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闻思修 讲辩著——藏传佛教历史上的学经辩经和学位制度(桑吉扎西)▪P3

  ..续本文上一页

  以色拉寺的吉扎仓为例,共有13个学级。从第一至第七学级,每级学习时间为一年;第八至第十三学级,每级学习时间为两年;共十九年。第十三学级为高级班,没有考上格西学位以前,一直算是这个学级的学僧。第一至第三学级,全体学僧都要学习。第四学级学习结束后,每年选出16个成绩好并能够发放得起布施的学僧,给予“日穷”学位。第十二学级学习结束后,成绩好并能够发放得起布施的学僧,通过辩经考试可以获得“日钦”学位。“日穷”和“日钦”都是寺院里本扎仓授予的学位。第十三学级的学习结束后,成绩优秀的学僧才有资格被挑选出来进入一个叫“名达增扎”的学习班,准备参加最高级别的拉然巴和措然巴格西学位的辩经考试。

  拉萨甘丹寺、哲蚌寺和色拉寺三大寺的学僧们在平常的学经时间外,还要参加两个特殊的学习班:一个是桑浦寺的“夏季学经班”,另一个是饶噶寺的“冬季学经班”。

  每年夏季来临时,三大寺学僧都要去桑浦寺进行短期的集中学经活动,学习内容主要是因明学和辩经知识。由于桑浦寺无法容纳大型辩经活动,所以只在寺院广场上举行为期一天的辩论会,这个桑浦寺夏季学经班就算结束。从某种意义上说,桑浦寺夏季学经辩论,只是对该寺创立因明教学和辩经制度的一次纪念活动。

  冬季辩经法会一般是在饶噶寺举行,拉萨三大寺都要选派优秀学僧前去饶噶寺学经和辩经一个半月,每天都要在露天举行辩经法会。一二千学僧在山坡上进行辩经时,整个山谷回音四起,气势恢弘。尽管生活条件十分艰苦,但学僧们都充满了法喜。在这个特殊的时期,集中学习因明和辩论。按照规定,只有通过这个辩论的学僧,才有资格争取三大寺考拉然巴格西学位的预选名额。

  可以说,一个从小就入寺学佛的学经僧“贝恰瓦”,是在每天、每月、每年的千万遍辩经声中逐渐成长起来的,最后通过辩经考试获得不同等级的格西学位,从而成为受人尊敬的博学之士。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每一个参加格西学位考试的学僧,根据寺院的惯例,在授予他格西学位之前,需要在自己所在的寺院里举行一次广泛的布施活动,藏语称为“东阔”。根据《哲蚌宗教源流》记载,“哲蚌寺果莽扎仓放一次布施,需大米55克(每克约28市斤)、牛肉54腿、酥油75克、砖茶16条(块)、盐巴1克、果品14包,以及人参果和牛奶若干。”如果没有这次布施活动,考僧也就没有资格获得格西学位了。

  过去拉萨三大寺平均每年格西的录取名额只有63人(其中拉然巴格西16名,措然巴格西12名,多然巴格西和林赛格西35名),这63个名额要分配到三大寺的7个扎仓,它们是哲蚌寺的果莽、洛赛林、德央扎仓;色拉寺的吉扎仓和麦扎仓;甘丹寺的夏孜和降孜扎仓。因而每个扎仓只能分到八九个名额,这些名额中还有半数被活佛占去,轮到普通学僧的名额也就所剩无几。此外,由于够资格考格西学位的考僧很多,而录取的名额又十分有限,所以也形成了考僧间的激烈竞争。

  2、拉萨三大寺的格西学位

  藏传佛教格鲁派的格西学位以拉萨三大寺考取的格西最为著名,也最具权威性和代表性,因而格鲁派规定“甘丹赤巴”必须出自三大寺之僧,所以作为一个格鲁派僧人能够获得三大寺的格西学位便是一件非常荣耀的事情。

  三大寺的格西学位共分为四个等级:第一等是拉然巴格西,意思是拉萨传召大法会上辩经的博学高明之士;第二等是措然巴格西,即全寺的卓越高明之士;第三等是林塞格西,意思是从寺院里挑选出来的有才华的人;第四等是多然巴格西,意思是在佛殿门前的石级上经过辩论问难考取的格西。

  “林赛”和“多然巴”格西学位只需通过本寺扎仓的一次辩经考试就可以获得。“多”是石阶的意思,表示辩经考试是在扎仓外的石阶上举行的。“林赛”是指在本寺僧众面前进行的考试。多然巴格西每年每个显宗扎仓只有1名,林赛格西每年每寺8名,这两种格西学位的辩经考试和认定,不必经过噶厦政府的认可,一般由各寺自行决定。

  “措然巴”格西要经过3次考试,每年录取10名。考试时间是每年藏历二月的传小召法会期间,考僧要面临三大寺僧众的种种问难,辩经通过后才能获得此等学位。“措”藏语的意思是会供法会,也就是指在传小召法会上的辩经活动。

