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僧教育應將德育擺在首位

  僧教育應將德育擺在首位

  普願

  閩南佛學

  太虛大師是一位博學多聞,智慧無礙的大菩薩,近代罕見的一代高僧。他以上求佛道,下化衆生爲己任,走訪世界,弘法利生,廣度群迷,將佛法聲音傳遍四方。當我們翻開《太虛大師全集》即可看到他那超人的意志,浩若煙海的智慧,不惜生命的精神,慈悲濟世的胸懷……,真叫人佩服得五體投地,因此,在爲紀念大師誕生一百周年的日子裏,將我學習他的僧教育德育的體會略陳于下。

  一、尊師守律

  虛大師強調學僧要尊師守律。古哲說: “生我者父母,教我者師長。”前者是養育我們身體的成長,後者是傳;—授,知識,技能學問、德業的慧命,使我們成爲僧伽。所以,師長的正確引導,直接關系到僧伽的人格的形成。曆代的高僧,都是師長教育指導的結晶。如窺基大師能成爲唯識法相一代宗師,就是由玄奘大師的精心培育。因此,如果沒有師長的教育、幫助、指導,猶如有眼不見,有耳不聞,所以,我們要時時尊敬師長,不忘老師的教誨。在他所辦的武昌佛學院,閩南佛學院,漢藏教理院等,常常以“尊師守律”開示學僧,教導學僧要以禮儀和恭敬心對待老師。

  我們身爲學僧,應清楚知道老師的工作是很艱苦的,他們不辭辛勞, 起早摸黑,閱經備課,都是爲了我們滋長慧命而發心,把精力放在僧教育的事業上。他們之所以能有這種精神,就是爲了解脫衆生病苦,發心自利利他,濟世度生。這種行爲是值得我們尊仰敬佩,親近隨學的。我們應知恩報恩,以德報德,才能對得起老師,師長們。同時也要理解老師、師長們對學生是視同字女,愛護體貼,關懷備至。這樣師生就能以六和精神,共同遵守律儀。

  六和,是每一位出家人應守的律儀,也是虛大師注重學僧德育教育的一個重要環節。他于一九叁O年春在閩南佛學院對學僧開示《僧教育要建立在僧律儀之上》時,曾提出六和思想。

  一、身和同住:身指五蘊之軀,身要與大衆和合共住,不要提高自己,而應認識五蘊虛假,四大和合而成,把自己看得輕一點,淡一點,低一點。古人雲:“放下全無事,提起萬般生。”放下,在僧團中就能相互敬重,歡喜悅意,無諱無诤和合共住。

  二、口和無诤:口是作善造惡之;工具,要令口和,就得修語善業, 互相贊歎,相互鼓勵。別人有過錯,不要惡意中傷,惱害他人,;要提示幫助,親近愛護。這樣一個僧團就不會出現人我是非,就能達到口和無诤。

  叁、意和同悅:身口二業清淨,意的惡念自然就會減少,心胸就會坦蕩。佛言:“心包太虛,量周沙界。”虛大師教導我們,要心量寬闊,如彌勒菩薩,大肚能容天下難容之事,視每一衆生,行住坐臥都在宣揚佛法,思維佛法, 住持佛法,是戒定慧圓滿具足之人。不要挑剔他人之不足,借不足之處,生起惡念,盡力毀謗。這樣一個僧團就難以共處,就無法達到意和同悅。

  四、見和同解:見是一個人的觀點、認識。真正學佛之人,不執己見,執己見會使我們迷執妄爲。一個追求真理的人,只有在求法的道路上,對所學有不認識時,存在不同見解。而這種見解是爲了能真正理解佛法,將法傳于世間的一種探研。如禅宗主張,大疑大悟,小疑小悟。疑是悟的鑰匙,鑰匙就是探索,探索佛法直至體悟與佛法相契合。所以,每位學僧不應存有私我的己見和我行我素的偏執思想,應以教理爲依據,朝著一個共同的目標,就能達到見和同解的共同目的。

  五、利和同均:利,指出家人的衣食住行。在一個僧團中,佛以平等、慈悲、喜舍之心對待衆生。而僧團在利益方面應依佛之平等心對待僧衆,應人人均等,不應有貪、偏、私心。僧團中利和同均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近代,物質較爲豐富,人心總是朝著利益方面去追求。如果不很好地處理它,就很可能出現弊端,不利于僧團的和合。總之,利和同均應以平等心對待大衆。

  六、戒和同修:戒是虛大師僧教育的宗旨,也是佛法能否久住世間的根本。他于一九叁O年春在閩南佛學院開示時說:“對所修一切自利利他之佛學應建立在菩薩律儀的基礎上。”(見《太虛大師全集》第叁十五冊六十五頁)菩薩律儀有;叁:1、攝律儀戒,即攝大小一切戒律而持的戒。2、攝善法戒,即自身履行一切善法的戒。3、饒益有情戒,即能施給一切衆生利益的戒。依此叁聚淨戒,虛大師還提出了八點學僧律儀的精神要素。

  1、惠舍:衆生有難,能不顧一切給予安樂,饒益有情。如渴能施茶,病能與藥,饑能與飽食,寒能送衣,舍利弗施眼,乃至釋迦如末在因地修行時舍身飼虎。

  2、堅忍:堅定不移,逆水行舟,忍苦耐勞,難行能行,百折不回。無論受到物質限製,或精神摧殘,乃至有損生命,都能克服困難,度過難關。如釋尊受提婆達多的侵辱、誹謗、乃至損傷生命,都不因之失去堅忍勇猛之心。

