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堂
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教的道德觀▪P2

  ..續本文上一頁豪傑行爲不同,因爲豪傑所作的事業,未必盡是善的,而聖賢所做的無往而不是利他之善事,所謂叫亍一不義,殺一無辜,雖得天下不可爲也。”

  第叁、忍辱;這並不是含冤受辱,而是一種寬容大度,從大覺大悟的胸懷中,見到普通人很多易犯幼稚病。譬如我們爲大衆謀利益,或有人不了解時,應以精誠感服,而自己仍孜孜不息的行善,絲毫不改初衷,由此而使其心悅誠服。

  第四、精進;精是精純無雜,進是進行不息。認定真理即孜孜不倦,爲正義和大衆利益去不疲倦地奮鬥,無論遇到怎樣大的困難,都能克服而不爲所阻。古來禹王治水,叁過其門而不入;又如墨子爲普利天下,摩頂放踵,這就是菩薩的精進{亍。

  第五、禅定:大學中所謂:“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能得。”我人常由物欲的引誘,精神不能集中。顔回叁月不違仁,這都是定的修養。有這樣的定力方可擔當大事,作濟世利人的津梁。

  第六、智慧:對事理要有頭緒,並有豐富的經驗,然後才能少犯錯誤。有此大智大慧,就成爲人哲,像孔子,孟子,都是有超人的智慧,方能作出不朽的事業。

  以上闡述了吾人利他所應具備的條件,表明了吾人只有以身作則,加上聰明才智,才能化導衆生,利益有情。所以佛教平常所說的學菩薩行,與其他的宗教不同,因爲其他的宗教,只信仰萬能的神,而學佛是以佛的覺悟與高尚道德爲標准,由人或衆生依菩薩行去漸漸達到佛的最高覺悟。因此菩薩四攝、六度行也即是吾人最高的道德要求。有了崇高的道德,就能發出無量大悲的救世精神。

  四、佛教道德的救世精神

  大師就佛教道德的救世精神,主要談了菩薩之大悲心,即菩薩行,但要從持五戒,行十善法的基礎作起,要求我們人人都要發菩提心,即大悲心。然大悲心從行爲上表現出來,即是高尚的道德,其主要體現在利他救世方面。此種精神唯有從菩薩上求下化,利濟有情,才能表現出大悲心的意義。如修四無量心,菩薩報四恩即可總括此義。

  四無量心:即慈、悲、喜、舍。

  一、慈無量心:慈即是給予他人的快樂。世間人多只知自己求快樂,忘掉別人的痛苦。但修習慈無量心的人就不同,他不但祈求自己的親人得到快樂,乃至十方世界一切衆生,都要得到快樂,還要腳踏實地,去幫助他們得到快樂。即是無量的“慈”,能給無量的衆生得樂之菩薩精神。

  二、悲無量心:悲是一種悲憐他人受苦的同情心。平常人只知自求解除痛苦,不顧別人的痛苦,但這悲無量心則相反,只知救拔別人的痛苦,卻忘記自己的痛苦,所謂“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

  ”這即是悲心似海的宏願,爲的是拔人之苦,即是無量的“悲”,能拔無量衆生苦的菩薩精神。

  叁、喜無量心:喜是歡喜,眼看別人能夠離苦得樂,而生起一種無限喜悅的心情。世人只爲自己得到快樂的事情,或其親人得到升官發財,而生歡喜心,很少見別人樂事而生起歡喜心的。而有一部份人,還存著幸災樂禍的心理,見人快樂,心裏則悶悶不樂,見人受難,心裏則暗暗歡喜。這與喜無量心顯然不同。不但見人得樂而生歡喜,就是冤家敵人,能有善的事,也同樣無量歡喜。

  四、舍無量心:舍是舍掉一種分別執著的觀念。對惡的行爲,故應舍棄,又無論做任何善事,也要把爲善的怡然自得的心理舍掉。則心量廣闊,慈悲濟度無量衆生,心不執著,正似秋水如鏡, 月穿無痕,故稱舍無量心之菩薩精神。

