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學與醫學
陳全忠
閩南佛學
前言
太虛大師是我國近代佛學泰鬥,弟子遍布海內外,著作等身,涉及範圍十分廣泛,對于佛學與醫學也廣爲論述,且其間不乏精辟的見解。而佛經中也有不少處討論醫學的問題。因此,將太虛大師(以下簡稱大師)著作論及佛學與醫學的思想加以發揮,闡述其有益于人類身心健康的思想內涵,將會使大師慈悲濟世的精神、繼續爲淨化人們身心,減少社會犯罪活動和提高人們防治疾病的思想認識發揮作用。這對促使社會安定團結,增進人類健康長壽,無疑是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爲便于說明問題,現從以下幾方面進行論述。
一、 佛學也是廣義醫學
1、提出佛學也是廣義醫學的觀點
大師在論佛學與醫學問題,首先認爲“佛學與醫學有相通之點”但覺得“命題所包括極爲廣泛”。爲了便于論述起見,大師提出佛學也是廣義醫學的觀點說:“表面看來,好像佛學與醫學毫無關系,了不相涉。但如果把醫學的範圍放大了,作廣義的講,佛學也是醫學,就是各種宗教,政治、哲學、法律,都可視作醫學,歸入醫學範圍之內。”以上所引,是大師于抗日戰爭時在四川重慶缙雲山漢藏教理院、對江蘇省醫學院的教授專家演講佛學與醫學的命題時提出的觀點。可見大師是站在佛教的立場,運用佛教的教義和教理一一即佛法,現代名詞稱爲佛學,向醫務界的高級知識分子弘揚佛法。如大師說:“佛學上對于宇宙一切,稱之爲法,而法又莫不了知于識。"大師面向醫學權威宣講佛法的聲音、正是有力地向世人說明佛教的內涵,並非如一般人所想象的迷信活動;而是與醫學科技人士有著共同的語言,因而也可認爲佛學具有醫學內容的真谛。
2、論證佛學也是廣義醫學
①從政治,哲學、宗教、法律論證
大師爲了論證“佛學也是廣義醫學”的邏輯性,!先後引用“上醫醫國”和“禮施未然之先,法禁巳然之後”的古代名言哲語加以論述。說明政治、哲學,宗教、法律都具有類似社會醫學的功能。 “上醫醫國”這句古語,是指政治家治國,即古人所謂“良相治國"與“良醫治病”同一道理。其所謂“禮施未然之先”,意味宗教能淨化人心、減少社會犯罪活動、對社會的弊病具有防微杜漸的預防功能。因按這裏所說的“禮施”,是指包括宗教在內.的教育措施。所謂“宗教”兩字,顧名思義,可以理解爲凡有一定的宗旨教育他人,皆可名之曰宗教。佛教爲宗教之一,故佛教之弘法傳教、也是具有教育措施酌含義。而古代之教育措施,統屬于“禮部”主管,故以“禮施”爲起句。而所謂“法禁已然之後”一句,是謂法律具有治理社會已發生弊病的功能,有類似治療社會弊病的醫療作用。總之、上述古語皆含有哲學的道理,並扼要地說明政治, 宗教、法律皆具有社會醫學的功能。由此可見大師學識淵博,作廣長舌巧妙地將醫學範圍擴大爲廣義醫學,從而使醫學具有兼容並蓄的余地,而把宗教、哲學、政治、法律皆列爲廣義醫學範圍,爲其論證佛學也是廣義醫學的觀點打開了方便之門,這是大師說法技巧上一大特點,應予首先肯定。
(2)從現代心理學的發展論證
大師還就現代醫學也研究心理學說談到佛學與醫學有密切關系的看法說:"現代醫學也研究“心理衛生”,促進心理健康,佛學對心裏現象特別注意,特別注重醫療心理病態。雖然佛學五明中原有醫方明一項,可是更著重內明(筆者按:內明是指佛教叁藏十二部經所述之法,其中有不少處討論生命科學的奧義);佛經上讚歎我佛世尊爲“無上醫王”,也可見佛學與醫學的關系密切了。”大師還就現代醫學對心理學的研究進展情況作了分析、說明其與佛學對心理分析有互相印證之處說:“心理衛生者曰醫,而佛之得稱大醫王者,則在心理衛生。向者科學之心理學,僅及觀測說明而止,今心理衛生學仍能應用之以改善心理,庶與佛學近矣!”據上所引,可見大師是把現代西醫研究心理學的情況與佛學探討心理學現象相提並論,從而說明了佛學與醫學的關系密切,論證了佛學中有一部分是著重研究心理的醫學。
(3)從西醫的生理學論證
大師論佛學與醫學問題,雖有談到“普通的醫學,唯在生理現象”之句,但卻未見有論及佛學中的生理學。鑒于生理學也是西醫一門重要課程,而佛經中對此也有所論及,對此筆者認爲有必要加以補充說明,使佛學中的醫學內容更加豐富多采。故不揣淺陋,把個人學習醫學與佛學有關生理學的心得體會寫下。
