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的道德观
成敬
闽南佛学
从虚大师整个佛学思想系统中,可以看出他是十分重视人的道德修养,如他的《真现实颂》说:“仰止唯佛陀,完成在人格,人成即佛成,是名真现实。”是说人们有了高尚的道德修养,才能达到理想的境界,即佛的境界。大师一生关于道德修养的论著很丰富,现在笔者经过学习大师有关这方面的著作,从以下四个方面加以概括地阐述,一、佛教道德的理论基础,二、佛教道德的基本原则,三、佛教道德的具体内容,四、佛教道德的救世精神。
一、佛教道德的理论基础
虚大师主要从两个方面来阐述佛教道德的理论基础,一、缘起,二、因果。
一、缘起: 大师认为宇宙万有一切事物无一不是由条件和合而成的产物,故此大师以“缘成史观”来论证这个问题。他说;“宇宙万有,非由其外或其内,一种单独原因所造成,每事每物,皆由许多关系条件,在佛典上谓之缘,充足完满而后发生,故宇宙非神造,非唯心,乃众因缘展转变化而成立。宇宙如此,人生亦然。大之说到国家,说到社会,小之说到个人,无不待种种关系条件而存在。由此原理,推察人类历史,可谓之曰“缘成史观”。”(见《全集》四十四册229页)此即说明了我们每个人都是相互依赖敬的关系,而我们所做的一切即是为了他人,他人所做的一切即是为了个人,可以说人与人的关系,即是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关系,因此古人说:“一言兴邦,一言丧邦”,也就因为每一种行动都是交互错综的,都是互相影响的。再如世界的成功,是由於人类的业力,这确是真理,并非玄想。譬如一个地方,都是有道德的,自然可以造成一个好地方,否则只能造成一个坏地方。由此可见人是社会性的,宇宙性的,大圣大贤,把全社会的力量发挥出来,普遍於全人类全世界,能够由人为转移一切,所以人对社会的一切行动,不可不审慎,因为人的行为业力,不但影响於人类,而且还影响於全世界(世界也是业力为缘所成)。依此道理原则做事,自然会有公平合理、大公无私的社会,同时,此世界也即成人间净土。
二、因果:大师说:因果是佛教教理与道德的基础。因、即种种条件,果、即由种种条件和合的结果。如谷种入地为因,还需水,日光、人工等条件,才能收到果实。佛学的因果,是说明万法从因至果、皆有一定的秩序,其间善因招感善果,恶因招感恶果,或过去的因招现在的果,都是善恶分明,毫厘不爽的。宇宙间的自然界和社会,稍一观察,莫不含有因果关系。即以日常经验所得到的心理现象来讲,如现在现起一种好的或坏的心理现象的作用,都由过去经验所给与,同时,又可影响於将来。不但个人这样,就社会群众的心理,也是如此。社会的风尚好坏,一方面由过去的风尚好坏所给与,同时又影响到未来,这种前因后果关系非常明显。倘能了解因果相缘的道理,就能明白未来好的结果,是由现在好的行为所产生,反之,现在错误或犯罪行为,将来必自食其恶果。由此可知佛教因果律是通观三世的。个人如此,整个社会也是如此。所以改恶从善是个人道德的基础,有好因必获好果。这也是宇宙因果的定律,这是从心理及社会现象来分析因果关系,扩而言之,宇宙及大干世界也莫不如此。
虚大师以缘起、因果的理论,来说明道德的内涵,为佛教道德奠定了理论基础。
二、佛教道德的基本原则
大师认为佛教道德的基本原则是“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这一原则即是止恶行善。止恶即止一切恶,行善即行一切善。大师说:“恶止善行,诚言简而义周矣。然恶之谓何
善之谓何
若无准确之义界,;则仍莫得运思措行之轨辙。故恶之与善,尤应解之通正,而后践之得当也。害他为恶、利他为善。恶与善分界之本概在乎是,而交互转变之式则非一,害他亦实害自,固为愚且恶;害他不害自,及害他为利自,似智且巧,而不见终必不利自且害自,亦不免愚而恶。故害他必断然是恶,作恶断然是愚痴,明智者必不致害他作恶。;利他亦利自,固为智而善。利他不利自及利他致害自,似愚且抽,而若知终必利自而不害自,则皆为智而善。於利他必断然是善,行善必断然是明智,愚痴者亦不於利他行善。”故得结论曰:“害他终害自,而致自他俱害,故为恶。利他终利自,而成自他俱利,故为善。”(见《全集》四十二册718一
19页)
