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提倡在家學佛▪P2

  ..續本文上一頁之,才能爲人中之聖賢。我們知道孔子之所以“匹夫而爲百世師,一言而爲天下法”的原因,就是他的行端表正,言行不苟。孔子說:“君子不重則不威。”這種行爲在佛教講就是“嚴持禁戒,不犯威儀。”所以孔子被後人稱爲“萬世師表”。而佛教徒的做人基礎是建立在五戒十善上面。他教人棄惡從善,淨化自我的基本方法,也就是由人的立場而達成佛陀階段上,基本的戒條。

  1、不殺生而仁愛:不殺生即是對於一切動物及微細生命都不加於殺害,和人類共生存,這是培養人的仁慈,道德的根本。若能持此戒,就會養成一種保護心,恻隱心、憐愍心,慈悲心、救護心。從而就能愛護人群、利樂民生,人類就能和合共處,沒有戰爭,沒有暴亂。

  2、不偷盜而義利:人類的一切財物,以及衣食住行所需要的一切物品,必依正義。經智力。勞力而得,雖一芥之微而不予不取。任何人不能強行劫取。這是人類一種正常的道德行爲,也是養成清廉義利的道德標准。不犯盜戒,且爲人之君子。所以佛戒律有“一針一線不得不予而取。”

  3、不邪淫而禮節:現代的社會都是一夫一妻的製度,是繁殖人類衍續的基本要素,養成貞良禮節人品的根本。佛製許在家居士一夫一妻過著正常的家庭生活,凡不正經,欲淫取樂的生活都爲邪淫,邪淫多由不尊重他人之人格。不惟自己道德喪失,人格墮落,傷害慧命,造成人類亂倫淫欲,傷風敗德,爲佛製所不許。

  4、不妄語而誠信:就是社會交際,人與人相處能言行一致,是爲做人之根本,是團結人群,口和無诤,養成人類誠實,信用、和諧的社會風尚。凡一切挑撥離間、兩舌,惡口,彼此言行不一,爾虞我詐的行爲,造成人與人之間勾心鬥角,殘殺競爭者,佛爲之嚴厲製止。

  5、不飲酒而正智:即不飲一切刺激麻醉性的飲料,以養成清淨人品,發揚正智。不飲酒能保持身心清淨。而飲酒會使生理、心理失去平衡,形成嗜好,能傷身敗德,誤事肇禍,甚至會身敗家破,皆由之而起,佛製立爲遮戒。

  以上五戒是虛大師教導居士能持者持,由少分漸增滿分,不要貪多,逐步完成佛陀之人格。虛大師說:“然受五戒,不必一時皆受,蓋在家層士處預習之中,複有職業之別,或受持一戒,若不殺生……均可。一戒既能完全受持,進受二戒,……。能持二戒清淨,進受叁戒;能持叁戒清淨,進受四戒,能持四戒清淨,乃進而完全受持五戒。此之受持戒條,貴在實行,非可以務名之心出之,妄雲吾能受持幾戒或全持五戒,而實際上故犯覆藏,或誤犯而不忏,已受而不持,譬之知祛犯法,罪加一等。又不受而行殺等,不過惡行,受而毀戒,又加一毀戒法之罪,及欺罔佛聖,诳取名聞之罪也。故受戒之前,大須審慎!受戒之後,時切檢點!每日當立一所受戒條之持犯格而審查之,一日能持淨無犯,則可紀功,如稍有所犯,則當發露勤求忏悔,久之,純潔無疵,則心喜身泰,即有君子蕩蕩之樂, 雖處人世,無異天堂。”虛大師把修持五戒,講得十分詳盡,學佛者應依此行。

  依此五戒開出十善,從五戒中的不妄語戒開出不绮語(不花言巧語),不兩舌(不挑撥離間),不惡口(不出語罵人),又從遮戒中的不飲酒戒中開出不悭貪,不瞠恚,不愚癡。如是爲十善法,爲學佛初步之戒條。受持五戒,則能取得人的資格,完成人倫道德,保持人的業果。廣行十善,是自利利他,能修持十善則可通往賢聖之果。發揚十善道業,同情人類之苦難,救度有情,淨化人心,在社會上作一個懂禮貌,有道德,知恥辱,知善惡的人,這就是完成善行無上人格的基礎。

  

