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僧教育应将德育摆在首位▪P2

  ..续本文上一页使发心护教,令如菩萨济世利人。

  1、省信心充实否

  

  信,是每位学佛僧人的根本,也是进入佛门的起步。由起信,发愿,进入学行是伟大佛陀成等正觉的途径。经云:“信是道源功德母。”信不建立,愿与行就谈不上。因此,大师首先要求学僧第一要自省内心,信心是否充实,如对佛教信心不足,就会感觉对佛法淡薄寡味,倘使觉得佛法乐趣无穷,甚至日日聚增,那就是信心增长而得到效果,这样自然与佛感应道交。能时时白审,不忘观察,看顾内心,循序渐进,久而久之,热能生巧,不思而思,不省而省,信心就自然充实。否则,即使有再好的学问,不把信心建立在觉悟上,就将如严冬枯木,开不出智慧的花朵。

  2、省见解正确否

  

  信心充实了,就要进一步审察自己的见解,是否符合四谛、三法印、缘起性空等道理。能符合,即使学世间各种语言、或各门学科,都会将所学的与佛学紧密联系在一起。如学英文不为求当一名英语教员而学,而是借此将佛学传往国外。学其它语言也是如此。心中有正确的见解,不论遇到多大的困难,承担多少风险,都能不受外缘干扰而改变自己的立场。能如是,见解自然日日益增。否则,缺乏正确见解,如断线风筝,在空中飘浮不定,渺茫不知所措,将空过一生。

  3、省护教热烈否

  

  护教是每一位学僧的责任,护教应比保护个人的眼珠更为重要。佛教是我们的精神支柱也是我们归宿的依托。每位学僧都要立愿,愿将此身奉尘刹,为建立正法,昌明佛教,创造真善美的文明社会而努力,为佛法永住世间,饶益有情而奋斗。能如是,堪称为护教热烈。;否则,只想贪图眼前利益,安逸自己,享受奢侈的生活,就如波旬魔王食狮子肉,佛教将无人住持,无法立世。所以护教工作僧伽有责,人人应尽最大努力,才能让法幢高悬,代代相传。

  4、省济世肯挚否

  

  菩萨以大慈、大悲、大喜、大舍四无量心恳挚地去做济世利生的工作。我们凡夫,即使不能弘扬佛法,济世利人,也要省查自己内心,能否团结大众,关心利益他人

  于僧团中有否打骂损伤、恼害他人的行为

  内心曾否发过菩萨济世思想

  有否愿使众生弃恶从善

  ……如是,就是在学行菩萨济世利生思想,就是遵照大师开示自省内心。能保持济世之心日日增长,就是在学行上,能学以致用。

  人人以大师“四省”为依据,就能舍尘垢而得清净。大师以横溢的才华,借文字之词,达到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的目的,他的思想和行为将是我们永远学习的楷模。

  

  四、澹宁明敏

  这四字是虚大师为汉藏教理院开示的院训,也是学僧修学的准则。

  澹,谓淡泊,淡于欲,即尸波罗密(持戒)。戒是佛教之根本,大师在各佛学院开示时,常常不离戒,可见大师是以戒为师,进而精研教理的。他说:“若不甘淡泊,则贪欲心滋长,放逸邪侈,无所不为,于是种种瞠恨斗争因之而起。要除此种种不良恶行,即要甘淡泊,守清苦。”(见《太虚大师全集》三十五册八十一页)淡的反面是欲,欲有内心和外境二类。

  内心:即财、色、名、食、睡。财,即金钱和物质。色,即内心的爱欲。名,即内心欲求的名闻利养。食,即内心欲得增长五蕴躯体之物。睡,五蕴躯体之要求。

  外境;即色、声、香,味、触。《智度论》云:“哀哉众生,常为五欲所恼,而求之不己。此五欲者,得之转剧,如火炙疥,五欲无益,如狗咬炬,五欲害人,如践恶蛇,五欲无实,如梦所得;五欲不久,如假借须臾,世人愚惑,贪著五欲,至死不舍,为后世受无量苦。”五欲之苦论已详析淋漓尽致,每位学僧,对内外五欲都能淡泊,才能达到内心修学。要牢记佛说:“欲生诸烦恼,欲为生死本”的教导。 ;

