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倡在家學佛
普照
閩南佛學
在近代提倡在家學佛和佛化家庭,使生活佛法化,佛法生活化者,唯我太虛大師。他認爲:“建設人間佛教,要先從普通一般人的思想中建設起。”所以要昌隆佛法,務必提倡在家學佛,必把教理深入民間,普及大衆,使他們種下慧根。經中說:雖是“爍迦羅心”而“終無動轉”這實是弘揚佛法,建設人間淨土最切要、最基本的工作。這樣只要世界有人類存在的一天,佛教自然就會延續發揚光大的。故建設人間佛教,必須以在家居士爲根基,現將虛大師提倡在家學佛思想,簡介如下,以饷讀者:
一、樹立正確的信仰
所謂在家學佛,就是居士。居士這個名詞,在中國早巳普遍流行,凡是在家學佛的男女,都稱爲居士。依佛典的原義:居士在印度,並非專指學佛者,乃是社會一般對素有學行者的通稱。然而,在中國的國土上,居士,是指在家學佛者的專用名詞。在佛典中是優婆塞、優婆夷,譯爲近事男,近事女。即親近承事叁寶,歸依叁寶,成就清淨正確的信心,這才具足了居士之身份。
居士,必以正信爲基礎,虛大師說:“信心立則一切善根具,無上菩提之基立矣。”唯此信心,得之而作聖作佛,失之便流轉生死。由此可見,建立信心是何等的重要,也是在家二衆學佛的重要條件。那麼,居士應具備什麼樣的信心呢
大師認爲有叁點:
第一,深信佛所說的一切法皆是真理。如對叁法印,四谛,八正道、十二因緣、叁十七道品,四攝,六度等法門深信不疑,不僅能信,而且能入。虛大師說:“起信叁寶,叁寶就是佛法僧。信的次第,可由法而起。狹義的法,就是名文句之能诠及其所诠之理。就廣義的法而言,就是正確的、普遍的、透徹的、智慧所明了的“宇宙萬有真相”。然此真相,是本來如是的,非任何人所能創作的。……法的本源,在於宇宙萬有的真相。信法不可參加任何意見,當以實事求是的態度,法是如何,就說明它是如何,信它是如何。
這種態度信法,才能得到諸法的真相。”
那麼,起信以什麼標准宋衡量呢
虛大師認爲依佛說有四種依爲條件:
1、依法不依人:凡是人所講的理,符合於叁法印,諸法真相的,講得通情達理的,都應當深信不疑。或有權威、權勢之人,或有裝神作鬼者所講的話不符合事物的真相,就不能依從。2、依義不依語:文字語言所顯之義,也有究竟與不究竟,明了與不明了之差別。 以究竟、明了爲依。3、依了義不依不了義:了知其義,這還是屬於心、識分別,未能親證諸法實相,只有親證到諸法實相,才是究竟了義。4、依智不依識:智:是內心照明之德,能於諸法實相契合。識:是妄想心識緣境而起。所以,當依轉識成智的智,而後方可親證諸法實相,如此重重深入,才能證得中道之理,才名真信法之人。
第二、信自性本自清淨。昔釋迦牟尼佛在菩提樹下,洞徹宇宙人生之真理,叁歎奇哉:“一切衆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但以妄想執著不能證得。”虛大師勸導在家居士說: “信知依佛法行,果然無謬,則推而上之,對於叁乘所證叁聖果,及佛果之依正莊嚴的功德,都可以信受無謬,而且知道自己修行也的確能至那種境界。刀《華嚴經》說:“心佛及衆生,是叁無差別。"大地衆生具有如來智慧,成佛不假外求。故學佛居士應具有這樣清淨正確的信心,更進一步做到信解行證,才能成就圓滿清淨正確的信心。
第叁、信諸法實相與真理相應。諸色、心法,皆從衆多因緣和合而生,沒有固定不變的自性,《雜阿含經》說:“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無故彼無,此滅故彼滅。”緣起性空的概念,說明宇宙間一切事物皆是自性空寂,不廢幻有。虛大師認爲:“由人以至於萬物皆是因緣所生,各各無自體性,故究其體性完全是空。然亦不無因緣和合而有之幻有,遂顯非空非有,即空即有,空有不二之中道實相,是爲諸法實相之理。”信此真理,建立正確的人生觀,並負起一種偉大的責任,克盡一已能力,在自他互涉中服務社會,造福人群,成就自他兩利的和樂人生。
在家學佛居士,依此叁點深信不疑,從信心發起而了解佛法,這是生起正信的首要,猶如開門的鑰匙,沒有鑰匙就打不開佛法的大門。
那麼信心有幾種呢
在佛教典籍裏有十種:即信心、念心、精進心,慧心、定心、不退心、回向心、護法心、戒心,願心。由淺而入深,十心圓滿,得信心之成就,入正定聚,畢竟不退。此爲信心之根本,根本既立,則可上求佛道,下化衆生。虛大師說:“所謂佛法如大海,非信莫能入。”信爲道源功德母,長養一切諸善根。學佛,從凡夫位到聖果位,必經過信、解、行、證四個階段,而程序上則以信爲先,可見信與學佛的重要了。這就是虛大師對學佛居土起信的諄諄教導。
二、有佛學知識
