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闻思修 讲辩著——藏传佛教历史上的学经辩经和学位制度(桑吉扎西)▪P2

  ..续本文上一页谋权篡位,这位崇信本教的国王不仅毁灭了一个多世纪艰难发展的藏传佛教,同时也毁灭了一个庞大强盛的吐蕃帝国。

  藏传佛教辩经制度的形成

  公元十世纪以后,随着佛教在西藏的复兴,藏传佛教各派祖师开宗立派,寺院教育也随之兴盛起来,史称“后弘期”。这个阶段的特点是,纷纷赴印度迎请著名高僧来西藏讲学,系统翻译吐蕃时期未译的经论,辩经蔚然成风。

  在后弘期佛教复兴运动中,阿里古格王朝扮演了极其重要角色。公元十二世纪,随着印度超戒寺著名佛教大师阿底峡尊者入藏,加之大译师仁钦桑波的积极努力,极大地促进了藏传佛教寺院教育制度的确立和发展。阿底峡大师所著《菩提道灯论》,针对不同根器的学佛者,从实际情况出发,制定了一个由显入密、显密双修的循序渐进的学修次第,为藏传佛教学修制度奠定了理论基础。古格王朝时期的陀林寺,仿照桑耶寺设立“妙法扎仓”,阿底峡尊者在此讲说《菩提道灯论》和印度大乘佛教中观应成派学说。其后,他的的弟子仲敦巴传承了阿底峡的佛学思想和道次第,创立了藏传佛教后弘期第一个教派“噶当派”。

  噶当派非常重视佛教理论的学习与修行实践的结合,他们把《菩提道灯论》、《菩萨地》、《经庄严论》、《集菩萨学论》、《入菩萨行论》、《本生鬘论》和《集法句经论》作为噶当派僧人必修的根本六论,并且借鉴吐蕃时期偏重实践、轻视理论的教训,注重提高学僧的整体素质。阿底峡尊者的《菩提道灯论》及其教育思想,对西藏格鲁派创始人宗喀巴大师产生了重要影响。

  此外,公元1204年噶举派著名高僧楚臣喜饶赴印度求法时,特意迎请印度那烂陀寺最后一位寺主释迦室利入藏弘法。释迦室利此时已经是85岁高龄的老人,他在西藏弘法十二多年,足迹北达热娘、南抵洛扎,将那烂陀寺后期密乘思想和教学传统传布到藏传佛教寺院之中。

  大约十世纪以后,“格西”作为一种称号开始使用,意为“大善知识”,但尚未成为藏传佛教的学位。比如,人们把噶当派的创始人仲敦巴尊称为“格西仲敦巴”,表明他是一位精通佛法的大善知识。另外,人们还把精通大小五明的学者尊称为“班智达”,这个称号虽然源于印度,但在吐蕃时期就已普遍使用。

  从历史上来看,藏传佛教格西考试制度的形成,与后弘期重视因明典籍的翻译、注疏、学习和运用有密切关系。其次,与噶当派寺院桑浦寺倡导因明和辩经的学习制度有着直接关系。

  桑浦寺由阿底峡尊者的弟子俄·雷必喜饶于1073年创建。十二世纪时该寺堪布恰巴·确吉僧格在该寺创设辩经制度。他在主持桑浦寺期间,十分重视中观和因明,将噶当派重要经论的学习与因明紧密地结合起来。其著作《因明如启门钥匙》成为初学佛法的必修读本。他继承阿底峡尊者《菩提道灯论》的思想,学修次第主张先显后密,而学修显密经论时,严格要求学僧先学习辩论基础知识,然后学习因明、中观、般若、俱舍、戒律方面的五部大论。学习采用辩经的形式,由一人提出观点,另一人提问,互相诘难。辩论时声音洪亮,并拍掌加强语气,使学僧容易记忆、加深理解。通过辩经的方式,学僧掌握知识多,进步快。因而在历史上,桑浦寺一直是藏传佛教讲授因明学的著名道场。而恰巴·确吉僧格的《慈氏五论注释》、《因明释》、《中观二谛》、《入行论》和《量论如意除暗》等论著,则对后弘期藏传佛教各教派的辩经与学修次第产生了重大影响。

