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的道德觀
成敬
閩南佛學
從虛大師整個佛學思想系統中,可以看出他是十分重視人的道德修養,如他的《真現實頌》說:“仰止唯佛陀,完成在人格,人成即佛成,是名真現實。”是說人們有了高尚的道德修養,才能達到理想的境界,即佛的境界。大師一生關于道德修養的論著很豐富,現在筆者經過學習大師有關這方面的著作,從以下四個方面加以概括地闡述,一、佛教道德的理論基礎,二、佛教道德的基本原則,叁、佛教道德的具體內容,四、佛教道德的救世精神。
一、佛教道德的理論基礎
虛大師主要從兩個方面來闡述佛教道德的理論基礎,一、緣起,二、因果。
一、緣起: 大師認爲宇宙萬有一切事物無一不是由條件和合而成的産物,故此大師以“緣成史觀”來論證這個問題。他說;“宇宙萬有,非由其外或其內,一種單獨原因所造成,每事每物,皆由許多關系條件,在佛典上謂之緣,充足完滿而後發生,故宇宙非神造,非唯心,乃衆因緣展轉變化而成立。宇宙如此,人生亦然。大之說到國家,說到社會,小之說到個人,無不待種種關系條件而存在。由此原理,推察人類曆史,可謂之曰“緣成史觀”。”(見《全集》四十四冊229頁)此即說明了我們每個人都是相互依賴敬的關系,而我們所做的一切即是爲了他人,他人所做的一切即是爲了個人,可以說人與人的關系,即是人人爲我,我爲人人的關系,因此古人說:“一言興邦,一言喪邦”,也就因爲每一種行動都是交互錯綜的,都是互相影響的。再如世界的成功,是由於人類的業力,這確是真理,並非玄想。譬如一個地方,都是有道德的,自然可以造成一個好地方,否則只能造成一個壞地方。由此可見人是社會性的,宇宙性的,大聖大賢,把全社會的力量發揮出來,普遍於全人類全世界,能夠由人爲轉移一切,所以人對社會的一切行動,不可不審慎,因爲人的行爲業力,不但影響於人類,而且還影響於全世界(世界也是業力爲緣所成)。依此道理原則做事,自然會有公平合理、大公無私的社會,同時,此世界也即成人間淨土。
二、因果:大師說:因果是佛教教理與道德的基礎。因、即種種條件,果、即由種種條件和合的結果。如谷種入地爲因,還需水,日光、人工等條件,才能收到果實。佛學的因果,是說明萬法從因至果、皆有一定的秩序,其間善因招感善果,惡因招感惡果,或過去的因招現在的果,都是善惡分明,毫厘不爽的。宇宙間的自然界和社會,稍一觀察,莫不含有因果關系。即以日常經驗所得到的心理現象來講,如現在現起一種好的或壞的心理現象的作用,都由過去經驗所給與,同時,又可影響於將來。不但個人這樣,就社會群衆的心理,也是如此。社會的風尚好壞,一方面由過去的風尚好壞所給與,同時又影響到未來,這種前因後果關系非常明顯。倘能了解因果相緣的道理,就能明白未來好的結果,是由現在好的行爲所産生,反之,現在錯誤或犯罪行爲,將來必自食其惡果。由此可知佛教因果律是通觀叁世的。個人如此,整個社會也是如此。所以改惡從善是個人道德的基礎,有好因必獲好果。這也是宇宙因果的定律,這是從心理及社會現象來分析因果關系,擴而言之,宇宙及大幹世界也莫不如此。
虛大師以緣起、因果的理論,來說明道德的內涵,爲佛教道德奠定了理論基礎。
二、佛教道德的基本原則
大師認爲佛教道德的基本原則是“諸惡莫作,衆善奉行”,這一原則即是止惡行善。止惡即止一切惡,行善即行一切善。大師說:“惡止善行,誠言簡而義周矣。然惡之謂何
善之謂何
若無准確之義界,;則仍莫得運思措行之軌轍。故惡之與善,尤應解之通正,而後踐之得當也。害他爲惡、利他爲善。惡與善分界之本概在乎是,而交互轉變之式則非一,害他亦實害自,固爲愚且惡;害他不害自,及害他爲利自,似智且巧,而不見終必不利自且害自,亦不免愚而惡。故害他必斷然是惡,作惡斷然是愚癡,明智者必不致害他作惡。;利他亦利自,固爲智而善。利他不利自及利他致害自,似愚且抽,而若知終必利自而不害自,則皆爲智而善。於利他必斷然是善,行善必斷然是明智,愚癡者亦不於利他行善。”故得結論曰:“害他終害自,而致自他俱害,故爲惡。利他終利自,而成自他俱利,故爲善。”(見《全集》四十二冊718一
19頁)
在這裏虛大師論述了善惡的標准。從自己的內心說:心淨是善的,心如不淨是惡的。我們的內心不起雜染的煩惱,而生起清淨的因素,就是善。這如與貪、瞠,癡,相反的無貪、無瞠、無癡,崇尚賢善而輕善拒惡的慚、愧,使心地安定清淨。實現止惡行善的境界,這些都是淨的、善的,反之,如貪、瞠、癡、無慚、無愧、不信、放逸等,就是不淨的不善了。從見於行事的對他影響來說,那末如有利於他的,是善,如有損於他的,是不善。前是說明白利,後是說明利他。在社會裏,人與人(衆生)之間的關系,應該是互助共濟的合作,遵行自他共處的和樂原則。如所作爲是有害於他,那即使有利於已,也是不善而不可爲的。如有利於他,即使有損於已,也是善的而應該做的。 由此得出,損已利他,是善的,損他利已,是不善的。如此我們應以止惡行善利他爲准則,做到盡善盡美,使人類社會大同化。
