生之十力自在功德,一爲于壽得自在,即能隨意住世,壽命長短,隨己所樂;二爲于心得自在者,即隨己所樂,能出入任何叁昧禅定;叁爲于資財得自在者,即能隨意變現無量寶珠,如降大雨利濟有情;四爲于業得自在者,即能于地、界、衆生、生處及轉變他受用得自在;五爲于生處得自在者,即能住于禅定而生欲界中,其禅定力亦不壞失,生欲界已亦不爲欲界所染汙;六爲于欣樂得自在者,即能隨自意之所欣樂轉變地大或水大等神通;七爲于願求得自在者,即隨己意之願樂能圓滿成辦自他之種種願求;八爲于神通得自在者,即隨衆生之愛樂能變現無量無邊之神通;九爲于智慧得自在者,即于法、于義、于決定語、于辯才等得究竟通達智;十爲于法得自在者,即能以一音聲同時爲一切衆生說法。如契經說,各個衆生種性萬別千差,名、句、文辭各個不同皆悉明了,其心皆得滿足。

  對我們初學者貢獻最大的普通衆生類上師善知識應該具備那些條件呢?塔波拉傑在《解脫莊嚴寶論》中講:“其條件可由八種、四種或二種來說明之”[20]。這裏說,屬于普通衆生類之上師善知識應當具備的條件有八種、四種或二種等說法。說八個條件者,在《解脫莊嚴寶論》中引用《瑜伽師地論·菩薩地》中的話說:“菩薩善知識若具八相是爲圓滿。何者爲八?持守菩薩戒律,多聞大乘經典,具足修行證悟,悲心濟衆,無有畏懼,忍耐謙和,心離悔戚,善于言辭。”[21]此段話在漢譯本《瑜伽師地論·菩薩地》中是這樣譯的:“雲何名善友性,謂八因緣故,應知一切種圓滿善友性,何等爲八?謂如有一安住禁戒,具足多聞,能有所證,性多哀愍,心無厭倦,善能堪忍,無憂怖畏,語具圓滿。”[22]上師善知識具足八相,方可算爲合格的、圓滿的上師善知識,八相分別是多聞大乘經典,持守菩薩戒律,具足修行證悟,悲心濟衆,無有畏懼,忍耐謙和,心離悔戚,善于言辭。

  說四種條件者,在《解脫莊嚴寶論》中引用《大乘莊嚴經論》中的話說:“多聞離諸疑,能持諸善法,二門說真如,是爲菩薩相,爲圓滿法師。”[23]塔布拉傑大師引用《大乘莊嚴經論》中的一段話來闡明上師善知識應具備的四個條件:一爲多聞廣學,由于多聞廣學的緣故,能開示廣大法要;二爲斷除疑慮,因爲智慧廣大的緣故,能除衆生的疑惑;叁爲能持,由于持守善士之作業的緣故,堪受贊揚; 四爲善說真如二門,即能說由煩惱染汙門和清淨寂滅門之實相道理。

  這段話在漢譯《大乘莊嚴經論》中似難找到完全對應的偈頌,但其意思是有的,如說:“調靜除德增,有勇阿含富,覺真善說法,悲深離退減。釋曰,此偈顯示第一依親近,若善知識具足十種功德者,應堪親近,何謂爲十?一者調伏,二者寂靜,叁者惑除,四者德增,五者有勇,六者經富,七者覺真,八者善說,九者悲深,十者離退。調伏者,與戒相應由根調故。寂靜者,與定相應有內攝故。惑除者,信念與慧相應煩惱斷故。德增者,戒定慧具不缺減故。有勇者,利益他時不疲倦故。經富者,得多聞故。覺真者,了實義故。善說者,不顛倒故。悲深者,絕希望故。離退者,于一切時恭敬說故。”[24]這裏說的是上師善知識應具備的十種功德。

  說二條件者,在《解脫莊嚴寶論》中講:“真善知識者,深通大乘教,持菩薩勝律,雖逢命難緣,不舍菩薩戒。”[25] 塔波拉傑引用《菩薩行論》中的論述來說明二種條件者,也就是說善知識既要深通大乘教,又要守持菩薩戒。此即是所謂的二種條件。

