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龙树《中论》的“涅槃”思想探析▪P3

  ..续本文上一页的表现。

  (四)三段论法(syllogism)

  三段论法是藉由已知的大小前提以推知结论。佛教之中,因明的三支论式:宗(结论)、因(大前提)、喻(小前提),较类似西方的三段论法。《中论》本身明确使用三段论式的比较少见,但它的论证方式中实在是含有类似方法的。李润生先生的《中论析义》多用这种手段分析龙树的思想,这里举一例。〈涅槃品〉在“遮有”时云:

  涅槃不名有,有则老死相,终无有有法,离于老死相[50]。

  此偈以“老死相”破“有”是涅槃之说。意思是说涅槃不能是“有”,若“有”则堕入“老死之相”。此偈若以三段论式表示,则可为:

  大前提:若法是涅槃,则离生、灭、老、死相。

  小前提:三界诸法皆有生、灭、老、死相。

  结论:故知三界不是涅槃。

  龙树菩萨在论证“涅槃”思想时,经常用到这样的方式,如果细心地借用三段式来加以分析,无疑将更加容易理解他的用意所在。

  (五)命题的否定(propositional negation)

  命题的否定就是指归谬法。命题的否定在《中论》中占有很重要的份量,是《中论》所使用的主要方法。

  〈观涅槃品〉偈云:“若诸法不空,则无有生灭,何断何所灭,而称为涅槃?” [51]此言如果诸法不是“空”的,因为不空,所以也就没有生灭的变化可言,没有了生灭,也就没有了什么东西可以断、可以灭了,故此也就没有了“涅槃”。由不空可以推导出无有涅槃,看来不空是不正确的。这就是用“归谬” 对命题进行否定的一例。

  五类论证“涅槃”的方法,大致可见龙树菩萨《中论》“涅槃”思想的表达方式。其实,就龙树菩萨博大精深的思想、奥妙精微的辩术而言,仅作此析是不能尽意展现的,这里仅算是进一步深究的抛砖引玉之功。

  五、《中论》“涅槃”的意义

  1、首先,《中论》“涅槃”的意义体现在对中国佛教三论宗的影响。

  吴汝钧先生说龙树菩萨把大乘佛学推向了一个高峰,并且“印度大乘佛学的其它重要思想,如有关缘起、假名、中道、涅槃、业的说法,都在《中论》中得到确定下来”[52]。这话非常正确。龙树菩萨被中国佛教三论宗推为实际创宗的初祖,他的“涅槃”思想自然对三论宗思想具有重大的影响。三论宗之集大成者——吉藏大师的“涅槃”观念就是继承了龙树菩萨《中论》“涅槃”的思想。

  自南北朝时期直至隋唐的中国佛教,《涅槃经》非常流行,涅槃之“常乐我净”的观念也是深入人心,出“生死”入“涅槃”是广大佛教信徒致力追求的目标。但是吉藏大师在阐述“涅槃”时,却言“涅槃以无著为本”,将其与“生死以取相为原”并立[53]。一般人皆以为涅槃“常乐我净”,有诸般功德,但是他却说“有、无不是涅槃,乃至四句亦皆不是涅槃,只有无受,方名涅槃。”[54]这对于惯常的认识来说不啻是当头一棒。他说《涅槃经》言涅槃是“常”只是一种方便的对治法门,并不是究竟实相,如来的“涅槃”常与无常随时具足,更没有一异之别[55]。为了说明“涅槃”的无分别与绝相离言,他常直接引用《中论》的原文[56]。

  这些观念与龙树菩萨涅槃思想的“毕竟性空”、“究竟实相”观念以及表达涅槃思想时“遣一切执”、“但破不立”的观点可谓是前后相承,如出一辙。

  二者“涅槃”思想中更为一致的是“生死即涅槃”的观念。在《大乘玄论》卷三中他将三论宗与别家的“涅槃”观念作比较[57]。认为其它家的“涅槃“观是厌生死而趣涅槃,将涅槃当作生死之外别有的实体,捨此取彼,造成分别,从而不能脱离生死;而三论宗的“涅槃”是离而不离,就是说既不贪恋生死流转的世间,也不寄情于界外的涅槃。他还说真正的涅槃“名无得物,物无应名”,是洗净一切染污、断除一切过患而又不厌弃、别离那染污、过患的世间。因为生死与涅槃原本就是“不一”也是“不二”的,只是佛陀为了接引计有计无的众生而开设的方便法门,任何不解此理者都是错误妄执[58]。如此而言,有生死方有涅槃,若无生死即无涅槃;生死涅槃皆是虚妄,离此虚妄则是实相[59]。

