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使發心護教,令如菩薩濟世利人。
1、省信心充實否
信,是每位學佛僧人的根本,也是進入佛門的起步。由起信,發願,進入學行是偉大佛陀成等正覺的途徑。經雲:“信是道源功德母。”信不建立,願與行就談不上。因此,大師首先要求學僧第一要自省內心,信心是否充實,如對佛教信心不足,就會感覺對佛法淡薄寡味,倘使覺得佛法樂趣無窮,甚至日日聚增,那就是信心增長而得到效果,這樣自然與佛感應道交。能時時白審,不忘觀察,看顧內心,循序漸進,久而久之,熱能生巧,不思而思,不省而省,信心就自然充實。否則,即使有再好的學問,不把信心建立在覺悟上,就將如嚴冬枯木,開不出智慧的花朵。
2、省見解正確否
信心充實了,就要進一步審察自己的見解,是否符合四谛、叁法印、緣起性空等道理。能符合,即使學世間各種語言、或各門學科,都會將所學的與佛學緊密聯系在一起。如學英文不爲求當一名英語教員而學,而是借此將佛學傳往國外。學其它語言也是如此。心中有正確的見解,不論遇到多大的困難,承擔多少風險,都能不受外緣幹擾而改變自己的立場。能如是,見解自然日日益增。否則,缺乏正確見解,如斷線風筝,在空中飄浮不定,渺茫不知所措,將空過一生。
3、省護教熱烈否
護教是每一位學僧的責任,護教應比保護個人的眼珠更爲重要。佛教是我們的精神支柱也是我們歸宿的依托。每位學僧都要立願,願將此身奉塵刹,爲建立正法,昌明佛教,創造真善美的文明社會而努力,爲佛法永住世間,饒益有情而奮鬥。能如是,堪稱爲護教熱烈。;否則,只想貪圖眼前利益,安逸自己,享受奢侈的生活,就如波旬魔王食獅子肉,佛教將無人住持,無法立世。所以護教工作僧伽有責,人人應盡最大努力,才能讓法幢高懸,代代相傳。
4、省濟世肯摯否
菩薩以大慈、大悲、大喜、大舍四無量心懇摯地去做濟世利生的工作。我們凡夫,即使不能弘揚佛法,濟世利人,也要省查自己內心,能否團結大衆,關心利益他人
于僧團中有否打罵損傷、惱害他人的行爲
內心曾否發過菩薩濟世思想
有否願使衆生棄惡從善
……如是,就是在學行菩薩濟世利生思想,就是遵照大師開示自省內心。能保持濟世之心日日增長,就是在學行上,能學以致用。
人人以大師“四省”爲依據,就能舍塵垢而得清淨。大師以橫溢的才華,借文字之詞,達到上求佛道,下化衆生的目的,他的思想和行爲將是我們永遠學習的楷模。
四、澹甯明敏
這四字是虛大師爲漢藏教理院開示的院訓,也是學僧修學的准則。
澹,謂淡泊,淡于欲,即屍波羅密(持戒)。戒是佛教之根本,大師在各佛學院開示時,常常不離戒,可見大師是以戒爲師,進而精研教理的。他說:“若不甘淡泊,則貪欲心滋長,放逸邪侈,無所不爲,于是種種瞠恨鬥爭因之而起。要除此種種不良惡行,即要甘淡泊,守清苦。”(見《太虛大師全集》叁十五冊八十一頁)淡的反面是欲,欲有內心和外境二類。
內心:即財、色、名、食、睡。財,即金錢和物質。色,即內心的愛欲。名,即內心欲求的名聞利養。食,即內心欲得增長五蘊軀體之物。睡,五蘊軀體之要求。
外境;即色、聲、香,味、觸。《智度論》雲:“哀哉衆生,常爲五欲所惱,而求之不己。此五欲者,得之轉劇,如火炙疥,五欲無益,如狗咬炬,五欲害人,如踐惡蛇,五欲無實,如夢所得;五欲不久,如假借須臾,世人愚惑,貪著五欲,至死不舍,爲後世受無量苦。”五欲之苦論已詳析淋漓盡致,每位學僧,對內外五欲都能淡泊,才能達到內心修學。要牢記佛說:“欲生諸煩惱,欲爲生死本”的教導。 ;