  “拉然巴”格西要经过4次辩经考试才能通过,每年录取16人,并且要报请当时的噶厦政府认可批准。“拉”是指拉萨的意思,表示辩经考试是在拉萨的祈愿大法会期间举行的。

  拉然巴的第一次考试,一般安排在春季三月的法会上,在扎仓内由扎仓堪布等主持,对考僧学习过的五部大论进行多方面的提问测试,考试的主要方法就是辩经。辩经就是采用古印度佛教中的因明三支体系(即宗、因、喻)来辨证佛教的教义。辩论主要有两种方式,一种叫“立宗辩”,另一种叫“对辩”。每个考僧都要经过五位高僧大德的问难,每个高僧主考一部大论,其顺序通常是《俱舍论》、《戒律本论》、《入中论》、《现观庄严论》、《释量论》。考题由堪布决定,考试时口授给问难的考僧,每部经论只问一次,围绕一个中心问答。考僧要对答如流,不出差错,并论述有据。次日,主考堪布们要商量决定并宣布考僧的入选名次。第二次考试,安排在全寺的冬季法会上,届时各个扎仓获得“拉然巴”和“措然巴”学位考试资格的僧人都要在全寺高僧面前立宗答辩。第三次考试由噶厦政府出面组织,时间一般是次年的五月或六月,在罗布林卡和布达拉宫举行,考僧只是获得“拉然巴”考试资格的16名僧人。这次考试由代表格鲁派最高佛学水平的“甘丹赤巴”担任主考官,参加主考的还有甘丹寺的法尊、达赖喇嘛的侍读经师等,参加提问的考官均是精通五部大论、大小五明的高级学问僧。每个考僧都要就五部大论立宗3次,每个人共立宗15次,所以考试难度要比第一、二次大得多。能够通过此次考试的考僧,便可获得参加第二年正月拉萨传召大法会期间举行的第4次辩经考试,也就是最后一次考试。

  第4次考试之前,获得考试资格的考僧要就考试日程和顺序进行抓阄。参加考试的时间与顺序对每个考僧十分重要,因为过去噶厦政府规定,只有取得名次的“拉然巴”格西才有资格出任“甘丹赤巴”,而名次一般只排到第七名,前七名只限于正月十五日前进行考试的格西,而15日以后的格西不论经论水平高低,一律不排名次。最后一次考试场面宏大,除了三大寺的高僧云集外,还有来自青海、甘肃、四川等藏区格鲁派的高僧大德,达赖喇嘛和噶厦政府的官员也要亲临考场,无数的信众前往观看辩经,致使考场气氛严肃紧张。

  考试内容依旧是以五部大论为准,考僧立宗,答辩提问。要求每个考僧一天立宗3次,内容要有所变化。一般是上午从因明立宗;中午从般若和中观立宗;晚上从俱舍和戒律立宗。主考官或是其他高僧也可以从藏文大藏经《甘珠尔》和《丹珠尔》以及前辈学者的论著中提出任何问题,因而也使得考僧有时猝不及防。辩论不仅激烈,且充满了机锋和睿智。辩经法会结束后,主考官甘丹赤巴要根据每个考僧立宗答辩的水平来确定名次,名次确定后还要报请达赖喇嘛和噶厦政府认定审批。在传召大法会结束时,举行授予拉然巴格西学位的庆祝仪式。按照传统,甘丹赤巴要率领新考取的拉然巴格西步出大昭寺,绕行大昭寺一圈,以示荣耀。

  当然,一个普通学僧一旦获得拉然巴和措然巴格西学位,也就意味着得到了政府、社会和寺院的承认,从此进入社会上层,还具备了进入上下密院学修密教的资格。

  获得前七名的格西,若有志成为“甘丹赤巴”,还需进入拉萨的上下密院学修密教,并通过密院的辩经考试。

  上下密院是格鲁派专门修学密教的道场,也是修习密教的最高学府。其生活制度和戒律要求十分严格,非常注重僧人坚韧的苦修精神。通过密院辩经考试的“佐然巴”格西,可以升任“格贵”,然后升任“喇嘛翁则”。“喇嘛翁则”三年任满后,则可升任堪布;又三年后,可升任堪苏。其后,上下密院的堪苏可以按照年龄资格分别出任甘丹寺的“降孜”扎仓和“夏孜”扎仓的堪布,从而成为“甘丹赤巴”候选人。“降孜”扎仓和“夏孜”扎仓双方轮流,每七年一届,升任“甘丹赤巴”。“甘丹赤巴”任满后,给予“赤苏”的荣誉称号。

  甘丹赤巴是格鲁派最高宗教领袖,他生前是教主,圆寂以后可以转世,受到藏族广大信众的崇敬和爱戴,并可与达赖和班禅平起平坐。  

  从一个“扎巴”到“甘丹赤巴”,往往需要一生的时间和精力,这是一条通往格鲁派宗师的光辉荣耀之路,也是一条漫长艰辛的学修之路。

  3、塔尔寺的学经制度和格西学位

  塔尔寺是藏传佛教格鲁派著名的六大寺院之一,其寺院教育制度与学位授予方法也与拉萨三大寺基本一致。塔尔寺的辩经和学位制度兴起于1622年,由塔尔寺第一任法台鄂赛尔嘉错喇嘛开创,到了第五任法台却藏·南杰班觉时有了更大的发展。 

  塔尔寺的主要教学场所可以分为三类:一是上讲经院,这是全寺性质的学经、讲经、辩经活动场所,位于寺院的九间佛院,寺院北面的赤康;二是下讲经院,主要是指在大经堂内进行的学经活动,包括在大经堂内的回廊;三是夏日辩经院,主要是夏季举行学经、辩经的场所,一般是在寺院玉池贡玛的树林里,还包括东面的九开间的讲经房。

  塔尔寺设有显宗学院参尼扎仓、密宗学院举巴扎仓、医方明学院曼巴扎仓、时轮学院丁科扎仓以及法舞学院乾巴扎仓五个学科的教学机构。

  显宗学院以“五部大论”为主要教学内容,学制按课程内容分13个班级。其实入显宗学院正规班级的学僧开始并不直接学习“五部大论”,而是精选一些与“五部大论”内容…

《闻思修 讲辩著——藏传佛教历史上的学经辩经和学位制度(桑吉扎西)》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