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簡論上師善知識與藏傳佛教的關系(叁)▪P3

  ..續本文上一頁菩提心,這是入大乘佛法的不可或缺的條件。其次,要正確對待上師善知識、佛法及自己叁者之間的關系,即弟子應視自己爲無明煩惱之疾病患者,視上師所講之佛法是救治無明煩惱疾病之妙藥,視上師善知識是救治無明煩惱疾病之醫師。上師善知識、佛法及自己叁者之間的關系,如同醫師、妙藥和患者的關系。最後,弟子聽聞佛法時應克服“叁過”,即耳不注如覆器之過、意不持如漏器之過、雜煩惱如毒器之過。

  求法之弟子應具足出離心而發菩提心,要視上師善知識爲真佛,聽聞佛法時舍棄“叁過”等,而仔細認真地聽聞上師善知識所講之法,锲而不舍、持之以恒地研修彼妙法,方能獲得解脫,實現佛教之斷證功德。

  (五)依止上師善知識的利益或功德

  依止上師善知識之功德,在《解脫莊嚴寶論》中引用《華嚴經·入法界品》和《般若經》中的話說:“《入法界品》雲:“菩薩若爲善知識所攝,則不墮惡道,若爲善知識所護則不爲惡友所誘。若爲善知識所佑則于大乘法中不予退轉,善知識善護念諸菩薩必能速疾超離異生位。”般若經雲:“善知識護念諸菩薩摩诃薩能速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 ”。”[36]在這裏,塔布拉傑引用《華嚴經·入法界品》中的話來印證依止上師善知識的利益或功德。在《華嚴經》漢譯本中這樣譯的:“善男子,菩薩由善知識任持不墮惡趣,由善知識攝受不退大乘,由善知識護念不毀犯菩薩戒,由善知識守護不隨逐惡知識,由善知識養育不缺減菩薩法,由善知識攝取超越凡夫地。”[37]也就是說,由上師善知識所攝,從而得到開示、加持的菩薩,不會墮入地獄、餓鬼、畜牲等叁惡趣;由上師善知識所護佑的諸菩薩,將不會于大乘法中退轉;由上師善知識所護念的諸菩薩,必能速疾超離異生位,必能迅速獲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成就涅槃。

  通過以上論述,《解脫莊嚴寶論》中關于依止上師善知識的內容和甯瑪派、薩迦派相比較,其特點是顯而易見的,書中將如來藏佛性說、暇滿人身說、依止上師善知識說作爲內因與外緣,融爲一體來論述,這種論述維度和取向具有新穎、獨特之處。用因明學的維度來論述依止上師善知識的必然性和必要性,這也是噶舉派論證上師善知識的一大特色。甯瑪派、薩迦派論述上師善知識時,不但示人如何爲徒,且亦示人如何爲師。也就是說,從師徒雙方的互相選擇、彼此辨識的互動中來考量依止上師善知識的問題。而噶舉派則從上師善知識的類型及其特性的分析中,闡明每個人以個人的具體情況,選擇適合于自己的上師善知識。在弟子依止上師善知識的態度與方法上,噶舉派只強調了恭敬、供養、愛敬、修行及努力等幾個方面,而沒有提出弟子依止上師善知識的具體要求。也就是說,噶舉派更多地從上師善知識的維度,談了依止上師善知識的問題。而少有從弟子依止上師善知識的條件方面進行探討。總之,噶舉派對依止上師善知識的思想更趨理性化、邏輯化、體系化。

  【注 釋】

  [1] 塔波拉傑·索南仁青:《解脫莊嚴寶——大乘菩提道次第論》(簡稱《解脫莊嚴寶論》),本書是塔波噶舉派顯密佛法之基礎讀本。要修學噶舉派顯密宗佛法,首先要掌握本書的內容,方能系統、全面地驗修噶舉派的教法。本書第叁章“明善知識”中,系統地論述了噶舉派關于依止上師善知識的主要內容和基本特征。其作者塔波拉傑·索南仁青,是塔波噶舉的創始人,生于1093年,圓寂于1153年。《解脫莊嚴寶——大乘菩提道次第論》(藏文版)一書寫于12世紀中期。我們所見到的文本,由四川民族出版社于1990年出版,共371頁。漢文版由張澄基先生翻譯,民族出版社2001年出版。本文所引的漢文譯文均引自張澄基先生的譯本,對其中的某些所引用的譯文,筆者對照藏文原文,作了一些改動。特此說明。

  [2] 《解脫莊嚴寶——大乘菩提道次第論》,藏文版第5頁,漢文版第3頁。

  [3] 同上,藏文版第30頁,漢文版第22頁。

  [4] 同上,藏文版第30頁,漢文版第22頁。

  [5] 同上,藏文版第30頁,漢文版第23頁。

  [6] 同上,藏文版第31頁,漢文版第23頁。

  [7] 叁藏法師玄奘譯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551,第四分覺魔事品第21之2。載《大正藏》第7冊,第839頁。

  [8] 《解脫莊嚴寶——大乘菩提道次第論》,藏文版第31頁,漢文版第23頁。

  [9]同上,藏文版第32頁,漢文版第23頁。

  [10] 同上,藏文版第32頁,漢文版第23頁。

  [11] 同上,藏文版第33頁,漢文版第23頁。

  [12] 同上,藏文版第33頁,漢文版第24頁。

  [13] 同上,藏文版第34頁,漢文版第24頁。

  [14] 同上,藏文版第34頁,漢文版第24頁。

  [15] 同上,藏文版第35頁,漢文版24頁。

  [16] 同上,藏文版第35頁,漢文版24頁。

  [17] 同上,藏文版第35-36頁,漢文版第24頁。

  [18] 同上,藏文版第36頁,漢文版第25頁。

  [19] 同上,藏文版第36頁,漢文版第25頁。

  [20] 同上,藏文版第38頁,漢文版第26頁。

  [21] 同上,藏文版第38頁,漢文版第27頁。

  [22] 《瑜伽師地論·菩薩地》卷25,第138頁。載《頻伽藏》,大乘宗經論,來叁。

  [23] 《解脫莊嚴寶——大乘菩提道次第論》,藏文版第38頁,漢文版第27頁。

  [24] 《大乘莊嚴經論》卷9,親近品,第19。載《頻伽藏》,大乘宗經論,暑四。

  [25] 《解脫莊嚴寶——大乘菩提道次第論》,藏文版第38頁,漢文版第27頁。

  [26] 同上,藏文版第39頁,漢文版第27-28頁。

  [27] 同上,藏文版第39頁,漢文版第28頁。

  [28] 同上,藏文版第40頁,漢文版第28頁。

  [29] 同上,藏文版第40頁,漢文版第28頁。

  [30] 同上,藏文版第40頁,漢文版第28頁。

  [31] 同上,藏文版第40-41頁,漢文版第28頁。

  [32] 同上,藏文版第41頁,漢文版第28頁。

  [33] 《大乘莊嚴經論》卷9,親近品,第19。載《頻伽藏》,大乘宗經論,暑四。

  [34] 《大乘莊嚴經論》卷9,親近品,第19。載《頻伽藏》,大乘宗經論,暑四。

  [35] 《解脫莊嚴寶——大乘菩提道次第論》,藏文版第41頁,漢文版第29頁。

  [36] 同上,藏文版第41-42頁,漢文版第29頁。

  [37] 《大方廣佛華嚴經》卷第七十七〈入法界品〉第叁十九之十八。

  

  

《簡論上師善知識與藏傳佛教的關系(叁)》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