  宁,谓宁静,即禅波罗密(定),亦即奢摩他一一止。定于三界分为两类,;,生得定,属欲界所修之定,二、修得定,厉色无色界所修之定,即四禅八定,这种定必须精进修习才能得到。定,即心一境性,将心摄于一处,不令散乱奔驰。《圆觉经》云:“无碍清净慧,皆由禅定生。”禅定功夫,非一般人所能了解。现代学僧,情绪不稳,流动性较大,定不下来。虚大师说:“一个没有定力的人,不是;散乱便是昏沉。”(见《太虚大师全集》第三十五册八十二页)。

  明,谓明于理,即般若波罗密(慧);慧能破除愚痴,贯通事理。佛教提倡五明,即声明、因明、工巧明、内明、医方明,这五明是菩萨广度众生的方便法门。声明,即各种语言学,能利用各种语言为媒介,传播佛陀妙理,让法音充满全球,即声明。因明,即论理学,能考证邪恶,分明真伪,将佛学深奥的道理与现代科学协调起来,加以证明。如佛观一钵水,四:万八干虫,在显微镜问世后得到证实。工巧明,即艺术、雕刻、绘画等,借艺术之美,塑造栩栩如生的庄严佛像,刻出隽永的笔迹,如房山石经,敦煌壁画,云岗、龙门石窟等。内明(即佛学),能脚踏实地,身体力行,一步一个脚印, 从闻思修,得戒定慧,弘扬佛法,济世度生。医方明,即中西方医术,我们依佛学的角度分析,人体的结构是由地水火风四大组合,得知生命虚假,幻化无常,体悟缘生无性的道理,借医学治病救人,以佛学解病人之痛苦,即医方明。

  敏,谓灵敏、敏捷。大师说:“谈到敏,正所谓从体起用,从根本智而成后得智的大方便用,方便为究竟,但须从勤劳两方面双管齐下,方能收到敏于事的效果。”(见《太虚大师全集》第三十五册八十三页)。

  总之,大师希望一代学僧能早成法器,成为佛教栋梁,以淡于欲、宁于心、明于理、敏于事,教育学僧如何修身、静心、学理、行享等法门。简单四字,却难以抒发大师的教育思想,和对僧青年寄予无限希望的深情厚谊,真可谓菩萨住世,游戏神通。

  

  五、俭勤诚公

  俭:即节俭。出家人必须节俭才能淡泊生活,厦门是一块福地,每人应常思锥,今有如此福报,不能尽情享受,更不能浪费,要知道在这片辽阔的土地—上,因天灾人祸,尚有多少人在忍受饥寒。想到这些,应对眼前尽量知足,不要贪得无厌,应以沩山大师“少求节俭,免逼迫于心田;知足除贪,播馨香于异地。”来勉励和要求自己,把自己所得的这份福报回向大地众生,让他们都同享安乐。

  勤:即精进。大师云:“出家人要勤学习、勤修习,勤做事、勤礼佛,勤诵经、勤待人、勤接物,更主要的是勤求佛道,勤化有情,能如是者,堪称为勤。”(见《太虚大师全集》第三十五册九十四页)。

  诚:即诚实,为人处事要以诚心待人,不能稍有欺伪之心。中国佛教不能振兴,主要就是缺乏诚字,如果能以诚相待,就能众人一条心,甚至全佛教一条心,这样佛教就兴旺。古云: “纣有亿万人,亿万心;周有三千人,一条心。”而三千人,能得天下,可见诚是多么重要而伟大。

  公:为大众谋利益,没有一丝私心杂念,一个团体,如果存有私心,将会漏洞百出,瘫痪无主。大师告诉我们:“丛林执事,于此公字尤应注意,领众行道,有成人之美,代众之劳,一切无碍,则德业精进。”(见《太虚大师全集》第三十五册九十五页)面临现代佛教,必以公字排在首位,否则僧团将难以和合,将会出现狮子虫自食狮子肉的悲剧。

  简单四字,是大师身体力行之法,我们学僧,应好好学习,努力实行,以大师为榜样,力争做一个“俭勤诚公”的佛教青年学僧。

  以上从一、尊师守律,二、遵守丛林规矩、三、常常四省内心,四、澹宁明敏,五、俭勤诚公五个方面介绍虚大师僧教育的德育思想。从近几年来,国内僧教育的实践证明,能否培养出担荷如来家业的一代新僧,其根本原因在于是否把德育摆在首位。现实告诫了我们,凡是德育抓得不紧的佛学院或培训班,培养出来的学僧,不是增长邪见,就是掉转头来还俗。这个教训是深刻的。

  

  

《僧教育应将德育摆在首位》全文阅读结束。

✿ 继续阅读 ▪ 《真现实颂》释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