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怎样判摄一切佛法(达义法师)▪P2

  ..续本文上一页众生之根机,很快就普遍到人间去,这时龙树的弟子龙智,难陀大力宏扬密咒,因此密宗特别盛行。密宗的经典大概可以分为事部(杂密)、行部(胎藏),瑜伽部(金刚界)、无上瑜伽部。这时佛教主要特点是以密教为代表。但原来流行的小乘与大乘还是依然存在,只不过因密教之兴盛而小乘大乘置于附属地位而已,所以说是密主显从时期。中国留学印度的僧人在义净法师以后,就有很多僧人学习印度的密教,唐开元年间有印度善无畏、金刚智和不空三大士将密教传入中国,由一行、惠果建立密宗。日僧空海从惠果学,得其精髓,将密教胎界,金刚界二部大法仪轨传入日本,开创日本真言宗。现在我国的密教是以西藏为其中心。由西藏而流传西康、蒙古,甘肃、尼泊尔以及现在的香港、美国等地。此属藏语系佛教。也可说是西藏佛教。西藏密教萌芽于唐代,发展于宋朝,印度最负盛名的那烂陀寺,原为大乘显教的根据地,这时已转为密教道场,出现了一位密教大师莲花生,超岩寺的阿底峡二位远涉重洋前后来到西藏,建竖密教法幢,使密教在西藏发扬光大。

  综述以上三期而言,虚大师从佛法蚵发展时间先后和流传各国的语系来判摄,是站在世界佛教角度比较客观的看待一切佛法,他认为佛法在世间是一味圆融的,根本就没有什么大乘、小乘之别,也无什么宗,所以一切法皆以佛为本,至于佛灭度后,随着时代背景,社会制度和根机之不同,因而佛法才有三期三系之说,但无论如何讲到最终皆是佛法。

  (二)理之实践及三级三宗

  理之实践,就是佛法究竟的真理,是佛智亲证所得,本来没有一法可立,一切法的真实相貌只与无分别智如如相应,它是远离一切语言文字相,也非一切思维所能想象得到的,即所谓“心行处灭,言语道断。”《法华经》云:“诸法寂灭相,不可以言宣。”但是为了自觉觉他。因此从教法上显示,分为三级来说明,所谓三级即指五乘共法,三乘共法,大乘不共法。

  第一级:五乘共法,太虚大师以因缘所生法,作为五乘共修的原理,认为释尊一代时教,说明诸法,都要以因缘所生法来加以阐扬,虚大师所说的因缘法,其实是指因果律,具体指的是深信因果,严格遵守不杀、不盗、不淫、不妄语、不饮酒五条日常生活中必须守持的戒律,广修不杀、不盗、不淫,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不贪、不瞠、不痴的十善业。他认为初学佛法之行者要想成佛,首先必须按照以上所讲的深信因果、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方能如愿以偿,所谓“万丈高楼从地起”、“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五乘共法就是成佛作祖的基石,没有五乘共法的修持,也就谈不上佛乘了。虚大师云:“仰止唯佛陀,完成在人格,、人成即佛成,是名真现实。”

  第二级:三乘共法,三乘就是指声闻,缘觉、菩萨,除菩萨之外,其余二乘出世的圣者最初是观三界如牢狱,视生死如冤家,故修四谛、十二因缘,八正道而超出三界证入方便涅槃。虚大师认为“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三法印是三乘共修的出世间法,而三乘共法比五乘共法高超,因为人天乘是贪求人天果报,故有漏诸烦恼难以断除,而三乘圣人,不求人天果报,唯为了生死证涅槃。故能远离三界六道的生死轮回以及一切有漏诸烦恼。

  第三级:大乘不共法,大乘行者虽然与二乘人同是以三法印为修行的基础,但大乘有大悲菩提心,广修六度四摄,普渡一切众生同登彼岸,同证菩提,同成无上之佛果,因此不是三乘圣人之所能比,故名为大乘不共法。

