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简论上师善知识与藏传佛教的关系(三)▪P2

  ..续本文上一页投入佛门者经过听闻、思维、修行佛法,净除自己相续中的业障后,方可依止地上阶位的大菩萨上师善知识。若菩萨摩诃萨已经证得资粮道以上的果位,则可以依止化身佛的上师善知识。若菩萨摩诃萨已获得登地以上的果位时,就已具备了依止报身佛之上师善知识的条件。总之,修行者根据自己的佛学水平、性格取向、修证境界,在不同的阶段可以选择、依止不同类型的上师善知识。

  对于刚刚投入佛门的初学者而言,选择、依止哪一类上师善知识最适合呢?《解脱庄严宝论》中讲:“因为我们这些初学佛的人都是困在业障和烦恼的暗室当中,根本没有能力见到佛菩萨一面,遑论依止!因为遇见了众生类的善知识,依于他们的指示明灯才能知道学佛之道,逐渐亲近诸佛菩萨。所以说在所有的善知识中要以普通众生类的善知识们恩德为最大了!”[17] 那些刚刚接触、投入佛法的初学者,皆困在业障及烦恼的暗室中,尚无修证智慧之光。因此,根本就不具备见到佛陀或大菩萨上师善知识一面的能力,何谈依止上师善知识!那些初学者遇见众生类上师善知识,并借助众生类上师善知识之指示明灯,方能了悟学佛之道,才能够逐渐亲近诸佛及菩萨上师善知识。所以,对于初学者而言,在四类上师善知识当中普通众生类上师善知识的恩德最大。也就是说,我们初学者应当亲近、依止普通众生类上师善知识。

  (三)诸善知识之性相

  塔布拉杰大师还阐明了四类上师善知识的界别或不同特点。

  首先,关于佛陀上师善知识,在《解脱庄严宝论》中云:“佛陀善知识的定义是具足断、证二种圆满胜士。”[18] 佛陀上师善知识应具足断、证功德,断是指完全断除了烦恼障和所知障,证是指完全圆满了二种智慧。这里,属于报身佛一类的上师善知识与属于化身佛一类的上师善知识皆称为佛陀善知识,一同解释。

  其次,关于地上菩萨类上师善知识,在《解脱庄严宝论》中云:“地上菩萨类的善知识是指初地到十地之间各地不同断、证诸功德。此中又第八地以上之菩萨具足摄受众生十力功德自在:于寿得自在,于心得自在,于资财得自在,于业得自在,于生处得自在,于所欲得自在,于愿得自在,于神通得自在,于智慧得自在,于法得自在。”[19]属于地上菩萨一类的上师善知识,指的是从初地到十地之间各地的不同的断、证诸功德。从初地到十地的诸菩萨当中,住于八地以上的菩萨已具足摄受众生之十力自在功德,一为于寿得自在,即能随意住世,寿命长短,随己所乐;二为于心得自在者,即随己所乐,能出入任何三昧禅定;三为于资财得自在者,即能随意变现无量宝珠,如降大雨利济有情;四为于业得自在者,即能于地、界、众生、生处及转变他受用得自在;五为于生处得自在者,即能住于禅定而生欲界中,其禅定力亦不坏失,生欲界已亦不为欲界所染污;六为于欣乐得自在者,即能随自意之所欣乐转变地大或水大等神通;七为于愿求得自在者,即随己意之愿乐能圆满成办自他之种种愿求;八为于神通得自在者,即随众生之爱乐能变现无量无边之神通;九为于智慧得自在者,即于法、于义、于决定语、于辩才等得究竟通达智;十为于法得自在者,即能以一音声同时为一切众生说法。如契经说,各个众生种性万别千差,名、句、文辞各个不同皆悉明了,其心皆得满足。

  对我们初学者贡献最大的普通众生类上师善知识应该具备那些条件呢?塔波拉杰在《解脱庄严宝论》中讲:“其条件可由八种、四种或二种来说明之”[20]。这里说,属于普通众生类之上师善知识应当具备的条件有八种、四种或二种等说法。说八个条件者,在《解脱庄严宝论》中引用《瑜伽师地论·菩萨地》中的话说:“菩萨善知识若具八相是为圆满。何者为八?持守菩萨戒律,多闻大乘经典,具足修行证悟,悲心济众,无有畏惧,忍耐谦和,心离悔戚,善于言辞。”[21]此段话在汉译本《瑜伽师地论·菩萨地》中是这样译的:“云何名善友性,谓八因缘故,应知一切种圆满善友性,何等为八?谓如有一安住禁戒,具足多闻,能有所证,性多哀愍,心无厌倦,善能堪忍,无忧怖畏,语具圆满。”[22]上师善知识具足八相,方可算为合格的、圆满的上师善知识,八相分别是多闻大乘经典,持守菩萨戒律,具足修行证悟,悲心济众,无有畏惧,忍耐谦和,心离悔戚,善于言辞。

  说四种条件者,在《解脱庄严宝论》中引用《大乘庄严经论》中的话说:“多闻离诸疑,能持诸善法,二门说真如,是为菩萨相,为圆满法师。”[23]塔布拉杰大师引用《大乘庄严经论》中的一段话来阐明上师善知识应具备的四个条件:一为多闻广学,由于多闻广学的缘故,能开示广大法要;二为断除疑虑,因为智慧广大的缘故,能除众生的疑惑;三为能持,由于持守善士之作业的缘故,堪受赞扬; 四为善说真如二门,即能说由烦恼染污门和清净寂灭门之实相道理。

