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之,才能为人中之圣贤。我们知道孔子之所以“匹夫而为百世师,一言而为天下法”的原因,就是他的行端表正,言行不苟。孔子说:“君子不重则不威。”这种行为在佛教讲就是“严持禁戒,不犯威仪。”所以孔子被后人称为“万世师表”。而佛教徒的做人基础是建立在五戒十善上面。他教人弃恶从善,净化自我的基本方法,也就是由人的立场而达成佛陀阶段上,基本的戒条。
1、不杀生而仁爱:不杀生即是对於一切动物及微细生命都不加於杀害,和人类共生存,这是培养人的仁慈,道德的根本。若能持此戒,就会养成一种保护心,恻隐心、怜愍心,慈悲心、救护心。从而就能爱护人群、利乐民生,人类就能和合共处,没有战争,没有暴乱。
2、不偷盗而义利:人类的一切财物,以及衣食住行所需要的一切物品,必依正义。经智力。劳力而得,虽一芥之微而不予不取。任何人不能强行劫取。这是人类一种正常的道德行为,也是养成清廉义利的道德标准。不犯盗戒,且为人之君子。所以佛戒律有“一针一线不得不予而取。”
3、不邪淫而礼节:现代的社会都是一夫一妻的制度,是繁殖人类衍续的基本要素,养成贞良礼节人品的根本。佛制许在家居士一夫一妻过着正常的家庭生活,凡不正经,欲淫取乐的生活都为邪淫,邪淫多由不尊重他人之人格。不惟自己道德丧失,人格堕落,伤害慧命,造成人类乱伦淫欲,伤风败德,为佛制所不许。
4、不妄语而诚信:就是社会交际,人与人相处能言行一致,是为做人之根本,是团结人群,口和无诤,养成人类诚实,信用、和谐的社会风尚。凡一切挑拨离间、两舌,恶口,彼此言行不一,尔虞我诈的行为,造成人与人之间勾心斗角,残杀竞争者,佛为之严厉制止。
5、不饮酒而正智:即不饮一切刺激麻醉性的饮料,以养成清净人品,发扬正智。不饮酒能保持身心清净。而饮酒会使生理、心理失去平衡,形成嗜好,能伤身败德,误事肇祸,甚至会身败家破,皆由之而起,佛制立为遮戒。
以上五戒是虚大师教导居士能持者持,由少分渐增满分,不要贪多,逐步完成佛陀之人格。虚大师说:“然受五戒,不必一时皆受,盖在家层士处预习之中,复有职业之别,或受持一戒,若不杀生……均可。一戒既能完全受持,进受二戒,……。能持二戒清净,进受三戒;能持三戒清净,进受四戒,能持四戒清净,乃进而完全受持五戒。此之受持戒条,贵在实行,非可以务名之心出之,妄云吾能受持几戒或全持五戒,而实际上故犯覆藏,或误犯而不忏,已受而不持,譬之知祛犯法,罪加一等。又不受而行杀等,不过恶行,受而毁戒,又加一毁戒法之罪,及欺罔佛圣,诳取名闻之罪也。故受戒之前,大须审慎!受戒之后,时切检点!每日当立一所受戒条之持犯格而审查之,一日能持净无犯,则可纪功,如稍有所犯,则当发露勤求忏悔,久之,纯洁无疵,则心喜身泰,即有君子荡荡之乐, 虽处人世,无异天堂。”虚大师把修持五戒,讲得十分详尽,学佛者应依此行。
依此五戒开出十善,从五戒中的不妄语戒开出不绮语(不花言巧语),不两舌(不挑拨离间),不恶口(不出语骂人),又从遮戒中的不饮酒戒中开出不悭贪,不瞠恚,不愚痴。如是为十善法,为学佛初步之戒条。受持五戒,则能取得人的资格,完成人伦道德,保持人的业果。广行十善,是自利利他,能修持十善则可通往贤圣之果。发扬十善道业,同情人类之苦难,救度有情,净化人心,在社会上作一个懂礼貌,有道德,知耻辱,知善恶的人,这就是完成善行无上人格的基础。
四、妇女学佛诸要
虚大师提倡妇女学佛,以在家为善,就是佛在世时,对於妇女学佛, 也有此旨。妇女是一家之主,家庭是形成社会的细胞,家庭中的和谐,安乐,多要依赖妇女的教化。因此,妇女既负有重要的责任,主持家政的妇女,应该先培养自己的人格,要有任劳任怨,勤俭节约的习惯,又要有仁慈、和蔼的态度,高尚的美德。然后以善良、活泼、有规律的方法训导子女。这才是一个合格的母亲。那么,怎样培养这种完善的人格呢?要完成这种人格,妇女必须学佛,因为妇女学佛对於社;会,家庭都能起着良好的作用。虚大师对於妇女学佛给予赞成和鼓励,并为她们开示学佛之规范:
1、信念:
妇女学佛必须正信、信佛,永不信天魔,外道,鬼、神。信法,依佛教经典为据,永不信外道、邪教之典籍。信僧,依世间清净大德为师,不依外道邪教党徒。依此正信后,须切实遵三皈、五戒。此为日常生活的根本信念。虚大师认为以此信念,在家学佛应常去供养礼拜三宝,为修福之基础,所行甚善。这是培植精神上之修养。
2、事亲、训育:
学佛妇女对父母应孝敬,对子女应训育。广行佛说报效四思:父母恩, 师长恩、国土恩,众生恩。对于父母使他们能温暖,饱食,亲近三宝。对於师长常行供养,以德报恩。对於国土热爱, 常做贡献。对于众生常施教化,皈依三宝,作父母想。训育子女常以温和慈爱善诱,不用打骂使之瞠恚,随常以慈悲喜舍之美德,感化家人,使家庭和乐美满。
3、家政:
对於家庭生活的资生器具以勤俭节约为原则,不浪费不悭吝,处事待客以六和,四摄为规则。
妇女学佛依上三点为基本,进一步还要使优婆夷除了专心学佛的人格修养外,还须要施之以家事教育、中医教育,看护教育,幼儿园小学之师范教育等。则所造之材,必各有所需,各适其用,个个既成为社会有用之人,而佛教亦可由此流入社会民众当中,裨益当非浅鲜。虚大师以这样的见解提倡妇女学佛,造就佛化家庭,让佛法普及於干家万户是有着重要的意义。
五、佛化家庭
什么叫佛化
就是以佛法来化导众生,使众生返邪归正,接受佛法的教化。
佛陀当年以身体力行化导众生, 他说;“我为一切众生而出世,我为一切有情而修行,我为一切群迷而说法。”从这三句话,可见佛陀之本怀。家庭是组成社会的一成员,要建设人间佛教,必须从佛化家庭做起,而家庭的人员生活,无非就是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家与家的关系,在社会的交际中,人与入之间的感情关系是属於精神方面。而人的衣食住等资生是属於物质方面。虚大师对佛化家庭的具体要求说:“要建立佛教,不是浮泛不切实际的举动所能胜任、奏效,是要向人群中从事实际工作,然后才能实现人间净土的!”所以,要实现人间净土,首先应从具体工作做起,遵守佛陀教诲,使能感化家庭的每个成员。在精神方面以慈爱,忍辱,诚信获得家庭的信任。在物质生活方面以勤俭、节约,知足教化家庭。以佛陀的四无量心精神,处理家庭的日常生活,久而久之达到佛化家庭的标准。
什么是四无量心呢
即慈、悲、喜、舍。给他人於安乐为慈;拔除他人痛苦为悲;庆悦他人离苦得乐为喜,牺牲自己享受为舍。以四无工.心为家庭,为社会服务,人人普遍,可使社会安宁, 国家富强,世界和平,人与人之间和蔼可亲。这样佛教就能发扬光大。虚大师说; “所谓修养改造人性思想,并不是离开人群不做事而闭门修养,若离了社会人群而修,则一入於社会人群中仍谈不上相应,这种修养根本是不兑现的!故须即於日用行事上把自己的身口意三业修养成正洁无疵,学大乘菩萨,积极救世的精神,深入社会人群中,发大悲救苦之心,以牺牲自我利益群众为前提,能如此做去,则社会自然宁静,人群皆可安和,这个世界便成为十善的大道场,何患人间净土不实现呢!”
总之,虚大师认为在家学佛,首先必须有正确的信仰,有信仰,才能坚定信心,其次还要有丰富的佛学知识,才能辨别善恶是非,然后再进一步受三归五戒,广行四摄六度,做自利利他之工作,使佛法普及人心,深入民间,实现人间佛教,此乃在家学佛之职责!以出世之精神做入世之事业。
《提倡在家学佛》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