按人類生理學是生物科學的一種,它是研究人體在其適應周圍環境過程中活動規律的科學。而佛學中在論及人體的“六識”、“末那識”和“含藏識”的功用,也是著重說明“八識”在適應周圍環境所産生的功能。現爲說明問題,扼要用類比的方法、把現代醫學與佛學中有類似生理功能名相引下對照,以明梗概。佛經中所說的眼、耳,鼻,舌、身五根有類似現代醫學所稱的周圍神經,例如:眼根——眼及視覺神經,耳根——耳及聽覺神經,鼻根——臭及嗅覺神經,舌根——舌及味覺神經,身根——身及體表感覺神經,意根——中樞神經。此外,尚有“末那識”及“含藏識”,也是參與人體生命生理活動功能的名相,是屬于人體生命活動至關重要的組成部分,因此,可以說佛學中也具有現代醫學所稱的生理學內容。據此而論,可以認識佛學也是廣義醫學。
(4)、引用形象化比喻論證
大師爲了進一步說明問題:還引用一個頗爲形象化的通常比喻說: “佛陀如醫師,佛教徒中的菩薩、羅漢、比丘,比丘尼如看護人;佛所說之法如藥品。此謂佛法僧叁寶,即醫師、藥品、看護人。名之曰比喻,毋甯謂之爲指事。”大師上引的比喻,用于對治人們心理病患來說,確是切中時弊的類比。由此可見佛學具有西醫心理學的內容是顯而易見的。筆者由此聯想到大藏經中論述佛學與醫學的還有《佛治身經》、《佛說醫喻經》,《佛說佛醫經》等。其中《佛說醫喻經》全文雖僅四百余言,但均爲提示醫學治病的原則問題,且大部分在目前仍有指導臨床治療的意義。例如佛告比丘說:“汝等當知,如世良醫,知病識藥,有其四種,若具知足者,得名醫王。何等爲四
一者識知某病應用某藥;二者知病所起,隨起用藥;叁者已生諸病,治令病知出,四者斷除病令後不生,是爲四種”。按這段經文的大意是佛陀告訴諸位比丘說,你們應當知道,好像世上的良醫,不但能了解各種病情的來龍去脈,還熟悉各項藥品治病的功能和效果,其中有四種治病原則,如果都能熟悉掌握運用,就可以稱爲醫王。那四種原則是什麼呢
第一能掌握辨病論治、對症下藥,第二是能早期采取相應療法,及時治愈疾病,第叁是能視病位的淺深,分別采用具有發汗、催吐、瀉下、利尿等功能的藥物,把病邪排除體外,第四是應本著“治病必求于本”的原則,從根本上治愈疾病,使疾病永不複發。以上所說的就是四種治病的要領。我國東漢傑出醫聖張仲景先生在有關治病原則的闡述,也是與佛陀所說的原則相符。例如張仲景先生在《金匮要略、辨水氣病脈證並治篇》說:各類水腫病人,凡是從腰以下腫的,應當用利尿藥治療,如果是從腰以上腫的,則又應當用發汗藥治療。這正如佛陀所說:“乃至身分上下,隨應而出”的治則一樣。,更重要的是佛陀能應現世間,宣說“苦、集、滅、道”四種無上法藥,使衆生斷除煩惱,得到快樂。以上所述,是佛陀在《佛說醫喻經》中把世上良醫治病的四項要領,與佛教對治人心的四種法藥一四聖谛相提比喻。由此可見佛陀不但是對治人心病苦的“無上醫王”,而且在對治人身疾病的醫學也有提綱挈領的論述。據上所述,可認爲佛學也是廣義的醫學。
綜上所述,可見大師論述佛學也是廣義醫學的內容,旁征博引,反複說理以推詳。筆者認爲其觀點,無疑是正確的。
二、佛學對心理病患的認識
1、對心理病因的認識
大師在談到佛學對心理現象特別注意的問題,首先分析佛學上對造成心理病態原因的看法說:“佛學上對宇宙一切,稱之爲法,而法又莫不了知于識,所謂“萬法唯識”。如果知識不足,于萬法不能透徹明了,不能適應恰當,生活上就不免發生種種的煩惱痛苦,造成了心理上的病態,和行爲上的罪行,這都是未能明法所引起的錯誤。”所謂“萬法唯識”之意,是指一切事物的情景,只是人們認識。水平所顯見的現象。例如一杯清水呈現在人們的眼前,對知識淺薄的人,皆認爲清水一杯,但對稍有醫學常識的人,都會知道水中還有無數細菌。但水中有細菌的講法,是近代科學家借助顯微鏡才發現的。然而佛陀在二千五百多年前就已證得水中有無數細菌。這在《比尼日用》有說:“佛觀一水缽,八萬四千蟲,若不持此咒,如食衆生肉。"由此可知,其他事物也可因人們的知識差別,産生不同見解。故非對事物有真知灼見的人,則難免會被事物的現象所迷惑而難以自適,産生各種煩惱的痛苦心理病態,甚至有人在理智不能控製感情之下、引起頭腦發熱幹出犯罪行爲。但究其原因,正如大師所說的:“這都是未能明法所引起的錯誤。”按佛法所說之法,是客觀存在的規律,是佛陀首先發現它的存在,這好象“地心萬有引力”的規律是客觀存在,而由牛頓首先發現它存在一樣。因此,對“佛法僧叁寶”的科學觀作如下酌比喻:佛——發現規律的科學家,法——客觀存在的規律,僧——傳播規律的老師。但這“法”—— 一切事物的規律,卻需要世人能夠真正認識它,才能切實運用它,而享:受其益。
2、佛學對心理病態的分析
大師接著分析心理病態的分類說:“什麼是心理病態呢
就是煩惱,佛學上的所謂煩惱,包括精神上一切擾害。這種擾害的煩惱,細說起來,有貪、瞋、癡、慢、疑、身見,邊見、邪見、見取見和戒禁取見等。”大師又在…
《佛學與醫學(陳全忠)》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