  四無量心是菩薩最初發菩提心所應具備救世之悲心;同時也具備了報四恩的行爲。

  四恩:一、報父母恩,二、報國土恩,叁、報衆生恩,四、報叁寶恩。大師認爲四種恩中,最重要的是報衆生恩和報叁寶恩,以能夠報衆生恩,即包括報父母恩。因爲四生六道一切衆生,通通都是我們過去的父母,人未有見父母受苦而不救者。從此發大悲心,是發最深切的悲愍心,視一切衆生都是我們的父母,所以能夠度衆生就能報父母的恩了。如《地藏本願功德經》說地藏菩薩所發的大願,在往昔劫中行孝本事,發願“衆生度盡,方證菩提,地獄未空,誓不成佛”,此以大悲心救度衆生,就是報父母恩一例。又如目蓮尊者,以天眼觀生身慈母在生前作諸惡業,死後墮地獄受苦,乃求釋尊開示救母的法要,發起盂蘭盆勝會,以衆人的方量,生母得救升天,並度一切衆生礙苦,這是以報父母恩而報衆生恩一例。即一切衆生都是我們過去的父母,現今都落在六道輪回中,於是發心救度一切衆生,衆生不盡,誓不成佛。那末,報衆生恩就是報父母恩。依此大悲心去學習,去修行,就;是學菩薩道,修菩薩行。菩薩見一切衆生都是過去生身的父母,故發起無緣大慈,同體大悲,行菩薩道,利益衆生。若不如此發心,所修學的也不能直達無上菩提。《楞嚴經》說: “因地不真, 果招迂曲。”

  既發此大悲心,還要有救度的方法,否則入井救人,自陷其身。度生的方法,須向叁寶中去求,惟叁寶中有這種方法,可以救度一切。從佛法僧來講,佛是大覺能仁,早巳發明了救脫生死苦惱的辦法,證到了無上正等正覺的果,位,又能愍一切沈論受苦的衆生,教一切衆生依此方法而達到與已同樣的無上菩提。佛所覺悟的一切法,就是衆生本來具足的,但衆生被叁惑煩惱所迷昧,故自己不知,佛不過開示指導,使衆生本來具足的一切功德,照佛法去行,得完全開顯而已。從凡夫的地位發心乃至達到部分心覺悟一切,就能真實承佛家業,而能代佛宣化,故既發大悲心救一切衆生,而報世世父母之恩。其救度的方法,除叁寶外是得不到究竟辦法,縱有別種相似的方法,也不能真正離苦得樂,結果仍在輪回而已,故惟叁寶能救一切(世間)衆生出輪回而達到究竟離苦得樂的地位。這種辦法,凡是要救度衆生報父母恩的大心衆生,都要修學。報叁寶的恩,就是報國土的恩,因爲國家政治,亦以佛法中的人乘正法,以五戒十善等來化導人民,使國家繁榮昌盛,人民安居樂業,將來亦可獲得人天殊聖的果報。而十善法亦就是佛教信徒修學無上菩提的基礎,是世出世間之善法(即基本道德修持法)。若修此善法,叁寶恩固可以報,國土的思就包括在叁寶恩之中。故四恩只要能報衆生恩和叁寶恩,則父母國土思無不報答。求學佛法,所有的正聞熏習,都是直接間接爲菩提心的增上緣,故發報叁寶恩的心,也可說明發菩提心,若能由發大悲心自度度他,而歸敬叁寶修學佛法,即能應病施藥,就是發菩提心。修菩薩行。虛大師即依此菩薩救世精神,而發救國救世之大悲心,宣說佛陀救世之精神,救國救世之道,而廣度一切有情,使佛法如明月照世間,普化世間一切有情。

  前面總述了大師的佛教道德觀,他把佛教道德與社會實踐相結合,闡明了唯有佛法才是救人救世的根本,而吾人只有持五戒、行十善法,發大心、修菩薩四攝,六度等,才能修養成最完美最高尚的道德,親證佛的果位。所以只有佛法的原理,才能淨化人類思想,闡明一切事物,皆賴衆多交互的因緣,共同成立、共同維持。若損害其他賴以互相資助而成立的條件,以求發展自己孤零的個體以單獨生存,那一定是緣木求魚,煮沙成飯。故我們生存在一個社會中,應謀社會以至整個國家民族利益以利他,處處以社會及國家民族爲前提。因此,人的存在,是須衆緣的結合,人與人、國與國之間的和睦相處,需要人人有慈悲心,有好的道德修養,我們這個世界,才能趨入理想的社會, 即大同世界。這是大師的心願,也是我們大家共同的願望。

  

  

《佛教的道德觀》全文閱讀結束。

✿ 继续阅读 ▪ 論僧製的改革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