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倡在家学佛
普照
闽南佛学
在近代提倡在家学佛和佛化家庭,使生活佛法化,佛法生活化者,唯我太虚大师。他认为:“建设人间佛教,要先从普通一般人的思想中建设起。”所以要昌隆佛法,务必提倡在家学佛,必把教理深入民间,普及大众,使他们种下慧根。经中说:虽是“烁迦罗心”而“终无动转”这实是弘扬佛法,建设人间净土最切要、最基本的工作。这样只要世界有人类存在的一天,佛教自然就会延续发扬光大的。故建设人间佛教,必须以在家居士为根基,现将虚大师提倡在家学佛思想,简介如下,以饷读者:
一、树立正确的信仰
所谓在家学佛,就是居士。居士这个名词,在中国早巳普遍流行,凡是在家学佛的男女,都称为居士。依佛典的原义:居士在印度,并非专指学佛者,乃是社会一般对素有学行者的通称。然而,在中国的国土上,居士,是指在家学佛者的专用名词。在佛典中是优婆塞、优婆夷,译为近事男,近事女。即亲近承事三宝,归依三宝,成就清净正确的信心,这才具足了居士之身份。
居士,必以正信为基础,虚大师说:“信心立则一切善根具,无上菩提之基立矣。”唯此信心,得之而作圣作佛,失之便流转生死。由此可见,建立信心是何等的重要,也是在家二众学佛的重要条件。那么,居士应具备什么样的信心呢
大师认为有三点:
第一,深信佛所说的一切法皆是真理。如对三法印,四谛,八正道、十二因缘、三十七道品,四摄,六度等法门深信不疑,不仅能信,而且能入。虚大师说:“起信三宝,三宝就是佛法僧。信的次第,可由法而起。狭义的法,就是名文句之能诠及其所诠之理。就广义的法而言,就是正确的、普遍的、透彻的、智慧所明了的“宇宙万有真相”。然此真相,是本来如是的,非任何人所能创作的。……法的本源,在於宇宙万有的真相。信法不可参加任何意见,当以实事求是的态度,法是如何,就说明它是如何,信它是如何。
这种态度信法,才能得到诸法的真相。”
那么,起信以什么标准宋衡量呢
虚大师认为依佛说有四种依为条件:
1、依法不依人:凡是人所讲的理,符合於三法印,诸法真相的,讲得通情达理的,都应当深信不疑。或有权威、权势之人,或有装神作鬼者所讲的话不符合事物的真相,就不能依从。2、依义不依语:文字语言所显之义,也有究竟与不究竟,明了与不明了之差别。 以究竟、明了为依。3、依了义不依不了义:了知其义,这还是属於心、识分别,未能亲证诸法实相,只有亲证到诸法实相,才是究竟了义。4、依智不依识:智:是内心照明之德,能於诸法实相契合。识:是妄想心识缘境而起。所以,当依转识成智的智,而后方可亲证诸法实相,如此重重深入,才能证得中道之理,才名真信法之人。
第二、信自性本自清净。昔释迦牟尼佛在菩提树下,洞彻宇宙人生之真理,三叹奇哉:“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但以妄想执著不能证得。”虚大师劝导在家居士说: “信知依佛法行,果然无谬,则推而上之,对於三乘所证三圣果,及佛果之依正庄严的功德,都可以信受无谬,而且知道自己修行也的确能至那种境界。刀《华严经》说:“心佛及众生,是三无差别。"大地众生具有如来智慧,成佛不假外求。故学佛居士应具有这样清净正确的信心,更进一步做到信解行证,才能成就圆满清净正确的信心。
第三、信诸法实相与真理相应。诸色、心法,皆从众多因缘和合而生,没有固定不变的自性,《杂阿含经》说:“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缘起性空的概念,说明宇宙间一切事物皆是自性空寂,不废幻有。虚大师认为:“由人以至於万物皆是因缘所生,各各无自体性,故究其体性完全是空。然亦不无因缘和合而有之幻有,遂显非空非有,即空即有,空有不二之中道实相,是为诸法实相之理。”信此真理,建立正确的人生观,并负起一种伟大的责任,克尽一已能力,在自他互涉中服务社会,造福人群,成就自他两利的和乐人生。
在家学佛居士,依此三点深信不疑,从信心发起而了解佛法,这是生起正信的首要,犹如开门的钥匙,没有钥匙就打不开佛法的大门。
那么信心有几种呢
在佛教典籍里有十种:即信心、念心、精进心,慧心、定心、不退心、回向心、护法心、戒心,愿心。由浅而入深,十心圆满,得信心之成就,入正定聚,毕竟不退。此为信心之根本,根本既立,则可上求佛道,下化众生。虚大师说:“所谓佛法如大海,非信莫能入。”信为道源功德母,长养一切诸善根。学佛,从凡夫位到圣果位,必经过信、解、行、证四个阶段,而程序上则以信为先,可见信与学佛的重要了。这就是虚大师对学佛居土起信的谆谆教导。
二、有佛学知识
