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色拉寺的吉紮倉爲例,共有13個學級。從第一至第七學級,每級學習時間爲一年;第八至第十叁學級,每級學習時間爲兩年;共十九年。第十叁學級爲高級班,沒有考上格西學位以前,一直算是這個學級的學僧。第一至第叁學級,全體學僧都要學習。第四學級學習結束後,每年選出16個成績好並能夠發放得起布施的學僧,給予“日窮”學位。第十二學級學習結束後,成績好並能夠發放得起布施的學僧,通過辯經考試可以獲得“日欽”學位。“日窮”和“日欽”都是寺院裏本紮倉授予的學位。第十叁學級的學習結束後,成績優秀的學僧才有資格被挑選出來進入一個叫“名達增紮”的學習班,准備參加最高級別的拉然巴和措然巴格西學位的辯經考試。
拉薩甘丹寺、哲蚌寺和色拉寺叁大寺的學僧們在平常的學經時間外,還要參加兩個特殊的學習班:一個是桑浦寺的“夏季學經班”,另一個是饒噶寺的“冬季學經班”。
每年夏季來臨時,叁大寺學僧都要去桑浦寺進行短期的集中學經活動,學習內容主要是因明學和辯經知識。由于桑浦寺無法容納大型辯經活動,所以只在寺院廣場上舉行爲期一天的辯論會,這個桑浦寺夏季學經班就算結束。從某種意義上說,桑浦寺夏季學經辯論,只是對該寺創立因明教學和辯經製度的一次紀念活動。
冬季辯經法會一般是在饒噶寺舉行,拉薩叁大寺都要選派優秀學僧前去饒噶寺學經和辯經一個半月,每天都要在露天舉行辯經法會。一二千學僧在山坡上進行辯經時,整個山谷回音四起,氣勢恢弘。盡管生活條件十分艱苦,但學僧們都充滿了法喜。在這個特殊的時期,集中學習因明和辯論。按照規定,只有通過這個辯論的學僧,才有資格爭取叁大寺考拉然巴格西學位的預選名額。
可以說,一個從小就入寺學佛的學經僧“貝恰瓦”,是在每天、每月、每年的千萬遍辯經聲中逐漸成長起來的,最後通過辯經考試獲得不同等級的格西學位,從而成爲受人尊敬的博學之士。
這裏需要說明的是,每一個參加格西學位考試的學僧,根據寺院的慣例,在授予他格西學位之前,需要在自己所在的寺院裏舉行一次廣泛的布施活動,藏語稱爲“東闊”。根據《哲蚌宗教源流》記載,“哲蚌寺果莽紮倉放一次布施,需大米55克(每克約28市斤)、牛肉54腿、酥油75克、磚茶16條(塊)、鹽巴1克、果品14包,以及人參果和牛奶若幹。”如果沒有這次布施活動,考僧也就沒有資格獲得格西學位了。
過去拉薩叁大寺平均每年格西的錄取名額只有63人(其中拉然巴格西16名,措然巴格西12名,多然巴格西和林賽格西35名),這63個名額要分配到叁大寺的7個紮倉,它們是哲蚌寺的果莽、洛賽林、德央紮倉;色拉寺的吉紮倉和麥紮倉;甘丹寺的夏孜和降孜紮倉。因而每個紮倉只能分到八九個名額,這些名額中還有半數被活佛占去,輪到普通學僧的名額也就所剩無幾。此外,由于夠資格考格西學位的考僧很多,而錄取的名額又十分有限,所以也形成了考僧間的激烈競爭。
2、拉薩叁大寺的格西學位
藏傳佛教格魯派的格西學位以拉薩叁大寺考取的格西最爲著名,也最具權威性和代表性,因而格魯派規定“甘丹赤巴”必須出自叁大寺之僧,所以作爲一個格魯派僧人能夠獲得叁大寺的格西學位便是一件非常榮耀的事情。
叁大寺的格西學位共分爲四個等級:第一等是拉然巴格西,意思是拉薩傳召大法會上辯經的博學高明之士;第二等是措然巴格西,即全寺的卓越高明之士;第叁等是林塞格西,意思是從寺院裏挑選出來的有才華的人;第四等是多然巴格西,意思是在佛殿門前的石級上經過辯論問難考取的格西。
“林賽”和“多然巴”格西學位只需通過本寺紮倉的一次辯經考試就可以獲得。“多”是石階的意思,表示辯經考試是在紮倉外的石階上舉行的。“林賽”是指在本寺僧衆面前進行的考試。多然巴格西每年每個顯宗紮倉只有1名,林賽格西每年每寺8名,這兩種格西學位的辯經考試和認定,不必經過噶廈政府的認可,一般由各寺自行決定。
“措然巴”格西要經過3次考試,每年錄取10名。考試時間是每年藏曆二月的傳小召法會期間,考僧要面臨叁大寺僧衆的種種問難,辯經通過後才能獲得此等學位。“措”藏語的意思是會供法會,也就是指在傳小召法會上的辯經活動。
“拉然巴”格西要經過4次辯經考試才能通過,每年錄取16人,並且要報請當時的噶廈政府認可批准。“拉”是指拉薩的意思,表示辯經考試是在拉薩的祈願大法會期間舉行的。