學佛居士具足了正確的信仰後,就必須學習佛教知識,要有一定的佛學知識素養,應以“信之切而行之笃”的精神深入佛法,了知佛法,依法修習,依教奉行,這是修學佛法之根本。那麼,從什麼途徑了解佛法呢
虛大師認爲:信仰佛教之時,須先請佛學入門書籍。如《佛學易解》,《佛學大綱》,《佛學導言》……由是,認識佛教之叁世因果,五趣升沈,生死輪迥,涅槃解脫。廣學多聞,由此了解佛法大概。
了解佛法是修行開辟一條人生光明的道路,而且在人的一生當中最主要的,還是要實踐的。信而不解,解而不行,猶如有眼無足,不能目足並用。所以,佛學知識素養,是解行並重的基礎。俗語說:“萬丈高樓平地起”,地基不牢,高樓易倒。沒有佛學知識,猶如瞎子走路,到處碰壁,危險甚大。
佛法中的真理甚深微妙,在家居士除了要信受奉行以外,還要深入經藏,而且更要體解大道。因爲佛法是智慧之宗教,信仰佛法就要了解經義,體受其精神所在。《法句經》上說:“雖多誦經,不解何益
解二法句,行可得道。若人不解,如同人在暗室,有目無所睹。”所以,解是行之基礎,是成聖作佛所必經的一個程次。由此可見正確了解佛法是何等的重要。
虛大師對居士殷切地說:“居士學佛,則期以普及乎全人類,風俗因以淳良,社會由之清甯,由遵行人倫道德,養成人格而漸修十善菩薩行。”虛大師認爲居土學佛能使社會風格淳良,清甯,養成人人有道德、有修養。所以學佛必須先從學做人開始,學佛的途徑,也是通往無上完善的人格。大師說:“仰止唯佛陀,完成在人格,人成即佛成,是名真現實。”由此可知佛陀是世間最完善最究竟的人中之聖,而學佛也只有一個共同的目標,那就是追求無上完整的人格。
由於衆生苦多樂少,要完成佛陀之人格,就要以佛學知識來莊嚴自己,反省內心,從種種痛苦的境界中覺醒,喚醒自我之迷茫。從佛法中吸取精神之糧食,來認識自我,改造自我,莊嚴自我。古人說;“星星之火可以燎原”這樣才能使佛法普及人群,改造社會,達到人間淨土之目標。
1、認識自我:人從生到老死,就是忙碌於物質生活的追求,取得內心奢侈的滿足,便造種種業,受種種的苦果。佛經說衆生有八種苦:即生、老、病、死、怨憎會、愛別離、求不得,五陰熾盛。佛法能讓人認識此種種苦,開導人們離苦得樂,令人內心平衡,從煩惱的彼岸,到達快樂的彼岸。
2、改造自我:佛陀爲衆生開示八萬四千法門,是爲對治衆生八萬四千煩惱。所謂“佛說種種法爲對治種種心。”教導人奉持五戒十善,廣行四攝六度等法門。使人去汙染得清淨,去系縛得解脫。
3、莊嚴自我;是依佛法而解、行。把自己無始以來的惡習克服掉。便達到完善究竟的人格。虛大師用這種思想,勸導居士從自我改造下功夫,完成佛陀無上之人格。
叁、受持叁皈五戒
受持叁皈五戒是信佛居士必須具備的條件,否則,就不是佛弟子。那麼,佛弟子首先要對佛法僧叁寶有所了解,知道佛是自覺、覺他、覺行圓滿的聖者,是世出世間最尊無上的大聖人。法是佛所證的宇宙之真理,爲度衆生而宣說教法,依法修行可離苦得樂,究竟解脫。僧是秉乘佛法而行的人,也是現實人間的導師。由此了解和依止,是爲在家居士之根本。所以虛大師認爲居士受皈依者,將其現報的形壽資具等物,盡投入於佛、法、僧海,不再執爲我所有,唯佛,法、僧爲所依止,唯佛法僧爲所歸處,決不因形壽資具的變遷,而退失信仰。學佛居士有了正確的信心,又能知佛法之大概,就應受持叁皈,因爲歸依叁寶是爲了除煩惱、淨身心, 得解脫。所以,歸依是入佛門的第一步,信佛而不受歸依,精神上沒有堅定的信念,同時也只能是佛教的同情者、門外漢。他的信佛,只是把佛教當作一種宗教學說,不能依教身體力行。禮受歸依是加強心靈善念的建設,歸依才是真正的佛弟子。
要作佛教入室之門人,不論知法的深淺,必以皈依爲原則。禮受皈依後,才算是佛的四衆弟子之一。從此就可以誓願投身於佛法,直接間接的開始一種返邪歸正,回迷向悟的革新向上的行程。從此茫茫人生苦海有了解脫的希望,煩惱的心靈得以清涼。皈依叁寶,即從此唯以佛爲師,以佛法爲學,以修佛法之僧爲友。虛大師以這樣的皈依爲准則,皈依者應將自己內心信崇叁寶的真意,向一大德沙門乞求叁皈的儀式,得世出世聖凡大衆之公認,猶如赤子投皈叁寶的懷抱中,以純正佛教徒的態度,修習佛法,甚至斷除煩惱,證得涅槃爲結終。佛經上說:“皈依者,福增無量,禮念者,罪滅河沙,冥冥大海中,叁寶爲燈塔,滔滔苦海內,叁寶爲舟航,焰焰火宅中,叁寶爲雨澤。”這就是皈依叁寶的最大利益。
學佛居士,禮受叁皈後,應進一步審查自己能否受持五戒,並從一大德沙門乞受五戒。虛大師說:“五戒者,人道之綱紀,心德之根本也。”又說:“能受五戒,恒持清淨,則爲人中聖賢。”指出具有標准的人格,高尚的道德,那就要依五戒而行…
《提倡在家學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