僧教育应将德育摆在首位
普愿
闽南佛学
太虚大师是一位博学多闻,智慧无碍的大菩萨,近代罕见的一代高僧。他以上求佛道,下化众生为己任,走访世界,弘法利生,广度群迷,将佛法声音传遍四方。当我们翻开《太虚大师全集》即可看到他那超人的意志,浩若烟海的智慧,不惜生命的精神,慈悲济世的胸怀……,真叫人佩服得五体投地,因此,在为纪念大师诞生一百周年的日子里,将我学习他的僧教育德育的体会略陈于下。
一、尊师守律
虚大师强调学僧要尊师守律。古哲说: “生我者父母,教我者师长。”前者是养育我们身体的成长,后者是传;—授,知识,技能学问、德业的慧命,使我们成为僧伽。所以,师长的正确引导,直接关系到僧伽的人格的形成。历代的高僧,都是师长教育指导的结晶。如窥基大师能成为唯识法相一代宗师,就是由玄奘大师的精心培育。因此,如果没有师长的教育、帮助、指导,犹如有眼不见,有耳不闻,所以,我们要时时尊敬师长,不忘老师的教诲。在他所办的武昌佛学院,闽南佛学院,汉藏教理院等,常常以“尊师守律”开示学僧,教导学僧要以礼仪和恭敬心对待老师。
我们身为学僧,应清楚知道老师的工作是很艰苦的,他们不辞辛劳, 起早摸黑,阅经备课,都是为了我们滋长慧命而发心,把精力放在僧教育的事业上。他们之所以能有这种精神,就是为了解脱众生病苦,发心自利利他,济世度生。这种行为是值得我们尊仰敬佩,亲近随学的。我们应知恩报恩,以德报德,才能对得起老师,师长们。同时也要理解老师、师長们对学生是视同字女,爱护体贴,关怀备至。这样师生就能以六和精神,共同遵守律仪。
六和,是每一位出家人应守的律仪,也是虚大师注重学僧德育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他于一九三O年春在闽南佛学院对学僧开示《僧教育要建立在僧律仪之上》时,曾提出六和思想。
一、身和同住:身指五蕴之躯,身要与大众和合共住,不要提高自己,而应认识五蕴虚假,四大和合而成,把自己看得轻一点,淡一点,低一点。古人云:“放下全无事,提起万般生。”放下,在僧团中就能相互敬重,欢喜悦意,无讳无诤和合共住。
二、口和无诤:口是作善造恶之;工具,要令口和,就得修语善业, 互相赞叹,相互鼓励。别人有过错,不要恶意中伤,恼害他人,;要提示帮助,亲近爱护。这样一个僧团就不会出现人我是非,就能达到口和无诤。
三、意和同悦:身口二业清净,意的恶念自然就会减少,心胸就会坦荡。佛言:“心包太虚,量周沙界。”虚大师教导我们,要心量宽阔,如弥勒菩萨,大肚能容天下难容之事,视每一众生,行住坐卧都在宣扬佛法,思维佛法, 住持佛法,是戒定慧圆满具足之人。不要挑剔他人之不足,借不足之处,生起恶念,尽力毁谤。这样一个僧团就难以共处,就无法达到意和同悦。
四、见和同解:见是一个人的观点、认识。真正学佛之人,不执己见,执己见会使我们迷执妄为。一个追求真理的人,只有在求法的道路上,对所学有不认识时,存在不同见解。而这种见解是为了能真正理解佛法,将法传于世间的一种探研。如禅宗主张,大疑大悟,小疑小悟。疑是悟的钥匙,钥匙就是探索,探索佛法直至体悟与佛法相契合。所以,每位学僧不应存有私我的己见和我行我素的偏执思想,应以教理为依据,朝着一个共同的目标,就能达到见和同解的共同目的。
五、利和同均:利,指出家人的衣食住行。在一个僧团中,佛以平等、慈悲、喜舍之心对待众生。而僧团在利益方面应依佛之平等心对待僧众,应人人均等,不应有贪、偏、私心。僧团中利和同均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近代,物质较为丰富,人心总是朝着利益方面去追求。如果不很好地处理它,就很可能出现弊端,不利于僧团的和合。总之,利和同均应以平等心对待大众。
六、戒和同修:戒是虚大师僧教育的宗旨,也是佛法能否久住世间的根本。他于一九三O年春在闽南佛学院开示时说:“对所修一切自利利他之佛学应建立在菩萨律仪的基础上。”(见《太虚大师全集》第三十五册六十五页)菩萨律仪有;三:1、摄律仪戒,即摄大小一切戒律而持的戒。2、摄善法戒,即自身履行一切善法的戒。3、饶益有情戒,即能施给一切众生利益的戒。依此三聚净戒,虚大师还提出了八点学僧律仪的精神要素。
1、惠舍:众生有难,能不顾一切给予安乐,饶益有情。如渴能施茶,病能与药,饥能与饱食,寒能送衣,舍利弗施眼,乃至释迦如末在因地修行时舍身饲虎。
2、坚忍:坚定不移,逆水行舟,忍苦耐劳,难行能行,百折不回。无论受到物质限制,或精神摧残,乃至有损生命,都能克服困难,度过难关。如释尊受提婆达多的侵辱、诽谤、乃至损伤生命,都不因之失去坚忍勇猛之心。