  到了十三世纪,萨迦派执掌西藏地方政权时,桑浦寺一度由萨迦派管理。萨迦寺几乎照搬了桑浦寺的辩经考试制度,同时逐步创制了自己的学位制度。萨迦派僧人当时在西藏林周地区修建了一座寺院名字就叫“那烂陀寺”,其学修制度均受到了印度那烂陀寺和桑浦寺的影响。此外,作为萨迦寺的宗教领袖萨迦·贡噶坚赞在他23岁时,就拜那烂陀寺的最后一任寺主释迦室利,学习法成的《量释论》等七部因明论著以及大小“五明”。25岁时从释迦室利受比丘戒,从而师承那烂陀寺的传统学习方式。当时印度学者棹切噶瓦等30多人慕名而来,要与萨迦·贡噶坚赞立宗辩论,萨班与他们在西藏的齐龙地方进行了长达13天的辩经,结果棹切噶瓦承认失败,出家为僧,最后作了萨班的弟子。从此,贡噶坚赞声名大振,35岁时出任萨迦寺教主,萨班是一位精通“大小五明”,学识渊博的大学者,故人们尊称他为“班智达”。据说,萨班是西藏第一个获得“班智达”称号的学者。他还撰写了一部关于佛教教育理论的著作《智者入门》。一时间藏地寺院形成了辩经访学的良好学风。

  公元1376年,年仅19岁的格鲁派创始人宗喀巴大师遍游前后藏区寺院,先后在桑浦寺、极乐寺、昂仁寺、纳塘寺、萨迦寺等不同教派的寺院里访学,一边巡回辩论,一时成为雪域辩经的高手,声名远播。他曾对桑浦寺高僧恰巴·确吉僧格创立的辩经理论和学修制度进行了认真研究,在此基础上取舍补充,日后发展成为系统完善的格鲁派学修制度和辩经考试制度。

  拉萨格鲁派三大寺建立之后,各寺院按照自己的特点将辩经考试系统化、规范化,由此形成了格鲁派严谨的辩经考试制度和学位制度。而闻、思、修、讲、辩、著的学经方式,自吐蕃赤松德赞时期始,经过后弘期大德们的不懈努力,也就成为藏传佛教寺院传统教育的基本特色。

  可以说,藏传佛教学位制度是伴随着辩经考试制度的出现而产生的。所授学位的高低,要看寺院规模的大小、地位的高低,以及所设学院及所授课程而定。不过,为了规范和完善辩经考试制度,各教派规定了各个寺院必须普遍遵循的原则。

  历史上曾对辩经内容、辩经仪式、辩经者所应具备的条件、须注意的事项等等做了非常详细的规定,如:辩论内容须围绕立宗者的立论;辩论时需具足三方人士——即立宗者、对辩者和裁判者;论辩双方须具足三要素,即智慧具足、心机纯熟、通晓经论;要防止辩论的三过失:内容过失,思维过失和语言过失;还特别规定了辩经的七种美德:气宇轩昂、语气温雅、语不伤人、道理犀利、不懈不骄、不舍正理而行狡诈爱恶、成就自他两利、郑重从事等。不同教派的寺院也根据自己的特点,陆续制定了辩经考试的规章制度,要求学僧们自觉遵守,严格执行。

  闻思修 讲辩著(续)

