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佛学与医学(陈全忠)

  佛学与医学

  陈全忠

  闽南佛学

  前言

  太虚大师是我国近代佛学泰斗,弟子遍布海内外,著作等身,涉及范围十分广泛,对于佛学与医学也广为论述,且其间不乏精辟的见解。而佛经中也有不少处讨论医学的问题。因此,将太虚大师(以下简称大师)著作论及佛学与医学的思想加以发挥,阐述其有益于人类身心健康的思想内涵,将会使大师慈悲济世的精神、继续为净化人们身心,减少社会犯罪活动和提高人们防治疾病的思想认识发挥作用。这对促使社会安定团结,增进人类健康长寿,无疑是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为便于说明问题,现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论述。

  一、 佛学也是广义医学

  1、提出佛学也是广义医学的观点

  大师在论佛学与医学问题,首先认为“佛学与医学有相通之点”但觉得“命题所包括极为广泛”。为了便于论述起见,大师提出佛学也是广义医学的观点说:“表面看来,好像佛学与医学毫无关系,了不相涉。但如果把医学的范围放大了,作广义的讲,佛学也是医学,就是各种宗教,政治、哲学、法律,都可视作医学,归入医学范围之内。”以上所引,是大师于抗日战争时在四川重庆缙云山汉藏教理院、对江苏省医学院的教授专家演讲佛学与医学的命题时提出的观点。可见大师是站在佛教的立场,运用佛教的教义和教理一一即佛法,现代名词称为佛学,向医务界的高级知识分子弘扬佛法。如大师说:“佛学上对于宇宙一切,称之为法,而法又莫不了知于识。"大师面向医学权威宣讲佛法的声音、正是有力地向世人说明佛教的内涵,并非如一般人所想象的迷信活动;而是与医学科技人士有着共同的语言,因而也可认为佛学具有医学内容的真谛。

  2、论证佛学也是广义医学

  ①从政治,哲学、宗教、法律论证

  大师为了论证“佛学也是广义医学”的逻辑性,!先后引用“上医医国”和“礼施未然之先,法禁巳然之后”的古代名言哲语加以论述。说明政治、哲学,宗教、法律都具有类似社会医学的功能。 “上医医国”这句古语,是指政治家治国,即古人所谓“良相治国"与“良医治病”同一道理。其所谓“礼施未然之先”,意味宗教能净化人心、减少社会犯罪活动、对社会的弊病具有防微杜渐的预防功能。因按这里所说的“礼施”,是指包括宗教在内.的教育措施。所谓“宗教”两字,顾名思义,可以理解为凡有一定的宗旨教育他人,皆可名之曰宗教。佛教为宗教之一,故佛教之弘法传教、也是具有教育措施酌含义。而古代之教育措施,统属于“礼部”主管,故以“礼施”为起句。而所谓“法禁已然之后”一句,是谓法律具有治理社会已发生弊病的功能,有类似治疗社会弊病的医疗作用。总之、上述古语皆含有哲学的道理,并扼要地说明政治, 宗教、法律皆具有社会医学的功能。由此可见大师学识渊博,作广长舌巧妙地将医学范围扩大为广义医学,从而使医学具有兼容并蓄的余地,而把宗教、哲学、政治、法律皆列为广义医学范围,为其论证佛学也是广义医学的观点打开了方便之门,这是大师说法技巧上一大特点,应予首先肯定。

  (2)从现代心理学的发展论证

  大师还就现代医学也研究心理学说谈到佛学与医学有密切关系的看法说:"现代医学也研究“心理卫生”,促进心理健康,佛学对心里现象特别注意,特别注重医疗心理病态。虽然佛学五明中原有医方明一项,可是更着重内明(笔者按:内明是指佛教三藏十二部经所述之法,其中有不少处讨论生命科学的奥义);佛经上讚叹我佛世尊为“无上医王”,也可见佛学与医学的关系密切了。”大师还就现代医学对心理学的研究进展情况作了分析、说明其与佛学对心理分析有互相印证之处说:“心理卫生者曰医,而佛之得称大医王者,则在心理卫生。向者科学之心理学,仅及观测说明而止,今心理卫生学仍能应用之以改善心理,庶与佛学近矣!”据上所引,可见大师是把现代西医研究心理学的情况与佛学探讨心理学现象相提并论,从而说明了佛学与医学的关系密切,论证了佛学中有一部分是着重研究心理的医学。

   (3)从西医的生理学论证

  大师论佛学与医学问题,虽有谈到“普通的医学,唯在生理现象”之句,但却未见有论及佛学中的生理学。鉴于生理学也是西医一门重要课程,而佛经中对此也有所论及,对此笔者认为有必要加以补充说明,使佛学中的医学内容更加丰富多采。故不揣浅陋,把个人学习医学与佛学有关生理学的心得体会写下。

  按人类生理学是生物科学的一种,它是研究人体在其适应周围环境过程中活动规律的科学。而佛学中在论及人体的“六识”、“末那识”和“含藏识”的功用,也是着重说明“八识”在适应周围环境所产生的功能。现为说明问题,扼要用类比的方法、把现代医学与佛学中有类似生理功能名相引下对照,以明梗概。佛经中所说的眼、耳,鼻,舌、身五根有类似现代医学所称的周围神经,例如:眼根——眼及视觉神经,耳根——耳及听觉神经,鼻根——臭及嗅觉神经,舌根——舌及味觉神经,身根——身及体表感觉神经,意根——中枢神经。此外,尚有“末那识”及“含藏识”,也是参与人体生命生理活动功能的名相,是属于人体生命活动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因此,可以说佛学中也具有现代医学所称的生理学内容。据此而论,可以认识佛学也是广义医学。