甯,謂甯靜,即禅波羅密(定),亦即奢摩他一一止。定于叁界分爲兩類,;,生得定,屬欲界所修之定,二、修得定,厲色無色界所修之定,即四禅八定,這種定必須精進修習才能得到。定,即心一境性,將心攝于一處,不令散亂奔馳。《圓覺經》雲:“無礙清淨慧,皆由禅定生。”禅定功夫,非一般人所能了解。現代學僧,情緒不穩,流動性較大,定不下來。虛大師說:“一個沒有定力的人,不是;散亂便是昏沈。”(見《太虛大師全集》第叁十五冊八十二頁)。
明,謂明于理,即般若波羅密(慧);慧能破除愚癡,貫通事理。佛教提倡五明,即聲明、因明、工巧明、內明、醫方明,這五明是菩薩廣度衆生的方便法門。聲明,即各種語言學,能利用各種語言爲媒介,傳播佛陀妙理,讓法音充滿全球,即聲明。因明,即論理學,能考證邪惡,分明真僞,將佛學深奧的道理與現代科學協調起來,加以證明。如佛觀一缽水,四:萬八幹蟲,在顯微鏡問世後得到證實。工巧明,即藝術、雕刻、繪畫等,借藝術之美,塑造栩栩如生的莊嚴佛像,刻出隽永的筆迹,如房山石經,敦煌壁畫,雲崗、龍門石窟等。內明(即佛學),能腳踏實地,身體力行,一步一個腳印, 從聞思修,得戒定慧,弘揚佛法,濟世度生。醫方明,即中西方醫術,我們依佛學的角度分析,人體的結構是由地水火風四大組合,得知生命虛假,幻化無常,體悟緣生無性的道理,借醫學治病救人,以佛學解病人之痛苦,即醫方明。
敏,謂靈敏、敏捷。大師說:“談到敏,正所謂從體起用,從根本智而成後得智的大方便用,方便爲究竟,但須從勤勞兩方面雙管齊下,方能收到敏于事的效果。”(見《太虛大師全集》第叁十五冊八十叁頁)。
總之,大師希望一代學僧能早成法器,成爲佛教棟梁,以淡于欲、甯于心、明于理、敏于事,教育學僧如何修身、靜心、學理、行享等法門。簡單四字,卻難以抒發大師的教育思想,和對僧青年寄予無限希望的深情厚誼,真可謂菩薩住世,遊戲神通。
五、儉勤誠公
儉:即節儉。出家人必須節儉才能淡泊生活,廈門是一塊福地,每人應常思錐,今有如此福報,不能盡情享受,更不能浪費,要知道在這片遼闊的土地—上,因天災人禍,尚有多少人在忍受饑寒。想到這些,應對眼前盡量知足,不要貪得無厭,應以沩山大師“少求節儉,免逼迫于心田;知足除貪,播馨香于異地。”來勉勵和要求自己,把自己所得的這份福報回向大地衆生,讓他們都同享安樂。
勤:即精進。大師雲:“出家人要勤學習、勤修習,勤做事、勤禮佛,勤誦經、勤待人、勤接物,更主要的是勤求佛道,勤化有情,能如是者,堪稱爲勤。”(見《太虛大師全集》第叁十五冊九十四頁)。
誠:即誠實,爲人處事要以誠心待人,不能稍有欺僞之心。中國佛教不能振興,主要就是缺乏誠字,如果能以誠相待,就能衆人一條心,甚至全佛教一條心,這樣佛教就興旺。古雲: “纣有億萬人,億萬心;周有叁千人,一條心。”而叁千人,能得天下,可見誠是多麼重要而偉大。
公:爲大衆謀利益,沒有一絲私心雜念,一個團體,如果存有私心,將會漏洞百出,癱瘓無主。大師告訴我們:“叢林執事,于此公字尤應注意,領衆行道,有成人之美,代衆之勞,一切無礙,則德業精進。”(見《太虛大師全集》第叁十五冊九十五頁)面臨現代佛教,必以公字排在首位,否則僧團將難以和合,將會出現獅子蟲自食獅子肉的悲劇。
簡單四字,是大師身體力行之法,我們學僧,應好好學習,努力實行,以大師爲榜樣,力爭做一個“儉勤誠公”的佛教青年學僧。
以上從一、尊師守律,二、遵守叢林規矩、叁、常常四省內心,四、澹甯明敏,五、儉勤誠公五個方面介紹虛大師僧教育的德育思想。從近幾年來,國內僧教育的實踐證明,能否培養出擔荷如來家業的一代新僧,其根本原因在于是否把德育擺在首位。現實告誡了我們,凡是德育抓得不緊的佛學院或培訓班,培養出來的學僧,不是增長邪見,就是掉轉頭來還俗。這個教訓是深刻的。
《僧教育應將德育擺在首位》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