  3、勤勇:勤即不怠,如鑽木取火,勇則不怯,一往向前。求法之人應勤修一切善法,不畏寒暑,唯法是求。佛教面臨危機,一代僧衆能否苛負如來家業,只有每一佛子發長遠心,依佛教法, 勤修猛學。如阿那律,七夜不眠,得天眼通。

  4、定慧:定,是專注一境;能除愚昧,定慧是止觀雙照。每位學僧,應定慧並臻。否則,有定無慧,其定必枯,如世俗之人,面對事理,不能分清,人雲亦雲,心無主意。有意無定,其慧必狂,如世智偏聰,專著謬論。因此, 求法學僧,應定慧具足,止觀雙照,才能力求圓滿大覺。

  5、敬德:德,即道德品行。道德圓滿的人,定能智慧辯才無礙。虛大師說:“品行優美,清淨無染,損已益人,自利利他,廣學多聞,斷惑證真,成就叁昧,具足總持的人,謂之有德”。(見《太虛大師全集》第叁十五冊六十叁頁)我們所要尊敬的就是這樣的人,因爲他有這麼多的功德法財做爲我們學習的榜樣,如玄奘大師西行求學,翻譯經典,爲中國佛教高樹法幢建立了不朽的功勳,是曆代罕見的一位聖僧。我們應以十分誠敬之心,尊敬、贊歎他的德業。

  6、救苦:叁界有叁災八難等衆苦,而觀音菩薩尋聲救苦。地藏菩薩以地獄未空,誓不成佛,阿彌陀佛四十八願,願願度生;普賢菩薩十二行願,願度衆生,無有疲厭……,都是救度衆生出離苦海。身爲學僧,應學諸佛菩薩之救苦精神,發心協助及早將叁界火宅化爲極樂蓮池,是爲真正救苦。

  7、慈怨:慈能與人樂趣,怨能與人結敵,能以慈心度化怨敵,即是慈怨。論雲:“于已有怨之有情,常起慈心,隨能隨力,無谄無诳,作彼種種安樂,令怨者意樂加行,所有過失及怨嫌心自然斷除。”如袁盎腰斬晁錯,迦若迦尊者以叁昧法水解除二入之怨,是爲慈怨。

  8、報恩:每人都應報四重之思。父母,師長、國土、衆生,這些都是成就我們的親因和助緣。古雲:“吃水不忘掘井人。”我們應知恩報恩,廣種善根,廣行善事,回向十方,才能報達四重恩典。如論雲:“于已有恩諸有情者,善知恩故,若等若增現前酬報,隨人隨力,如法令其意望滿足,雖無力能,彼若求請,即于彼彼所作事業,示現殷重精勤營務,終不頓止彼所希求”是爲報恩。

  上述八點是虛大師僧律儀的精神要素,也是戒和同修的基木要求。大師之所以用心良苦,弘揚戒學,就是因爲看到世風日下,人心刻薄,中國佛教,無人勝任其職,而佛教曆史史命,任重道遠,須有德僧住持。因此,應以律儀開導學僧。這也和佛滅前遺囑“以戒爲師”相吻合。

  

  二、遵守叢林規矩

  現在開辦佛學院,大都靠寺廟支持。這樣,佛學院就成了寺廟的一部份。寺是全體僧衆聚居之處,僧衆能和合共住,必須遵守寺院所定下的製度一叢林規矩,這是僧衆共住的根本保證。虛大師說:“佛教必須要建立在有組織的廣大的寺院上,爲修學的道場和宣揚的機關。一方面與社會民衆有直接的關系,另一方面與國家政府亦有間接的關系。這是要你們觀察社會的變化來謀佛教之如何施設的。假若你們能夠觀察得到,又能夠實行得到,才可以住持現代佛教。”(見《太虛大師全集》第叁十五冊九十一頁)每位學僧來到寺院,就得聽從寺院安排,遵守各項規章製度,不能我行我素,各行其是,僧團中要有同志,同行、同趣、同向的精神,同志,就是志趣相同的人。《國語》日:“同德則同心,同心則同志。”真正的同志,就能同行趣向走在一起,就能團結和諧地生活在一起。

  適應環境是虛大師于閩南佛學院時曾提到的,他認爲,閩南佛學院是辦在寺內,院衆對寺內的環境應很好地去適應它,不能與寺院的住持頂撞,造成分裂混亂。例如上殿過堂是叢林實行的製度,我們住在寺內就應該遵守。適應是一項十分重要的問題,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告訴我們,適應就是生存。能適應就能和合大衆,就能安心學習,少煩惱多功德。一人適應,自身無病,大衆適應,叢林清淨。

  同時,學僧對寺衆還應具報恩心,慈敏心。我們在寺內修學,可以得到對身心有益的功德,而其余寺衆沒有這種條件聽聞佛法。他們終日忙祿,任芳任怨,爲我們創造良好的學習條件。我們要以謙和、恭敬之心去對待他們,要與他們感情融洽,要將所學的知識和所得的佛法利益轉贈給他們。不應以诳心,慢心對待他們。大師的教誨,如人人能行,就是一個圓滿成功的和合叢林,不但佛法有人傳揚,寺內有人住持,而且能發揚光大。

  

  叁、常常四省內心

  大師是非常善于觀察、思考、探索、追求、啓發人的導師,他一生致力于傳法布教的教育事業,他以超人的毅力,走訪四方,並在教化中隨機授教,廣行方便,開示各種法門,使聞者各得利益,不論科;學理論,抑是平凡瑣事,他都能以驚人的智慧給予開導。如對工、農、商、學……都能因地製宜,隨機應教,善施法雨。“四省內心”是他于閩南佛學院講授時,對同學的要求。這“四省”猶如春雷,激勵學僧令生信心,令得正見,令…

《僧教育應將德育擺在首位》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真現實頌》釋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