  (4)、引用形象化比喻论证

  大师为了进一步说明问题:还引用一个颇为形象化的通常比喻说: “佛陀如医师,佛教徒中的菩萨、罗汉、比丘,比丘尼如看护人;佛所说之法如药品。此谓佛法僧三宝,即医师、药品、看护人。名之曰比喻,毋宁谓之为指事。”大师上引的比喻,用于对治人们心理病患来说,确是切中时弊的类比。由此可见佛学具有西医心理学的内容是显而易见的。笔者由此联想到大藏经中论述佛学与医学的还有《佛治身经》、《佛说医喻经》,《佛说佛医经》等。其中《佛说医喻经》全文虽仅四百余言,但均为提示医学治病的原则问题,且大部分在目前仍有指导临床治疗的意义。例如佛告比丘说:“汝等当知,如世良医,知病识药,有其四种,若具知足者,得名医王。何等为四

  一者识知某病应用某药;二者知病所起,随起用药;三者已生诸病,治令病知出,四者断除病令后不生,是为四种”。按这段经文的大意是佛陀告诉诸位比丘说,你们应当知道,好像世上的良医,不但能了解各种病情的来龙去脉,还熟悉各项药品治病的功能和效果,其中有四种治病原则,如果都能熟悉掌握运用,就可以称为医王。那四种原则是什么呢

  第一能掌握辨病论治、对症下药,第二是能早期采取相应疗法,及时治愈疾病,第三是能视病位的浅深,分别采用具有发汗、催吐、泻下、利尿等功能的药物,把病邪排除体外,第四是应本着“治病必求于本”的原则,从根本上治愈疾病,使疾病永不复发。以上所说的就是四种治病的要领。我国东汉杰出医圣张仲景先生在有关治病原则的阐述,也是与佛陀所说的原则相符。例如张仲景先生在《金匮要略、辨水气病脉证并治篇》说:各类水肿病人,凡是从腰以下肿的,应当用利尿药治疗,如果是从腰以上肿的,则又应当用发汗药治疗。这正如佛陀所说:“乃至身分上下,随应而出”的治则一样。,更重要的是佛陀能应现世间,宣说“苦、集、灭、道”四种无上法药,使众生断除烦恼,得到快乐。以上所述,是佛陀在《佛说医喻经》中把世上良医治病的四项要领,与佛教对治人心的四种法药一四圣谛相提比喻。由此可见佛陀不但是对治人心病苦的“无上医王”,而且在对治人身疾病的医学也有提纲挈领的论述。据上所述,可认为佛学也是广义的医学。

  综上所述,可见大师论述佛学也是广义医学的内容,旁征博引,反复说理以推详。笔者认为其观点,无疑是正确的。

  

  二、佛学对心理病患的认识

  1、对心理病因的认识

  大师在谈到佛学对心理现象特别注意的问题,首先分析佛学上对造成心理病态原因的看法说:“佛学上对宇宙一切,称之为法,而法又莫不了知于识,所谓“万法唯识”。如果知识不足,于万法不能透彻明了,不能适应恰当,生活上就不免发生种种的烦恼痛苦,造成了心理上的病态,和行为上的罪行,这都是未能明法所引起的错误。”所谓“万法唯识”之意,是指一切事物的情景,只是人们认识。水平所显见的现象。例如一杯清水呈现在人们的眼前,对知识浅薄的人,皆认为清水一杯,但对稍有医学常识的人,都会知道水中还有无数细菌。但水中有细菌的讲法,是近代科学家借助显微镜才发现的。然而佛陀在二千五百多年前就已证得水中有无数细菌。这在《比尼日用》有说:“佛观一水钵,八万四千虫,若不持此咒,如食众生肉。"由此可知,其他事物也可因人们的知识差别,产生不同见解。故非对事物有真知灼见的人,则难免会被事物的现象所迷惑而难以自适,产生各种烦恼的痛苦心理病态,甚至有人在理智不能控制感情之下、引起头脑发热干出犯罪行为。但究其原因,正如大师所说的:“这都是未能明法所引起的错误。”按佛法所说之法,是客观存在的规律,是佛陀首先发现它的存在,这好象“地心万有引力”的规律是客观存在,而由牛顿首先发现它存在一样。因此,对“佛法僧三宝”的科学观作如下酌比喻:佛——发现规律的科学家,法——客观存在的规律,僧——传播规律的老师。但这“法”—— 一切事物的规律,却需要世人能够真正认识它,才能切实运用它,而享:受其益。

  2、佛学对心理病态的分析

  大师接着分析心理病态的分类说:“什么是心理病态呢

  就是烦恼,佛学上的所谓烦恼,包括精神上一切扰害。这种扰害的烦恼,细说起来,有贪、瞋、痴、慢、疑、身见,边见、邪见、见取见和戒禁取见等。”大师又在…

《佛学与医学(陈全忠)》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