拉然巴的第一次考試,一般安排在春季叁月的法會上,在紮倉內由紮倉堪布等主持,對考僧學習過的五部大論進行多方面的提問測試,考試的主要方法就是辯經。辯經就是采用古印度佛教中的因明叁支體系(即宗、因、喻)來辨證佛教的教義。辯論主要有兩種方式,一種叫“立宗辯”,另一種叫“對辯”。每個考僧都要經過五位高僧大德的問難,每個高僧主考一部大論,其順序通常是《俱舍論》、《戒律本論》、《入中論》、《現觀莊嚴論》、《釋量論》。考題由堪布決定,考試時口授給問難的考僧,每部經論只問一次,圍繞一個中心問答。考僧要對答如流,不出差錯,並論述有據。次日,主考堪布們要商量決定並宣布考僧的入選名次。第二次考試,安排在全寺的冬季法會上,屆時各個紮倉獲得“拉然巴”和“措然巴”學位考試資格的僧人都要在全寺高僧面前立宗答辯。第叁次考試由噶廈政府出面組織,時間一般是次年的五月或六月,在羅布林卡和布達拉宮舉行,考僧只是獲得“拉然巴”考試資格的16名僧人。這次考試由代表格魯派最高佛學水平的“甘丹赤巴”擔任主考官,參加主考的還有甘丹寺的法尊、達賴喇嘛的侍讀經師等,參加提問的考官均是精通五部大論、大小五明的高級學問僧。每個考僧都要就五部大論立宗3次,每個人共立宗15次,所以考試難度要比第一、二次大得多。能夠通過此次考試的考僧,便可獲得參加第二年正月拉薩傳召大法會期間舉行的第4次辯經考試,也就是最後一次考試。
第4次考試之前,獲得考試資格的考僧要就考試日程和順序進行抓阄。參加考試的時間與順序對每個考僧十分重要,因爲過去噶廈政府規定,只有取得名次的“拉然巴”格西才有資格出任“甘丹赤巴”,而名次一般只排到第七名,前七名只限于正月十五日前進行考試的格西,而15日以後的格西不論經論水平高低,一律不排名次。最後一次考試場面宏大,除了叁大寺的高僧雲集外,還有來自青海、甘肅、四川等藏區格魯派的高僧大德,達賴喇嘛和噶廈政府的官員也要親臨考場,無數的信衆前往觀看辯經,致使考場氣氛嚴肅緊張。
考試內容依舊是以五部大論爲准,考僧立宗,答辯提問。要求每個考僧一天立宗3次,內容要有所變化。一般是上午從因明立宗;中午從般若和中觀立宗;晚上從俱舍和戒律立宗。主考官或是其他高僧也可以從藏文大藏經《甘珠爾》和《丹珠爾》以及前輩學者的論著中提出任何問題,因而也使得考僧有時猝不及防。辯論不僅激烈,且充滿了機鋒和睿智。辯經法會結束後,主考官甘丹赤巴要根據每個考僧立宗答辯的水平來確定名次,名次確定後還要報請達賴喇嘛和噶廈政府認定審批。在傳召大法會結束時,舉行授予拉然巴格西學位的慶祝儀式。按照傳統,甘丹赤巴要率領新考取的拉然巴格西步出大昭寺,繞行大昭寺一圈,以示榮耀。
當然,一個普通學僧一旦獲得拉然巴和措然巴格西學位,也就意味著得到了政府、社會和寺院的承認,從此進入社會上層,還具備了進入上下密院學修密教的資格。
獲得前七名的格西,若有志成爲“甘丹赤巴”,還需進入拉薩的上下密院學修密教,並通過密院的辯經考試。
上下密院是格魯派專門修學密教的道場,也是修習密教的最高學府。其生活製度和戒律要求十分嚴格,非常注重僧人堅韌的苦修精神。通過密院辯經考試的“佐然巴”格西,可以升任“格貴”,然後升任“喇嘛翁則”。“喇嘛翁則”叁年任滿後,則可升任堪布;又叁年後,可升任堪蘇。其後,上下密院的堪蘇可以按照年齡資格分別出任甘丹寺的“降孜”紮倉和“夏孜”紮倉的堪布,從而成爲“甘丹赤巴”候選人。“降孜”紮倉和“夏孜”紮倉雙方輪流,每七年一屆,升任“甘丹赤巴”。“甘丹赤巴”任滿後,給予“赤蘇”的榮譽稱號。
甘丹赤巴是格魯派最高宗教領袖,他生前是教主,圓寂以後可以轉世,受到藏族廣大信衆的崇敬和愛戴,並可與達賴和班禅平起平坐。
從一個“紮巴”到“甘丹赤巴”,往往需要一生的時間和精力,這是一條通往格魯派宗師的光輝榮耀之路,也是一條漫長艱辛的學修之路。
3、塔爾寺的學經製度和格西學位
塔爾寺是藏傳佛教格魯派著名的六大寺院之一,其寺院教育製度與學位授予方法也與拉薩叁大寺基本一致。塔爾寺的辯經和學位製度興起于1622年,由塔爾寺第一任法臺鄂賽爾嘉錯喇嘛開創,到了第五任法臺卻藏·南傑班覺時有了更大的發展。
塔爾寺的主要教學場所可以分爲叁類:一是上講經院,這是全寺性質的學經、講經、辯經活動場所,位于寺院的九間佛院,寺院北面的赤康;二是下講經院,主要是指在大經堂內進行的學經活動,包括在大經堂內的回廊;叁是夏日辯經院,主要是夏季舉行學經、辯經的場所,一般是在寺院玉池貢瑪的樹林裏,還包括東面的九開間的講經房。
塔爾寺設有顯宗學院參尼紮倉、密宗學院舉巴紮倉、醫方明學院曼巴紮倉、時輪學院丁科紮倉以及法舞學院乾巴紮倉五個學科的教學機構。
顯宗學院以“五部大論”爲主要教學內容,學製按課程內容分13個班級。其實入顯宗學院正規班級的學僧開始並不直接學習“五部大論”,而是精選一些與“五部大論”內容…
《聞思修 講辯著——藏傳佛教曆史上的學經辯經和學位製度(桑吉紮西)》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