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简论上师善知识与藏传佛教的关系(三)▪P3

  ..续本文上一页菩提心,这是入大乘佛法的不可或缺的条件。其次,要正确对待上师善知识、佛法及自己三者之间的关系,即弟子应视自己为无明烦恼之疾病患者,视上师所讲之佛法是救治无明烦恼疾病之妙药,视上师善知识是救治无明烦恼疾病之医师。上师善知识、佛法及自己三者之间的关系,如同医师、妙药和患者的关系。最后,弟子听闻佛法时应克服“三过”,即耳不注如覆器之过、意不持如漏器之过、杂烦恼如毒器之过。

  求法之弟子应具足出离心而发菩提心,要视上师善知识为真佛,听闻佛法时舍弃“三过”等,而仔细认真地听闻上师善知识所讲之法,锲而不舍、持之以恒地研修彼妙法,方能获得解脱,实现佛教之断证功德。

  (五)依止上师善知识的利益或功德

  依止上师善知识之功德,在《解脱庄严宝论》中引用《华严经·入法界品》和《般若经》中的话说:“《入法界品》云:“菩萨若为善知识所摄,则不堕恶道,若为善知识所护则不为恶友所诱。若为善知识所佑则于大乘法中不予退转,善知识善护念诸菩萨必能速疾超离异生位。”般若经云:“善知识护念诸菩萨摩诃萨能速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36]在这里,塔布拉杰引用《华严经·入法界品》中的话来印证依止上师善知识的利益或功德。在《华严经》汉译本中这样译的:“善男子,菩萨由善知识任持不堕恶趣,由善知识摄受不退大乘,由善知识护念不毁犯菩萨戒,由善知识守护不随逐恶知识,由善知识养育不缺减菩萨法,由善知识摄取超越凡夫地。”[37]也就是说,由上师善知识所摄,从而得到开示、加持的菩萨,不会堕入地狱、饿鬼、畜牲等三恶趣;由上师善知识所护佑的诸菩萨,将不会于大乘法中退转;由上师善知识所护念的诸菩萨,必能速疾超离异生位,必能迅速获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成就涅槃。

  通过以上论述,《解脱庄严宝论》中关于依止上师善知识的内容和宁玛派、萨迦派相比较,其特点是显而易见的,书中将如来藏佛性说、暇满人身说、依止上师善知识说作为内因与外缘,融为一体来论述,这种论述维度和取向具有新颖、独特之处。用因明学的维度来论述依止上师善知识的必然性和必要性,这也是噶举派论证上师善知识的一大特色。宁玛派、萨迦派论述上师善知识时,不但示人如何为徒,且亦示人如何为师。也就是说,从师徒双方的互相选择、彼此辨识的互动中来考量依止上师善知识的问题。而噶举派则从上师善知识的类型及其特性的分析中,阐明每个人以个人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合于自己的上师善知识。在弟子依止上师善知识的态度与方法上,噶举派只强调了恭敬、供养、爱敬、修行及努力等几个方面,而没有提出弟子依止上师善知识的具体要求。也就是说,噶举派更多地从上师善知识的维度,谈了依止上师善知识的问题。而少有从弟子依止上师善知识的条件方面进行探讨。总之,噶举派对依止上师善知识的思想更趋理性化、逻辑化、体系化。

  【注 释】

  [1] 塔波拉杰·索南仁青:《解脱庄严宝——大乘菩提道次第论》(简称《解脱庄严宝论》),本书是塔波噶举派显密佛法之基础读本。要修学噶举派显密宗佛法,首先要掌握本书的内容,方能系统、全面地验修噶举派的教法。本书第三章“明善知识”中,系统地论述了噶举派关于依止上师善知识的主要内容和基本特征。其作者塔波拉杰·索南仁青,是塔波噶举的创始人,生于1093年,圆寂于1153年。《解脱庄严宝——大乘菩提道次第论》(藏文版)一书写于12世纪中期。我们所见到的文本,由四川民族出版社于1990年出版,共371页。汉文版由张澄基先生翻译,民族出版社2001年出版。本文所引的汉文译文均引自张澄基先生的译本,对其中的某些所引用的译文,笔者对照藏文原文,作了一些改动。特此说明。

  [2] 《解脱庄严宝——大乘菩提道次第论》,藏文版第5页,汉文版第3页。

  [3] 同上,藏文版第30页,汉文版第22页。

  [4] 同上,藏文版第30页,汉文版第22页。

  [5] 同上,藏文版第30页,汉文版第23页。

  [6] 同上,藏文版第31页,汉文版第23页。

  [7] 三藏法师玄奘译 《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551,第四分觉魔事品第21之2。载《大正藏》第7册,第839页。

  [8] 《解脱庄严宝——大乘菩提道次第论》,藏文版第31页,汉文版第23页。

  [9]同上,藏文版第32页,汉文版第23页。

  [10] 同上,藏文版第32页,汉文版第23页。

  [11] 同上,藏文版第33页,汉文版第23页。

  [12] 同上,藏文版第33页,汉文版第24页。

  [13] 同上,藏文版第34页,汉文版第24页。

  [14] 同上,藏文版第34页,汉文版第24页。

  [15] 同上,藏文版第35页,汉文版24页。

  [16] 同上,藏文版第35页,汉文版24页。

  [17] 同上,藏文版第35-36页,汉文版第24页。

  [18] 同上,藏文版第36页,汉文版第25页。

  [19] 同上,藏文版第36页,汉文版第25页。

  [20] 同上,藏文版第38页,汉文版第26页。

  [21] 同上,藏文版第38页,汉文版第27页。

  [22] 《瑜伽师地论·菩萨地》卷25,第138页。载《频伽藏》,大乘宗经论,来三。

  [23] 《解脱庄严宝——大乘菩提道次第论》,藏文版第38页,汉文版第27页。

  [24] 《大乘庄严经论》卷9,亲近品,第19。载《频伽藏》,大乘宗经论,暑四。

  [25] 《解脱庄严宝——大乘菩提道次第论》,藏文版第38页,汉文版第27页。

  [26] 同上,藏文版第39页,汉文版第27-28页。

  [27] 同上,藏文版第39页,汉文版第28页。

  [28] 同上,藏文版第40页,汉文版第28页。

  [29] 同上,藏文版第40页,汉文版第28页。

  [30] 同上,藏文版第40页,汉文版第28页。

  [31] 同上,藏文版第40-41页,汉文版第28页。

  [32] 同上,藏文版第41页,汉文版第28页。

  [33] 《大乘庄严经论》卷9,亲近品,第19。载《频伽藏》,大乘宗经论,暑四。

  [34] 《大乘庄严经论》卷9,亲近品,第19。载《频伽藏》,大乘宗经论,暑四。

  [35] 《解脱庄严宝——大乘菩提道次第论》,藏文版第41页,汉文版第29页。

  [36] 同上,藏文版第41-42页,汉文版第29页。

  [37] 《大方广佛华严经》卷第七十七〈入法界品〉第三十九之十八。

  

  

《简论上师善知识与藏传佛教的关系(三)》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