  这几乎就是龙树菩萨“真俗不二”涅槃思想的完整继承,三论祖师前后承传的一贯性由此可见一斑。可以毫无疑义地说,龙树菩萨奠定了三论宗的“涅槃”思想。

  2、其次,龙树菩萨“真俗不二”的涅槃思想为“人间佛教”思想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有人言:“罗什所解释的涅槃学说(主要是龙树菩萨的涅槃思想),彻底地堵塞了传统所追求的、实质上是通向死亡的道路,为其在社会上进行广泛的现实活动,推倒了最后一座壁垒。”[60]这话有些过,不过倒是说明了龙树菩萨“涅槃”思想对中国佛教的巨大影响。

  其实,中国佛教的“人间佛教”思想不惟近代始有,实自惠能大师南宗禅时就已出现[61]。龙树涅槃“真俗不二”的思想对唐代南宗禅和近代以来这两个时期的“人间佛教”思想皆有影响。

  惠能大师创立的南宗禅“佛法在世间”与般若中观思想有着直接的关系[62],因为惠能大师特别看重如何在现实世界或世俗社会中获得佛教真理,从而体悟到人的真正本质,不离开现实世界而成佛。如《坛经·般若品》中说:“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正见名出世,邪见名世间;邪正尽打却,菩提性宛然。”[63]这里就明确强调了,佛法并不是离开世俗社会的另一个世界或境界中的东西,离开世间去追求觉悟是不会有结果的,不能执著于世间和出世间的绝对化的区分。这种思想观念就和《中论》“涅槃与世间,无有少分别,世间与涅槃,亦无少分别”;“涅槃之实际,及与世间际,如是二际者,无毫厘差别”有关。

  近代中国佛教自太虚大师以来,多以“人间佛教”为依归。认为中国传统的佛教(宋明以后至于清末)过于强调生死的解脱,忽视了人间的弘化;过于偏重出世的事业,漠忘了入世的精神。从而导致“宴坐佛教”、“死人佛教”的弊端。故此太虚大师竭力倡导以现实人生为主导的佛教,他说:“吾人学佛,须从吾人能实行之佛的因行上去普遍修习。尽吾人的能力,专从事利益人群,便是修习佛的因行……废弃不干,便是断绝佛种”[64]。这可说是龙树菩萨“真俗不二”涅槃思想于现代社会的新体现。可见,“人间佛教”理论构建既体现了时代的必然,也源于佛法根本。

  正是由于龙树菩萨这种“真俗不二”涅槃思想的影响,给中国佛教后来“人间佛教”思想的萌芽提供了不竭的源泉,给今天中国佛教的发展埋下了新生的种子。

  3、再者,龙树菩萨“涅槃”思想在哲学史上也具有重大的贡献。

  龙树菩萨“涅槃”思想的论证方式、论辩方法,若就佛教本身来说,也具有一种划时代的意义,他不用宗教式的说教法,而是采用了理性思辩的新形式来向社会民众传达佛陀思想。要知道,在宣扬教义的同时,如果向理性开放,用理性思维来展示信仰,将会是使宗教令人信服的极其重要的因素。这一点他不但做到了,而且无可挑剔。时至今日,佛学一直能为大多数知识阶层的人接受,除了佛法自身所具有的优势外,最重要的就是佛教有《中论》这样具备高度哲理、高度思辩的佛学论著。

  龙树菩萨“涅槃”思想若就哲学层面来讲,他对人的理性思维的非至上性以及语言概念的局限性的认识,他对非此即彼执著一端的思维方式的批判,他那绵密深邃的论证方式、论辩方法,对深化人类思维的发展具有极大贡献与重要意义。

  由上文对龙树菩萨《中论》“涅槃”思想的探析,我们大致可以了知龙树菩萨“涅槃“思想的内容与意义。通过本文的论述,可以相信龙树菩萨的大乘中观学决非对“涅槃”不感兴趣。他对于“涅槃”非但感兴趣,而且可谓极具特色;不惟他的“涅槃”思想很有价值,就是其论证的方式也别有妙用。当然,由于本人能力有限,文中不足的地方肯定存在,祈盼方家批评指正。

  注释及参考文献:

   [1]见任继愈主编 《中国佛教史》第2卷, p398,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11月版。