3、勤勇:勤即不怠,如钻木取火,勇则不怯,一往向前。求法之人应勤修一切善法,不畏寒暑,唯法是求。佛教面临危机,一代僧众能否苛负如来家业,只有每一佛子发长远心,依佛教法, 勤修猛学。如阿那律,七夜不眠,得天眼通。
4、定慧:定,是专注一境;能除愚昧,定慧是止观双照。每位学僧,应定慧并臻。否则,有定无慧,其定必枯,如世俗之人,面对事理,不能分清,人云亦云,心无主意。有意无定,其慧必狂,如世智偏聪,专著谬论。因此, 求法学僧,应定慧具足,止观双照,才能力求圆满大觉。
5、敬德:德,即道德品行。道德圆满的人,定能智慧辩才无碍。虚大师说:“品行优美,清净无染,损已益人,自利利他,广学多闻,断惑证真,成就三昧,具足总持的人,谓之有德”。(见《太虚大师全集》第三十五册六十三页)我们所要尊敬的就是这样的人,因为他有这么多的功德法财做为我们学习的榜样,如玄奘大师西行求学,翻译经典,为中国佛教高树法幢建立了不朽的功勋,是历代罕见的一位圣僧。我们应以十分诚敬之心,尊敬、赞叹他的德业。
6、救苦:三界有三灾八难等众苦,而观音菩萨寻声救苦。地藏菩萨以地狱未空,誓不成佛,阿弥陀佛四十八愿,愿愿度生;普贤菩萨十二行愿,愿度众生,无有疲厌……,都是救度众生出离苦海。身为学僧,应学诸佛菩萨之救苦精神,发心协助及早将三界火宅化为极乐莲池,是为真正救苦。
7、慈怨:慈能与人乐趣,怨能与人结敌,能以慈心度化怨敌,即是慈怨。论云:“于已有怨之有情,常起慈心,随能随力,无谄无诳,作彼种种安乐,令怨者意乐加行,所有过失及怨嫌心自然断除。”如袁盎腰斩晁错,迦若迦尊者以三昧法水解除二入之怨,是为慈怨。
8、报恩:每人都应报四重之思。父母,师长、国土、众生,这些都是成就我们的亲因和助缘。古云:“吃水不忘掘井人。”我们应知恩报恩,广种善根,广行善事,回向十方,才能报达四重恩典。如论云:“于已有恩诸有情者,善知恩故,若等若增现前酬报,随人随力,如法令其意望满足,虽无力能,彼若求请,即于彼彼所作事业,示现殷重精勤营务,终不顿止彼所希求”是为报恩。
上述八点是虚大师僧律仪的精神要素,也是戒和同修的基木要求。大师之所以用心良苦,弘扬戒学,就是因为看到世风日下,人心刻薄,中国佛教,无人胜任其职,而佛教历史史命,任重道远,须有德僧住持。因此,应以律仪开导学僧。这也和佛灭前遗嘱“以戒为师”相吻合。
二、遵守丛林规矩
现在开办佛学院,大都靠寺庙支持。这样,佛学院就成了寺庙的一部份。寺是全体僧众聚居之处,僧众能和合共住,必须遵守寺院所定下的制度一丛林规矩,这是僧众共住的根本保证。虚大师说:“佛教必须要建立在有组织的广大的寺院上,为修学的道场和宣扬的机关。一方面与社会民众有直接的关系,另一方面与国家政府亦有间接的关系。这是要你们观察社会的变化来谋佛教之如何施设的。假若你们能够观察得到,又能够实行得到,才可以住持现代佛教。”(见《太虚大师全集》第三十五册九十一页)每位学僧来到寺院,就得听从寺院安排,遵守各项规章制度,不能我行我素,各行其是,僧团中要有同志,同行、同趣、同向的精神,同志,就是志趣相同的人。《国语》日:“同德则同心,同心则同志。”真正的同志,就能同行趣向走在一起,就能团结和谐地生活在一起。
适应环境是虚大师于闽南佛学院时曾提到的,他认为,闽南佛学院是办在寺内,院众对寺内的环境应很好地去适应它,不能与寺院的住持顶撞,造成分裂混乱。例如上殿过堂是丛林实行的制度,我们住在寺内就应该遵守。适应是一项十分重要的问题,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告诉我们,适应就是生存。能适应就能和合大众,就能安心学习,少烦恼多功德。一人适应,自身无病,大众适应,丛林清净。
同时,学僧对寺众还应具报恩心,慈敏心。我们在寺内修学,可以得到对身心有益的功德,而其余寺众没有这种条件听闻佛法。他们终日忙禄,任芳任怨,为我们创造良好的学习条件。我们要以谦和、恭敬之心去对待他们,要与他们感情融洽,要将所学的知识和所得的佛法利益转赠给他们。不应以诳心,慢心对待他们。大师的教诲,如人人能行,就是一个圆满成功的和合丛林,不但佛法有人传扬,寺内有人住持,而且能发扬光大。
三、常常四省内心
大师是非常善于观察、思考、探索、追求、启发人的导师,他一生致力于传法布教的教育事业,他以超人的毅力,走访四方,并在教化中随机授教,广行方便,开示各种法门,使闻者各得利益,不论科;学理论,抑是平凡琐事,他都能以惊人的智慧给予开导。如对工、农、商、学……都能因地制宜,随机应教,善施法雨。“四省内心”是他于闽南佛学院讲授时,对同学的要求。这“四省”犹如春雷,激励学僧令生信心,令得正见,令…
《僧教育应将德育摆在首位》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