  这段话在汉译《大乘庄严经论》中似难找到完全对应的偈颂,但其意思是有的,如说:“调静除德增,有勇阿含富,觉真善说法,悲深离退减。释曰,此偈显示第一依亲近,若善知识具足十种功德者,应堪亲近,何谓为十?一者调伏,二者寂静,三者惑除,四者德增,五者有勇,六者经富,七者觉真,八者善说,九者悲深,十者离退。调伏者,与戒相应由根调故。寂静者,与定相应有内摄故。惑除者,信念与慧相应烦恼断故。德增者,戒定慧具不缺减故。有勇者,利益他时不疲倦故。经富者,得多闻故。觉真者,了实义故。善说者,不颠倒故。悲深者,绝希望故。离退者,于一切时恭敬说故。”[24]这里说的是上师善知识应具备的十种功德。

  说二条件者,在《解脱庄严宝论》中讲:“真善知识者,深通大乘教,持菩萨胜律,虽逢命难缘,不舍菩萨戒。”[25] 塔波拉杰引用《菩萨行论》中的论述来说明二种条件者,也就是说善知识既要深通大乘教,又要守持菩萨戒。此即是所谓的二种条件。

  (四)依止上师善知识的规则或方便

  在《解脱庄严宝论》中,关于依止上师善知识的规则分为三,即恭敬与供养;爱敬并承事;修行及努力。

  首先,恭敬与供养。在《解脱庄严宝论》中恭敬与供养分段解释:“恭敬是说要对善知识常行礼拜和周围绕行;他行近的时候要速即起立,近他的身旁时要躬屈身体;以诚挚的心情在适当的时候讲话;以无厌足的心情时常瞻仰其慈颜。”[26] 这些皆为敬重上师善知识的具体表现,学佛者应如此时常敬礼上师善知识。塔波拉杰大师还引用了《华严经》中的一段话说: “以无厌足心,频视善知识。这是什么理由呢?因为善知识实在是难见、难出、难遇的缘故!” [27]在汉译本《华严经》中似难找到完全对应的话,但有这个意思,“于善知识心无厌足。……何以故?善知识者难见难遇。”这说明,真正的上师善知识是可遇而不可求的。所以,当你遇到品德与修学双馨的上师善知识时,就应以无厌足心瞻仰其慈颜,并对上师善知识行礼、敬重。《解脱庄严宝论》中讲:“供养是说要以与法不相违的食物、衣着、垫褥、医药、珍宝等财物象常啼菩萨一样的不计身命去承事供养善知识。"[28] 这里说,弟子们用合法渠道获取的、并与佛法不相违的财富,如食物、衣着、垫褥、医药、珍宝等来供养上师善知识。供养时不应生起吝惜心,像常啼菩萨一样的不计身命去供养、承事上师善知识。学佛的弟子,毫无吝啬地恭敬、供养上师善知识,方能获证佛菩提。

  其次,爱敬并承事。《解脱庄严宝论》中讲:“爱敬是说要视善知识如佛,凡有所训皆不违越,对善知识要仰慕、敬重和敬信,就像那诺巴大师依止(谛洛巴)上师时一样。”[29]这里说,学佛者要视上师善知识为真佛,从而对上师善知识的一切语旨皆接受,不能违越。而且,对上师善知识要有仰慕、敬重和敬信之心,犹如印度修行师那诺巴依止(谛洛巴)上师一样。塔波拉杰还引用了《般若经》中一段话来论证:“《般若经》云:“你应该对善知识竭尽全力的去敬重、爱惜和净信!”[30]这也是说,应当把上师善知识视为真佛,对上师要敬重、爱惜、净信,并且付诸行动。

  最后,关于修行及努力。在《解脱庄严宝论》中讲:“修行及努力是说从善知识而得听闻、思惟和修持佛法,由闻、思、修三门努力的去行持乃能使善知识欢喜。”[31] 修行及努力是指弟子们对上师善知识的教言要洗耳恭听,深入思惟,如理修持。通过闻、思、修三门努力的去修持佛法及上师善知识的教言,方能使上师善知识欢喜。惟其如此,弟子方能得到加持,获证真法,趋入佛道,获得一切种智。塔布拉杰又引用了《入法界品》及《大乘庄严经论》中的话来印证努力修行上师善知识的教言的重要性,如《入法界品》云:若令善知识欢喜则能获得一切佛菩提。”[32]也就是说,通过修持佛法及上师善知识的教言,使上师善知识欢喜,就是获得一切佛菩提的重要方法或途径。《大乘庄严经论》云:“为离于贪著,为求随顺行,随顺如所教,以此令彼喜。”[33]并解释说:“此偈上半显示回向亲近,下半显示因亲近回向亲近者,不为贪著利养故,但为随顺修行故,因亲近者,菩萨如所教授随顺修行,为亲近善知识,何以故,菩萨以此随顺令彼善知识心生欢喜故。”[34]

  从上师善知识求得佛法亦有三个步骤,如《解脱庄严宝论》云:“向善知识求法,第一步要有适当的准备,那就是首先要具足菩提心。第二步是要把自己作为病人想,把佛法作为药物想,把上师作为医生想,知道自己如果努力去修持佛法,就能够治疗宿疾。最后应该设想自己是一个孔口朝下的器皿或无底之瓦罐,所有的毒液都流光了!”[35]这里说,诚心修法的善男信女向上师善知识求法时,首先应具足…

《简论上师善知识与藏传佛教的关系(三)》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