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佛教的道德观▪P2

  ..续本文上一页豪杰行为不同,因为豪杰所作的事业,未必尽是善的,而圣贤所做的无往而不是利他之善事,所谓叫亍一不义,杀一无辜,虽得天下不可为也。”

  第三、忍辱;这并不是含冤受辱,而是一种宽容大度,从大觉大悟的胸怀中,见到普通人很多易犯幼稚病。譬如我们为大众谋利益,或有人不了解时,应以精诚感服,而自己仍孜孜不息的行善,丝毫不改初衷,由此而使其心悦诚服。

  第四、精进;精是精纯无杂,进是进行不息。认定真理即孜孜不倦,为正义和大众利益去不疲倦地奋斗,无论遇到怎样大的困难,都能克服而不为所阻。古来禹王治水,三过其门而不入;又如墨子为普利天下,摩顶放踵,这就是菩萨的精进{亍。

  第五、禅定:大学中所谓:“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能得。”我人常由物欲的引诱,精神不能集中。颜回三月不违仁,这都是定的修养。有这样的定力方可担当大事,作济世利人的津梁。

  第六、智慧:对事理要有头绪,并有丰富的经验,然后才能少犯错误。有此大智大慧,就成为人哲,像孔子,孟子,都是有超人的智慧,方能作出不朽的事业。

  以上阐述了吾人利他所应具备的条件,表明了吾人只有以身作则,加上聪明才智,才能化导众生,利益有情。所以佛教平常所说的学菩萨行,与其他的宗教不同,因为其他的宗教,只信仰万能的神,而学佛是以佛的觉悟与高尚道德为标准,由人或众生依菩萨行去渐渐达到佛的最高觉悟。因此菩萨四摄、六度行也即是吾人最高的道德要求。有了崇高的道德,就能发出无量大悲的救世精神。

  四、佛教道德的救世精神

  大师就佛教道德的救世精神,主要谈了菩萨之大悲心,即菩萨行,但要从持五戒,行十善法的基础作起,要求我们人人都要发菩提心,即大悲心。然大悲心从行为上表现出来,即是高尚的道德,其主要体现在利他救世方面。此种精神唯有从菩萨上求下化,利济有情,才能表现出大悲心的意义。如修四无量心,菩萨报四恩即可总括此义。

  四无量心:即慈、悲、喜、舍。

  一、慈无量心:慈即是给予他人的快乐。世间人多只知自己求快乐,忘掉别人的痛苦。但修习慈无量心的人就不同,他不但祈求自己的亲人得到快乐,乃至十方世界一切众生,都要得到快乐,还要脚踏实地,去帮助他们得到快乐。即是无量的“慈”,能给无量的众生得乐之菩萨精神。

  二、悲无量心:悲是一种悲怜他人受苦的同情心。平常人只知自求解除痛苦,不顾别人的痛苦,但这悲无量心则相反,只知救拔别人的痛苦,却忘记自己的痛苦,所谓“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

  ”这即是悲心似海的宏愿,为的是拔人之苦,即是无量的“悲”,能拔无量众生苦的菩萨精神。

  三、喜无量心:喜是欢喜,眼看别人能够离苦得乐,而生起一种无限喜悦的心情。世人只为自己得到快乐的事情,或其亲人得到升官发财,而生欢喜心,很少见别人乐事而生起欢喜心的。而有一部份人,还存着幸灾乐祸的心理,见人快乐,心里则闷闷不乐,见人受难,心里则暗暗欢喜。这与喜无量心显然不同。不但见人得乐而生欢喜,就是冤家敌人,能有善的事,也同样无量欢喜。

  四、舍无量心:舍是舍掉一种分别执著的观念。对恶的行为,故应舍弃,又无论做任何善事,也要把为善的怡然自得的心理舍掉。则心量广阔,慈悲济度无量众生,心不执著,正似秋水如镜, 月穿无痕,故称舍无量心之菩萨精神。