叁、佛教道德的具體內容
大師認爲佛教道德的具體內容,即嚴持五戒、十善以淨化自己的身心,廣行四攝、六度以利益人群。
五戒是做人的根本准則,故大師教導人們應積極地去執持。五戒;即不殺、不殺害一切有情;不盜、不偷盜他人的東西;不邪淫、不做男女不道德的事;不妄語、不說謊話、不欺騙他人;不飲酒、不喝任何酒類,因吃酒會使人神經錯亂。因此五種禁戒都有損害他人的利益,故做人應持五戒。
十善:l、不殺生:以充養恻隱人物不忍殘害之仁慈,2、不偷竊:以充養人物生活,鹹遂情性之義利; 3、不淫亂:以充養人物細溫調暢生化之禮樂;4、不妄語: 5、不兩舌: 6、不惡口:7、不绮語:以充養心言一致彼此通誠之信賴;8、不悭貪: 9、不瞠嫉:10、不癡:以充養了達事實符順真相之智慧。此十善法,是人生之真道,亦大乘之始基,故曰:“端心虛,趣菩提者, 唯人道爲能!而今世之所急需者,亦唯在此。”(見《全集》46冊152頁)
既知此十善法是人生之真道,大乘之始基,那麼我們怎樣信業果報修十善法呢
業:即善不善所遺留在賴耶中之習氣種子,而能爲後時生起快樂或痛苦的總報、別報之差別功能。由善的業可招致快樂的果報,由不善的業可招致痛苦的果報,即是信業果報。於是孜孜不倦地治伏不善的身心動作,而調和善的身心動作,名修十善法。所以說持五戒行十善,是人人份內之事,並非要他人強迫所做,我們應該無條件的去做。然就佛教業報輪回來講,吾人只有持五戒行十善,才可來生得人身或生天的。
但如要進一步得到極善之果,即菩提果,必行菩薩四攝、六度才能得之。這也即是要求我們的道德修養,應進一步地建立在菩薩之大悲心上。
四攝法:1、布施攝:有財施、 法施、無畏施。即在經濟上、學識上、精神上幫助他人,叫做布施。你要攝化他人,必須將你的財力、學力、體力幫助他人。對方受了你的恩惠,對你自然發生好感,相信你所說的話,聽從你的指揮。就是不大符合情理的話,他都會遷就,何況你說的是符合情理的正法
人是感情的動物,幇助他人是最能聯絡感情的,有了感情,做事就順利。舉辦義務教育,以及福利社會的慈善事業,都是屬于布施攝的菩薩{亍爲。
2、愛語攝:就是用極和藹的話與人談論,使之聽之入神,引之入勝。和藹的話包括叁種:①慰喻語,要是有人生病或受到災難,受到恐怖,不該幸災樂禍,須要用慈藹和悅的面容和話語等勸勉他,使他得到精神上的慰藉。雖然沒有多大的力量幫助他,但這溫柔的言語, 同情的態度,也可以使他感激你,對你發生好的感情。②慶悅語:每個人都有他的長處,壞人也有好的地方。凡有好的地方,我們都應該贊歎他,鼓勵他,激發他, 使之歡喜,即是助成他向好的方向發展。就是壞的人,也會因此走上好的途徑。 ③勝益語:是使人聽了你的話可以輾轉增勝增益,由此體現出菩薩慈悲精神。
3、利行攝:自己所做的事情,能使他人得到好處,便是有利于行。像老師教導學生,處處爲學生的利益著想,也必能得到學生的尊敬,又像做官的能顧全部下的利益,自然會得到部下的擁戴;菩薩能隨順衆生,爲衆生的利益做諸善事,就會得到衆生的尊敬,而來服從他的化導。
4、同事攝:即和社會各階層的人去共同做事,共同擔任工作,共同生活,共同甘苦。譬如說;你沒有經曆過商人生活,你說的話商人未必都懂,都接受;你沒有過農民生活,你說的話,農民也未必都懂,都信受。所以菩薩爲了方便度人,要與各階層的人物共同生活,共同任享,潛移默化,得到成功。觀音大:七叁十二應身,地藏人士和彌勒大士的化身千百億,都是菩薩示現和衆生同事的榜樣。
此四種方法,實是攝受人、化導人的最好方法。就是世間人,也不能違反這四種原則,我們能以此來宏揚佛法,攝化衆生,一定很容易見效。自己雖然修行佛法,或教化人,而說的話不能感動別人,不能使更多的人信受,原因何在呢
一定是自己沒有學到這四種方法,或雖學而沒有做得好,也即是道德修養還不夠好。
六度:第一、布施:如金錢,生命全部可供獻國家、人類乃至宇宙一切衆生。人生的意義,在於奉獻,而不是索取。
第二、持戒:就是應守的律儀,這不但惡的消極不做,而尤在善的方面積極去做,故有集聚一切善法戒,不應做的事不去做,應做的事要多做。這是聖賢行爲,與普通…
《佛教的道德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