在这里虚大师论述了善恶的标准。从自己的内心说:心净是善的,心如不净是恶的。我们的内心不起杂染的烦恼,而生起清净的因素,就是善。这如与贪、瞠,痴,相反的无贪、无瞠、无痴,崇尚贤善而轻善拒恶的惭、愧,使心地安定清净。实现止恶行善的境界,这些都是净的、善的,反之,如贪、瞠、痴、无惭、无愧、不信、放逸等,就是不净的不善了。从见於行事的对他影响来说,那末如有利於他的,是善,如有损於他的,是不善。前是说明白利,后是说明利他。在社会里,人与人(众生)之间的关系,应该是互助共济的合作,遵行自他共处的和乐原则。如所作为是有害於他,那即使有利於已,也是不善而不可为的。如有利於他,即使有损於已,也是善的而应该做的。 由此得出,损已利他,是善的,损他利已,是不善的。如此我们应以止恶行善利他为准则,做到尽善尽美,使人类社会大同化。
三、佛教道德的具体内容
大师认为佛教道德的具体内容,即严持五戒、十善以净化自己的身心,广行四摄、六度以利益人群。
五戒是做人的根本准则,故大师教导人们应积极地去执持。五戒;即不杀、不杀害一切有情;不盗、不偷盗他人的东西;不邪淫、不做男女不道德的事;不妄语、不说谎话、不欺骗他人;不饮酒、不喝任何酒类,因吃酒会使人神经错乱。因此五种禁戒都有损害他人的利益,故做人应持五戒。
十善:l、不杀生:以充养恻隐人物不忍残害之仁慈,2、不偷窃:以充养人物生活,咸遂情性之义利; 3、不淫乱:以充养人物细温调畅生化之礼乐;4、不妄语: 5、不两舌: 6、不恶口:7、不绮语:以充养心言一致彼此通诚之信赖;8、不悭贪: 9、不瞠嫉:10、不痴:以充养了达事实符顺真相之智慧。此十善法,是人生之真道,亦大乘之始基,故曰:“端心虚,趣菩提者, 唯人道为能!而今世之所急需者,亦唯在此。”(见《全集》46册152页)
既知此十善法是人生之真道,大乘之始基,那么我们怎样信业果报修十善法呢
业:即善不善所遗留在赖耶中之习气种子,而能为后时生起快乐或痛苦的总报、别报之差别功能。由善的业可招致快乐的果报,由不善的业可招致痛苦的果报,即是信业果报。於是孜孜不倦地治伏不善的身心动作,而调和善的身心动作,名修十善法。所以说持五戒行十善,是人人份内之事,并非要他人强迫所做,我们应该无条件的去做。然就佛教业报轮回来讲,吾人只有持五戒行十善,才可来生得人身或生天的。
但如要进一步得到极善之果,即菩提果,必行菩萨四摄、六度才能得之。这也即是要求我们的道德修养,应进一步地建立在菩萨之大悲心上。
四摄法:1、布施摄:有财施、 法施、无畏施。即在经济上、学识上、精神上帮助他人,叫做布施。你要摄化他人,必须将你的财力、学力、体力帮助他人。对方受了你的恩惠,对你自然发生好感,相信你所说的话,听从你的指挥。就是不大符合情理的话,他都会迁就,何况你说的是符合情理的正法
人是感情的动物,幇助他人是最能联络感情的,有了感情,做事就顺利。举办义务教育,以及福利社会的慈善事业,都是属于布施摄的菩萨{亍为。
2、爱语摄:就是用极和蔼的话与人谈论,使之听之入神,引之入胜。和蔼的话包括三种:①慰喻语,要是有人生病或受到灾难,受到恐怖,不该幸灾乐祸,须要用慈蔼和悦的面容和话语等劝勉他,使他得到精神上的慰藉。虽然没有多大的力量帮助他,但这温柔的言语, 同情的态度,也可以使他感激你,对你发生好的感情。②庆悦语:每个人都有他的长处,坏人也有好的地方。凡有好的地方,我们都应该赞叹他,鼓励他,激发他, 使之欢喜,即是助成他向好的方向发展。就是坏的人,也会因此走上好的途径。 ③胜益语:是使人听了你的话可以辗转增胜增益,由此体现出菩萨慈悲精神。
3、利行摄:自己所做的事情,能使他人得到好处,便是有利于行。像老师教导学生,处处为学生的利益着想,也必能得到学生的尊敬,又像做官的能顾全部下的利益,自然会得到部下的拥戴;菩萨能随顺众生,为众生的利益做诸善事,就会得到众生的尊敬,而来服从他的化导。
4、同事摄:即和社会各阶层的人去共同做事,共同担任工作,共同生活,共同甘苦。譬如说;你没有经历过商人生活,你说的话商人未必都懂,都接受;你没有过农民生活,你说的话,农民也未必都懂,都信受。所以菩萨为了方便度人,要与各阶层的人物共同生活,共同任享,潜移默化,得到成功。观音大:七三十二应身,地藏人士和弥勒大士的化身千百亿,都是菩萨示现和众生同事的榜样。
此四种方法,实是摄受人、化导人的最好方法。就是世间人,也不能违反这四种原则,我们能以此来宏扬佛法,摄化众生,一定很容易见效。自己虽然修行佛法,或教化人,而说的话不能感动别人,不能使更多的人信受,原因何在呢
一定是自己没有学到这四种方法,或虽学而没有做得好,也即是道德修养还不够好。
六度:第一、布施:如金钱,生命全部可供献国家、人类乃至宇宙一切众生。人生的意义,在於奉献,而不是索取。
第二、持戒:就是应守的律仪,这不但恶的消极不做,而尤在善的方面积极去做,故有集聚一切善法戒,不应做的事不去做,应做的事要多做。这是圣贤行为,与普通…
《佛教的道德观》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