  四无量心是菩萨最初发菩提心所应具备救世之悲心;同时也具备了报四恩的行为。

  四恩:一、报父母恩,二、报国土恩,三、报众生恩,四、报三宝恩。大师认为四种恩中,最重要的是报众生恩和报三宝恩,以能够报众生恩,即包括报父母恩。因为四生六道一切众生,通通都是我们过去的父母,人未有见父母受苦而不救者。从此发大悲心,是发最深切的悲愍心,视一切众生都是我们的父母,所以能够度众生就能报父母的恩了。如《地藏本愿功德经》说地藏菩萨所发的大愿,在往昔劫中行孝本事,发愿“众生度尽,方证菩提,地狱未空,誓不成佛”,此以大悲心救度众生,就是报父母恩一例。又如目莲尊者,以天眼观生身慈母在生前作诸恶业,死后堕地狱受苦,乃求释尊开示救母的法要,发起盂兰盆胜会,以众人的方量,生母得救升天,并度一切众生碍苦,这是以报父母恩而报众生恩一例。即一切众生都是我们过去的父母,现今都落在六道轮回中,於是发心救度一切众生,众生不尽,誓不成佛。那末,报众生恩就是报父母恩。依此大悲心去学习,去修行,就;是学菩萨道,修菩萨行。菩萨见一切众生都是过去生身的父母,故发起无缘大慈,同体大悲,行菩萨道,利益众生。若不如此发心,所修学的也不能直达无上菩提。《楞严经》说: “因地不真, 果招迂曲。”

  既发此大悲心,还要有救度的方法,否则入井救人,自陷其身。度生的方法,须向三宝中去求,惟三宝中有这种方法,可以救度一切。从佛法僧来讲,佛是大觉能仁,早巳发明了救脱生死苦恼的办法,证到了无上正等正觉的果,位,又能愍一切沉论受苦的众生,教一切众生依此方法而达到与已同样的无上菩提。佛所觉悟的一切法,就是众生本来具足的,但众生被三惑烦恼所迷昧,故自己不知,佛不过开示指导,使众生本来具足的一切功德,照佛法去行,得完全开显而已。从凡夫的地位发心乃至达到部分心觉悟一切,就能真实承佛家业,而能代佛宣化,故既发大悲心救一切众生,而报世世父母之恩。其救度的方法,除三宝外是得不到究竟办法,纵有别种相似的方法,也不能真正离苦得乐,结果仍在轮回而已,故惟三宝能救一切(世间)众生出轮回而达到究竟离苦得乐的地位。这种办法,凡是要救度众生报父母恩的大心众生,都要修学。报三宝的恩,就是报国土的恩,因为国家政治,亦以佛法中的人乘正法,以五戒十善等来化导人民,使国家繁荣昌盛,人民安居乐业,将来亦可获得人天殊圣的果报。而十善法亦就是佛教信徒修学无上菩提的基础,是世出世间之善法(即基本道德修持法)。若修此善法,三宝恩固可以报,国土的思就包括在三宝恩之中。故四恩只要能报众生恩和三宝恩,则父母国土思无不报答。求学佛法,所有的正闻熏习,都是直接间接为菩提心的增上缘,故发报三宝恩的心,也可说明发菩提心,若能由发大悲心自度度他,而归敬三宝修学佛法,即能应病施药,就是发菩提心。修菩萨行。虚大师即依此菩萨救世精神,而发救国救世之大悲心,宣说佛陀救世之精神,救国救世之道,而广度一切有情,使佛法如明月照世间,普化世间一切有情。

  前面总述了大师的佛教道德观,他把佛教道德与社会实践相结合,阐明了唯有佛法才是救人救世的根本,而吾人只有持五戒、行十善法,发大心、修菩萨四摄,六度等,才能修养成最完美最高尚的道德,亲证佛的果位。所以只有佛法的原理,才能净化人类思想,阐明一切事物,皆赖众多交互的因缘,共同成立、共同维持。若损害其他赖以互相资助而成立的条件,以求发展自己孤零的个体以单独生存,那一定是缘木求鱼,煮沙成饭。故我们生存在一个社会中,应谋社会以至整个国家民族利益以利他,处处以社会及国家民族为前提。因此,人的存在,是须众缘的结合,人与人、国与国之间的和睦相处,需要人人有慈悲心,有好的道德修养,我们这个世界,才能趋入理想的社会, 即大同世界。这是大师的心愿,也是我们大家共同的愿望。

  

  

《佛教的道德观》全文阅读结束。

✿ 继续阅读 ▪ 论僧制的改革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