学佛居士具足了正确的信仰后,就必须学习佛教知识,要有一定的佛学知识素养,应以“信之切而行之笃”的精神深入佛法,了知佛法,依法修习,依教奉行,这是修学佛法之根本。那么,从什么途径了解佛法呢
虚大师认为:信仰佛教之时,须先请佛学入门书籍。如《佛学易解》,《佛学大纲》,《佛学导言》……由是,认识佛教之三世因果,五趣升沉,生死轮迥,涅槃解脱。广学多闻,由此了解佛法大概。
了解佛法是修行开辟一条人生光明的道路,而且在人的一生当中最主要的,还是要实践的。信而不解,解而不行,犹如有眼无足,不能目足并用。所以,佛学知识素养,是解行并重的基础。俗语说:“万丈高楼平地起”,地基不牢,高楼易倒。没有佛学知识,犹如瞎子走路,到处碰壁,危险甚大。
佛法中的真理甚深微妙,在家居士除了要信受奉行以外,还要深入经藏,而且更要体解大道。因为佛法是智慧之宗教,信仰佛法就要了解经义,体受其精神所在。《法句经》上说:“虽多诵经,不解何益
解二法句,行可得道。若人不解,如同人在暗室,有目无所睹。”所以,解是行之基础,是成圣作佛所必经的一个程次。由此可见正确了解佛法是何等的重要。
虚大师对居士殷切地说:“居士学佛,则期以普及乎全人类,风俗因以淳良,社会由之清宁,由遵行人伦道德,养成人格而渐修十善菩萨行。”虚大师认为居土学佛能使社会风格淳良,清宁,养成人人有道德、有修养。所以学佛必须先从学做人开始,学佛的途径,也是通往无上完善的人格。大师说:“仰止唯佛陀,完成在人格,人成即佛成,是名真现实。”由此可知佛陀是世间最完善最究竟的人中之圣,而学佛也只有一个共同的目标,那就是追求无上完整的人格。
由於众生苦多乐少,要完成佛陀之人格,就要以佛学知识来庄严自己,反省内心,从种种痛苦的境界中觉醒,唤醒自我之迷茫。从佛法中吸取精神之粮食,来认识自我,改造自我,庄严自我。古人说;“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这样才能使佛法普及人群,改造社会,达到人间净土之目标。
1、认识自我:人从生到老死,就是忙碌於物质生活的追求,取得内心奢侈的满足,便造种种业,受种种的苦果。佛经说众生有八种苦:即生、老、病、死、怨憎会、爱别离、求不得,五阴炽盛。佛法能让人认识此种种苦,开导人们离苦得乐,令人内心平衡,从烦恼的彼岸,到达快乐的彼岸。
2、改造自我:佛陀为众生开示八万四千法门,是为对治众生八万四千烦恼。所谓“佛说种种法为对治种种心。”教导人奉持五戒十善,广行四摄六度等法门。使人去污染得清净,去系缚得解脱。
3、庄严自我;是依佛法而解、行。把自己无始以来的恶习克服掉。便达到完善究竟的人格。虚大师用这种思想,劝导居士从自我改造下功夫,完成佛陀无上之人格。
三、受持三皈五戒
受持三皈五戒是信佛居士必须具备的条件,否则,就不是佛弟子。那么,佛弟子首先要对佛法僧三宝有所了解,知道佛是自觉、觉他、觉行圆满的圣者,是世出世间最尊无上的大圣人。法是佛所证的宇宙之真理,为度众生而宣说教法,依法修行可离苦得乐,究竟解脱。僧是秉乘佛法而行的人,也是现实人间的导师。由此了解和依止,是为在家居士之根本。所以虚大师认为居士受皈依者,将其现报的形寿资具等物,尽投入於佛、法、僧海,不再执为我所有,唯佛,法、僧为所依止,唯佛法僧为所归处,决不因形寿资具的变迁,而退失信仰。学佛居士有了正确的信心,又能知佛法之大概,就应受持三皈,因为归依三宝是为了除烦恼、净身心, 得解脱。所以,归依是入佛门的第一步,信佛而不受归依,精神上没有坚定的信念,同时也只能是佛教的同情者、门外汉。他的信佛,只是把佛教当作一种宗教学说,不能依教身体力行。礼受归依是加强心灵善念的建设,归依才是真正的佛弟子。
要作佛教入室之门人,不论知法的深浅,必以皈依为原则。礼受皈依后,才算是佛的四众弟子之一。从此就可以誓愿投身於佛法,直接间接的开始一种返邪归正,回迷向悟的革新向上的行程。从此茫茫人生苦海有了解脱的希望,烦恼的心灵得以清凉。皈依三宝,即从此唯以佛为师,以佛法为学,以修佛法之僧为友。虚大师以这样的皈依为准则,皈依者应将自己内心信崇三宝的真意,向一大德沙门乞求三皈的仪式,得世出世圣凡大众之公认,犹如赤子投皈三宝的怀抱中,以纯正佛教徒的态度,修习佛法,甚至断除烦恼,证得涅槃为结终。佛经上说:“皈依者,福增无量,礼念者,罪灭河沙,冥冥大海中,三宝为灯塔,滔滔苦海内,三宝为舟航,焰焰火宅中,三宝为雨泽。”这就是皈依三宝的最大利益。
学佛居士,礼受三皈后,应进一步审查自己能否受持五戒,并从一大德沙门乞受五戒。虚大师说:“五戒者,人道之纲纪,心德之根本也。”又说:“能受五戒,恒持清净,则为人中圣贤。”指出具有标准的人格,高尚的道德,那就要依五戒而行…
《提倡在家学佛》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