  四、婦女學佛諸要

  虛大師提倡婦女學佛,以在家爲善,就是佛在世時,對於婦女學佛, 也有此旨。婦女是一家之主,家庭是形成社會的細胞,家庭中的和諧,安樂,多要依賴婦女的教化。因此,婦女既負有重要的責任,主持家政的婦女,應該先培養自己的人格,要有任勞任怨,勤儉節約的習慣,又要有仁慈、和藹的態度,高尚的美德。然後以善良、活潑、有規律的方法訓導子女。這才是一個合格的母親。那麼,怎樣培養這種完善的人格呢?要完成這種人格,婦女必須學佛,因爲婦女學佛對於社;會,家庭都能起著良好的作用。虛大師對於婦女學佛給予贊成和鼓勵,並爲她們開示學佛之規範:

  1、信念:

  婦女學佛必須正信、信佛,永不信天魔,外道,鬼、神。信法,依佛教經典爲據,永不信外道、邪教之典籍。信僧,依世間清淨大德爲師,不依外道邪教黨徒。依此正信後,須切實遵叁皈、五戒。此爲日常生活的根本信念。虛大師認爲以此信念,在家學佛應常去供養禮拜叁寶,爲修福之基礎,所行甚善。這是培植精神上之修養。

  2、事親、訓育:

  學佛婦女對父母應孝敬,對子女應訓育。廣行佛說報效四思:父母恩, 師長恩、國土恩,衆生恩。對于父母使他們能溫暖,飽食,親近叁寶。對於師長常行供養,以德報恩。對於國土熱愛, 常做貢獻。對于衆生常施教化,皈依叁寶,作父母想。訓育子女常以溫和慈愛善誘,不用打罵使之瞠恚,隨常以慈悲喜舍之美德,感化家人,使家庭和樂美滿。

  3、家政:

  對於家庭生活的資生器具以勤儉節約爲原則,不浪費不悭吝,處事待客以六和,四攝爲規則。

  婦女學佛依上叁點爲基本,進一步還要使優婆夷除了專心學佛的人格修養外,還須要施之以家事教育、中醫教育,看護教育,幼兒園小學之師範教育等。則所造之材,必各有所需,各適其用,個個既成爲社會有用之人,而佛教亦可由此流入社會民衆當中,裨益當非淺鮮。虛大師以這樣的見解提倡婦女學佛,造就佛化家庭,讓佛法普及於幹家萬戶是有著重要的意義。

  

  五、佛化家庭

  什麼叫佛化

  就是以佛法來化導衆生,使衆生返邪歸正,接受佛法的教化。

  佛陀當年以身體力行化導衆生, 他說;“我爲一切衆生而出世,我爲一切有情而修行,我爲一切群迷而說法。”從這叁句話,可見佛陀之本懷。家庭是組成社會的一成員,要建設人間佛教,必須從佛化家庭做起,而家庭的人員生活,無非就是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家與家的關系,在社會的交際中,人與入之間的感情關系是屬於精神方面。而人的衣食住等資生是屬於物質方面。虛大師對佛化家庭的具體要求說:“要建立佛教,不是浮泛不切實際的舉動所能勝任、奏效,是要向人群中從事實際工作,然後才能實現人間淨土的!”所以,要實現人間淨土,首先應從具體工作做起,遵守佛陀教誨,使能感化家庭的每個成員。在精神方面以慈愛,忍辱,誠信獲得家庭的信任。在物質生活方面以勤儉、節約,知足教化家庭。以佛陀的四無量心精神,處理家庭的日常生活,久而久之達到佛化家庭的標准。

  什麼是四無量心呢

  即慈、悲、喜、舍。給他人於安樂爲慈;拔除他人痛苦爲悲;慶悅他人離苦得樂爲喜,犧牲自己享受爲舍。以四無工.心爲家庭,爲社會服務,人人普遍,可使社會安甯, 國家富強,世界和平,人與人之間和藹可親。這樣佛教就能發揚光大。虛大師說; “所謂修養改造人性思想,並不是離開人群不做事而閉門修養,若離了社會人群而修,則一入於社會人群中仍談不上相應,這種修養根本是不兌現的!故須即於日用行事上把自己的身口意叁業修養成正潔無疵,學大乘菩薩,積極救世的精神,深入社會人群中,發大悲救苦之心,以犧牲自我利益群衆爲前提,能如此做去,則社會自然甯靜,人群皆可安和,這個世界便成爲十善的大道場,何患人間淨土不實現呢!”

  總之,虛大師認爲在家學佛,首先必須有正確的信仰,有信仰,才能堅定信心,其次還要有豐富的佛學知識,才能辨別善惡是非,然後再進一步受叁歸五戒,廣行四攝六度,做自利利他之工作,使佛法普及人心,深入民間,實現人間佛教,此乃在家學佛之職責!以出世之精神做入世之事業。

  

  

《提倡在家學佛》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