  ——藏传佛教格鲁派的学经辩经和学位制度

  桑吉扎西

  格鲁派大约产生于十五世纪初期,是藏传佛教各教派中最后兴起的一个教派。格鲁派在吸收其他教派学修制度的基础上,形成了一整套严格规范的寺院管理体制和循序渐进的佛教教学体系,在藏传佛教各个教派中颇具影响,深受广大藏族佛教信众的欢迎和崇敬。格鲁派自宗喀巴大师创立以来,涌现出大批严守戒律的博学之士。他们不仅继承了藏传佛教“闻思修、讲辩著”的优良传统,而且为近现代藏传佛教和藏族文化的发展创新做出了极大贡献。

  格鲁派佛教教育尤其重视学修次第,讲究按部就班、循序渐进的学习过程。除了规定先显后密的学修程序外,在显教教学中特别重视学僧的辩经训练。格鲁派寺院的教学基本上遵循了宗喀巴大师建立的学修次第。

  1、拉萨三大寺的学经制度

  甘丹寺、哲蚌寺和色拉寺经过数百年的发展,形成了一整套严谨系统的教学体制,并一直沿习至今。三大寺的寺院管理和教学制度基本上一致,基层单位一般都由“拉基”、“扎仓”和“康村”三级管理机构组成。

  寺院的重要事务一般由所有扎仓的堪布和各执事人员组成的“措钦冲堆”,即所谓的全体会议负责处理。寺院日常事务的最高管理机构是“拉基”,它是由各个扎仓堪布和卸任的堪布“堪苏”组成的机构。拉基以下是扎仓,一个寺院通常由两个以上的扎仓组成,扎仓又可分为显宗扎仓和密宗扎仓。其实,扎仓是一个相对独立的机构,并不一定受拉基的管理。每个扎仓设有一个堪布,负责管理扎仓的学经等日常事务。扎仓的堪布一般须由精通佛典并获得格西学位的高僧担任。堪布任期各寺并不相同,哲蚌寺为6年,色拉寺和甘丹寺为7年。康村是三大寺按照僧人籍贯划分的基层机构。

  扎仓是每个寺院里学僧们学经的主要场所。哲蚌寺由显宗学院果莽扎仓和洛赛林扎仓、密宗学院阿巴扎仓、显密学院德央扎仓等四个主要扎仓组成。甘丹寺由降孜和夏孜两个显宗扎仓组成。色拉寺由显宗学院吉扎仓和麦扎仓、密宗学院阿巴扎仓组成。

  格鲁派寺院共同的特点是严格遵循宗喀巴大师制定的学制,即先显后密的学修次第和循序渐进的学习程序。格鲁派显教学制大体可分为13级和15级两种,如哲蚌寺分15级,而色拉寺、甘丹寺、塔尔寺和拉卜楞寺分13级。

  一个初入寺院的学经僧人叫“扎巴”,进寺后须举行拜师仪式,要找两位教师,一位是生活教师,一位是文化教师,前者负责生活起居,后者教授寺院规章制度和基础文化知识。待学僧达到能拼写读诵佛经的水平时,他要在“曲热”辩经台背诵出《曲热那卡颂》、《东比纳卡解》和《曲觉饶色》三种经文后,经过教师的推荐,才有资格转入显宗学院13学级的第一个学级学习。此时的学经僧人被称为“贝恰瓦”。作为一个闻思显教的学经僧“贝恰瓦”,需经过13个级别的漫长学习过程。每一级别皆须经过刻苦的学习并通过相应级别的辩经考试,方可晋升到上一个级别继续学习。

  显教教材基本上是固定的五部大论:即法称的《释量论》、弥勒的《现观庄严论》、月称的《入中论》,以上各需学修2年;其后是功德光的《戒律本论》,需学修5年;最后是世亲的《俱舍论》,没有限定年限。这五部大论都是印度大乘佛教论师们的重要著述。当然,作为一名格鲁派学僧还要学习宗喀巴大师的《菩提道次第论》等格鲁派大师们的其他论著,如克珠杰和贾曹杰的经论注疏等。

  …

《闻思修 讲辩著——藏传佛教历史上的学经辩经和学位制度(桑吉扎西)》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