  以上所说的三级分别,是虚大师就整个佛法修行普遍而言,但大乘法在中国盛行极广,更有分宗的必要,所以依第三级分为三宗,即法性空慧宗、法相唯识宗、法界圆觉宗。

  (三)、行之因材施教与三依三趣

  释迦如来说法广度众生,以闻解行证四个阶段作为修证的步骤,上文所讲的教理、相当于闻解,闻解以后,就必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这就是行。佛教所讲的行,是因时、因地、因人而施设的。故不是—成不变的教条主义,因此虚大师说:“法贵当机,当机者妙”、“药贵病愈,愈病者善。”所以作为一位学习佛法的行者,千万不要执着那一法门可以修,那一法门不可以修,他将佛教一切法门判为三依三趣,这是按三个时代机宜而划分。

  第一正法一千年,依声闻行果趣发起大乘心。这时期的当机众,主要是声闻行者,故佛对机说法,开示四谛,十二因缘、八正道、三法印的教理,当时的比丘,比丘尼及善男信女闻后无不证道。已证声闻圣果的人,大心一发,即趋向于大乘菩萨道,很快就能成就无上菩提。这即是佛在世和圆寂后的一千年。

  第二像法一千年,依天乘行果趣发大乘果,这时期的众生根机与正法时代有所不同,正法的人信心具足,严持昆尼,重于修持,故大多数闻到佛法即能证得声闻圣果,可是到了像法时代,虽然理解力比较强,但净持比丘戒之人非常希有,因此得证阿罗汉果的人寥寥无几。所以这时的众生,多借助诸佛之愿力,得以往生。皆以修行弥勒净土、弥陀净土和密宗为主要修行法门,目的希望得生天国,无论是净土宗还是密宗都是讲天乘行果的道理,净土宗如到兜率净土,希望生到弥勒菩萨所住的兜率内院去,弥陀净土,希望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去,密宗主张先修天色身的幻身成化身佛,依天国和天色身直趣于所欲获得的大乘佛果,这时约在公元六——十五世纪之间。

  第三末法一万年,依人乘行果趣发大乘行,这时修天乘行果的教理不适应时代和众生根机,修像法天乘行果被谤为“迷信神权”,修正法依声闻行果被称为“消极厌世”,从而认为末法时代只有深入社会,建设人间净土,才是当今佛教徒学佛之要道。即“庄严国土、利乐有情”的人间佛教见解。这一观点是虚大师一生中改革佛教的立足点。

  结 束 语

  综上所述,大虚大师对一切佛法判摄之思想,冲破了古代大德以教理之了义不了义来判摄一切佛法之观念。如天台,贤首,唯识、三论等诸大德学者,都是为了推崇自宗而来判摄一切佛法,虚大师以世界佛教的角度来判摄一切佛法, 以教、理、行三个不同方面来贯穿一切佛法,没有说不清,道不明之处。首先从教方面,以佛法发展的时间先后和传播国土的语言判为三期三系,说明一切佛法。其次,从理上观之,根据众生之不同根机判为三级三宗。最后,从行上以实践来判断为三铱三趣,说明一切佛法,虚大师从宏观上酌判摄佛法、远自古代,近至当今佛教大德都不能望其项背,虚大师的判摄特点,他主要认为佛法本来平等,无论是三期三系,三级三宗,还是三依三趣皆是佛法,他从来没有厚此薄彼,他认为讲解佛法贵在当机,要因时、因地、因人而对病下药,这样无不是灵丹妙药。虚大师如此之判摄一切佛法,有利于国际佛教之联合,有利于佛教适应时代和社会之发展,同时有利于众生,在不同的根机修学不同的法门,最后皆能趣向于大佛圣果,因此太虚大师的开拓精神,为后代学者之轨范。

  

《怎样判摄一切佛法(达义法师)》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