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師的明妃、兒女等。
(四)上師之演說及弟子聽聞之規則
《明燈論》中講兩個部分:一、上師善知識講傳和弟子聽聞的若幹要求;二、弟子受灌頂和加持的過程。由于文章結構與篇幅所限,在此只講上師善知識講傳和弟子聽聞的若幹要求。
第一、上師善知識講傳的要求。在《明燈論》中言道:“薩迦班智達雲:“叁門之德正直故,爲護法而敬恭之。”上師善知識應穿好叁法衣,舍棄臥身、依靠、伸腿等姿態,應身直而以釋迦法王講法的姿態。舍棄多語、重複、微聲、聲音時高時低等,而以音韻豐富而明確講法。不貪著于財物及恭敬等,並舍棄傲慢、嫉妒、瞋癡等,具備本尊神之我慢而發起慈悲心及菩提心,思維使一切有情衆生離苦得樂,降妙法之甘露,應如此講法。”[29]
這裏講上師善知識講法時的一些要求,即上師善知識在講法時必須要穿好叁法衣,不能以臥身、依靠墊、伸腿等姿態坐于寶座上,而應保持以釋迦法王講法時的端正姿態。上師善知識在講法時也不能說話冗長、重複字句,聲音不能太微弱、太高或時高時低,必須以聲音高低適合、音韻豐富而明確地講法。只有這樣,弟子才能聽而不厭、集中注意力,能銘記上師善知識所講的每句話。另外,上師善知識也不能有傲慢、嫉妒、瞋癡等雜念,更不能貪著于弟子的錢財及恭敬等,上師善知識應以本尊神之啓示,爲一切有情衆生離苦得樂而發起慈悲及菩提心,給弟子講如甘露般的妙法。
第二、弟子聽聞的要求。《明燈論》中雲:“于彼,應舍棄聞聽之叁過及六垢,應發起菩提心,遠離我慢而以專心聽聞上師善知識之講法。彼叁過,即是耳不注如覆器之過,意不持如漏器之過,雜煩惱如毒器之過。彼六垢,即是傲慢、無正信、不求法、外散、內收、疲厭。”[30]弟子聽聞上師善知識的講法時,應舍棄聞聽之叁過及六垢,發起菩提心,修習本尊神,而洗耳恭聽,銘記于心。聞聽之“叁過”是:一、耳不注如覆器之過,即坐在上師善知識面前聽法時心不在焉,上師講再多再好的妙法也沒有用,猶如容器倒置而注水,注再多的水也不會蓄水;二、意不持如漏器之過,即上師善知識所講的法,當作了耳邊風,今天所聞所學之法,明天忘得一幹二淨,猶如有漏洞的容器中不能蓄水;叁,雜煩惱如毒器之過,即弟子帶著雜念、邪念去聽上師善知識所講之法,猶如有毒的容器中注水,則整個水會變爲有毒之水。聽聞之“六垢”是:傲慢,無正信,不求法,外散,內收,疲厭。弟子在聽聞、修習佛法時,若狂傲不遜、不信上師、無精進、心不在焉、昏昏欲睡、感到厭倦,則學不到正法,得不到上師善知識的加持,更不能解脫成佛。所以,弟子應舍棄此“六垢”,而仔細認真地聽聞上師善知識所講之法,锲而不舍、持之以恒地研修彼妙法,方能獲得解脫、實現佛教之斷證功德。
以上,我們以薩迦派阿羅仁波切的著作《薩迦加行教言解脫道之明燈論》爲資料依據,較爲系統地論述了薩迦派關于弟子依止、親近上師善知識的基本內容。縱觀藏傳佛教諸宗派,關于弟子依止上師善知識的有關論述,其主要內容、基本架構大同小異,當然也有些細微的不同之處。例如:從甯瑪派和薩迦派關于弟子依止上師善知識的內容來看,大的方面沒有什麼不同,細微的差異亦不少。和甯瑪派相比,薩迦派主要是通過引經據典來論證弟子與上師善知識的關系,如薩迦派引用了《華嚴經》中的九種物、人、動物來比喻弟子對待、侍奉、供養上師善知識的心懷。另外,薩迦派大量引用了《上師五十頌》中的有關依止上師善知識的內容來闡述弟子與上師的關系。相比之下,甯瑪派則較少地引用了《上師五十頌》中的論述。(待續)
【注 釋】
[1] 阿羅仁波切:《薩迦加行教言解脫道之明燈論》,此書是薩迦派顯密佛法之基礎讀本,要修學薩迦派顯密宗佛法,首先要掌握本書的內容,方能系統、全面地驗修薩迦派的顯密教法。本書第一章較爲系統地論述了薩迦派關于依止上師善知識的主要內容和基本特征。其作者阿羅仁波切,全稱阿旺洛哲仁青,于公元1892出生在康區,1959年圓寂。《薩迦加行教言解脫道之明燈論》(藏文版)一書寫于20世紀中期。我們所見到的本書,由香港天馬出版公司2001年出版,共442頁,尚無漢譯本。本文所引資料皆由筆者藏譯漢。
[2] 《薩迦加行教言解脫道之明燈論》,第4-5頁。
[3] 《大般涅
經》卷2。
[4] 《薩迦加行教言解脫道之明燈論》,第5頁。
[5] 《薩迦加行教言解脫道之明燈論》,第5頁。
[6] 同上,第6頁。
[7] 同上,第7頁。
[8] 《大般涅
經》,卷10。
[9] 《大悲經》,卷2第88頁。
[10] 《薩迦加行教言解脫道之明燈論》,第7頁。
[11] 同上,第7-8頁。
[12][13] 同上,第8頁。
[14] 《薩迦加行教言解脫道之明燈論》,第9頁。
[15][16] 同上,第11頁。
[17] 《大般涅
經》,卷15。
[18][19] 《薩迦加行教言解脫道之明燈論》,第11頁。
[20] 同上,第12-13頁。
[21][22] 同上,第13頁。
[23][24] 同上,第14頁。
[25][26] 同上,第16頁。
[27] 同上,第18頁。
[28] 同上,第19頁。
[29] 同上,第40頁。
[30] 同上,第41頁。
《簡論上師善知識與藏傳佛教的關系(二)》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