  (四)依止上師善知識的規則或方便

  在《解脫莊嚴寶論》中,關于依止上師善知識的規則分爲叁,即恭敬與供養;愛敬並承事;修行及努力。

  首先,恭敬與供養。在《解脫莊嚴寶論》中恭敬與供養分段解釋:“恭敬是說要對善知識常行禮拜和周圍繞行;他行近的時候要速即起立,近他的身旁時要躬屈身體;以誠摯的心情在適當的時候講話;以無厭足的心情時常瞻仰其慈顔。”[26] 這些皆爲敬重上師善知識的具體表現,學佛者應如此時常敬禮上師善知識。塔波拉傑大師還引用了《華嚴經》中的一段話說: “以無厭足心,頻視善知識。這是什麼理由呢?因爲善知識實在是難見、難出、難遇的緣故!” [27]在漢譯本《華嚴經》中似難找到完全對應的話,但有這個意思,“于善知識心無厭足。……何以故?善知識者難見難遇。”這說明,真正的上師善知識是可遇而不可求的。所以,當你遇到品德與修學雙馨的上師善知識時,就應以無厭足心瞻仰其慈顔,並對上師善知識行禮、敬重。《解脫莊嚴寶論》中講:“供養是說要以與法不相違的食物、衣著、墊褥、醫藥、珍寶等財物象常啼菩薩一樣的不計身命去承事供養善知識。"[28] 這裏說,弟子們用合法渠道獲取的、並與佛法不相違的財富,如食物、衣著、墊褥、醫藥、珍寶等來供養上師善知識。供養時不應生起吝惜心,像常啼菩薩一樣的不計身命去供養、承事上師善知識。學佛的弟子,毫無吝啬地恭敬、供養上師善知識,方能獲證佛菩提。

  其次,愛敬並承事。《解脫莊嚴寶論》中講:“愛敬是說要視善知識如佛,凡有所訓皆不違越,對善知識要仰慕、敬重和敬信,就像那諾巴大師依止(谛洛巴)上師時一樣。”[29]這裏說,學佛者要視上師善知識爲真佛,從而對上師善知識的一切語旨皆接受,不能違越。而且,對上師善知識要有仰慕、敬重和敬信之心,猶如印度修行師那諾巴依止(谛洛巴)上師一樣。塔波拉傑還引用了《般若經》中一段話來論證:“《般若經》雲:“你應該對善知識竭盡全力的去敬重、愛惜和淨信!”[30]這也是說,應當把上師善知識視爲真佛,對上師要敬重、愛惜、淨信,並且付諸行動。

  最後,關于修行及努力。在《解脫莊嚴寶論》中講:“修行及努力是說從善知識而得聽聞、思惟和修持佛法,由聞、思、修叁門努力的去行持乃能使善知識歡喜。”[31] 修行及努力是指弟子們對上師善知識的教言要洗耳恭聽,深入思惟,如理修持。通過聞、思、修叁門努力的去修持佛法及上師善知識的教言,方能使上師善知識歡喜。惟其如此,弟子方能得到加持,獲證真法,趨入佛道,獲得一切種智。塔布拉傑又引用了《入法界品》及《大乘莊嚴經論》中的話來印證努力修行上師善知識的教言的重要性,如《入法界品》雲:若令善知識歡喜則能獲得一切佛菩提。”[32]也就是說,通過修持佛法及上師善知識的教言,使上師善知識歡喜,就是獲得一切佛菩提的重要方法或途徑。《大乘莊嚴經論》雲:“爲離于貪著,爲求隨順行,隨順如所教,以此令彼喜。”[33]並解釋說:“此偈上半顯示回向親近,下半顯示因親近回向親近者,不爲貪著利養故,但爲隨順修行故,因親近者,菩薩如所教授隨順修行,爲親近善知識,何以故,菩薩以此隨順令彼善知識心生歡喜故。”[34]

  從上師善知識求得佛法亦有叁個步驟,如《解脫莊嚴寶論》雲:“向善知識求法,第一步要有適當的准備,那就是首先要具足菩提心。第二步是要把自己作爲病人想,把佛法作爲藥物想,把上師作爲醫生想,知道自己如果努力去修持佛法,就能夠治療宿疾。最後應該設想自己是一個孔口朝下的器皿或無底之瓦罐,所有的毒液都流光了!”[35]這裏說,誠心修法的善男信女向上師善知識求法時,首先應具足…

《簡論上師善知識與藏傳佛教的關系(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