  [2]法印有三法印、四法印、五法印之分,通常所用是三法印。见《大智度论》卷22。

  [3]见《长阿含经》卷2,T1,p15c。

  [4]见《杂阿含经》卷18,T2,p126b。

  [5]见《俱舍论》卷6中的涅槃解释。

  [6]见《大般涅槃经》(北本)卷6,T12, p642c。

  [7] 《肇论·涅槃无名论》, T45, p157b—c。

  [8] 见《增一阿含经》卷16,T2,p579a。

  [9] 四种涅槃,见《成唯识论》卷10,T31, p55b。

  [10] T3,p23—24。

  [11]见《三论玄义》,T45,p1a。

  [12] 数论:印度六派哲学之一派,详见《佛光大辞典》(新版),p6091。

  胜论:又译为卫世师,印度六派哲学之一,可见丁福保《佛学大辞典》。

  [13]说一切有部:略称有部,为小乘二十部派之一。详见《佛光大辞典》(新版), p5919。

  [14]《俱舍论》卷19有此说。

  [15][16]见印顺法师《中观论颂讲记》,p500,《妙云集》上编之五,台湾正闻出版社,1992年1月版。

  [17]经量部:思想可见《佛光大辞典》(新版),p5555。

  [18] T42, p113c-155a。

  [19]见印顺法师《中观论颂讲记》,p494。

  [20]颂文为:以有空义故,一切法得成,若无空义故,一切则不成。……若汝见诸法,决定有性者,即为见诸法,无因亦无缘。T30, p33a 。

  [21]见〈四谛品〉颂文:众因缘生法,我说即是空,亦为是假名,亦是中道义。T30, p33b。

  [22] 《中论·观四谛品》卷4,T30, p33b。

  [23] 如《十二门论》 卷 1, T30,p0165b,又《大智度论》卷20,T25,p206a。

  [24]见《中论·观法品》颂:诸法实相者,心行言语断,无生亦无灭,寂灭如涅槃。T30, p24a。

  [25] 《中论》卷4, T30,p34。

  [26] 《中论》卷4,T30,p36b。

  [27] 《增一阿含经》 卷44,T2,p776b。

  [28] 见《金刚三昧经》卷1,T9,p368c。《大宝积经 》卷98,T11, p549c。

  [29]《思益梵天所问经》卷1,T15,p36c-37a。

  [30]《大般若经》卷52,《佛光大藏经·般若藏·大般若经》P1411,台湾佛光出版社发行。

  [31]见《妙法莲华经》卷5。

  [32]上引此经皆见罗什法师的译本卷中。

  [33]〈观四谛品〉云:诸佛依二谛,为众生说法,一为世俗谛,二第一义谛。若人不能知,分别于二谛,则于深佛法,不知真实义。T30,p32c。

  [34]吉藏大师在《三论玄义》中对于大小乘“空”之特点有着详细的分判。T45, p04b。

  [35]《中论》卷4, T30,p36a。

  [36]见印顺法师《中观论颂讲记》P513。

  [37]他是采用不立而立的宗旨,以多种辩论手段相结合的方式,这种特点在《中论》中表现极为明显。可见渥德尔《印度佛教史》P349,商务出版社2000年1月发行。

  [38]一些现代学者用西方逻辑来研究《中论》,发现《中论》并没有排斥西方逻辑。像西方逻辑中的同一律、矛盾律、否定律等,在龙树《中论》的一些偈颂中经常出现,可见龙树用了这些逻辑法则。(可参照梶山雄一《佛教中观哲学》第二章第八节及刘嘉诚《中论解脱思想之论证逻辑 》)

  [39] 《中论》卷4, T30,p24a。

  [40]青目之原文见《中论》卷3, T30,p25b。

  [41]《中论》 卷4, T30,p35c。

  [42]《中论》 卷4, T30,p36a。

  [43]《中论》 卷4, T30,p36a—b。

  [44]《中论》 卷4, T30,p21a—b。

  [45]《中论》 卷4, T30,p03c。

  [46]《中论》 卷4, T30,p29c。

  [47]这种说法存有争议。印顺法师与梶山雄一等人的观点认为龙树的《中论》用了辩证法;而杨惠南认为根本没有用辩证法。本文认为《中论》使用了类似辩证法的论理方式。

  [48] [英]渥德尔《印度佛教史》,P351。

  [49]《中论》 卷4, T30,p35c。

  [50]《中论》 卷4, T30,p35a。

  [51]《中论》 卷4, T30,p34c。

  [52] 吴汝钧《龙树中论的哲学解读》,台湾商务印书馆,1997年1月,序1页。

  [53]见《净名玄论》卷1,T38,p854c。

  [54]见《大乘玄论》卷3,T45,p46c。

  [55] 见《法华玄论》 卷 3,T34, p387c

  [56]《大乘玄论》卷3,T45,p46c。

  [57]原文见T45,p47c。

  [58]《涅槃游意》,T38,p230b。

  [59]《大乘玄论》卷5,T45,p92a。

  [60]任继愈主编《中国佛教史》第2卷,p400。

  [61]对于南宗禅具“人间佛教”特点的说法,可参阅葛兆光《中国思想史》第二卷第一编第三节(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及陈来《宋明理学》引言章〈宋明理学的定位〉的叙述(辽宁教育出版社1991)。

  [62]关于南宗禅受中观学,特别是中观三论学影响的说法,基本已经是公认。如陈寅恪先生有《论禅宗与三论宗之关系》一文可供参考。(见陈寅恪全集《讲义及杂稿》,三联书店2002年版)

  [63] 《六祖大师法宝坛经 》卷1,T48, p351c。

  [64]太虚大师《行为主义之佛乘》,转引陈兵《二十世纪中国佛教》p198,民族出版社2000年11月版。

  

《龙树《中论》的“涅槃”思想探析》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