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論《佛學之心理衛生》著作中說,“佛學之診察心理疾病也,分析之則癡,執——不正見,貪、慢,瞠、疑爲六根煩惱,而忿、恨等二十種隨煩惱。”從上所引,可知大師所說的執——不正見,又稱爲惡見,實則爲上述的身見、邊見、邪見,見取見和戒禁取見等五見的總稱。五見含義如下:身見——妄認身爲我。邊見——即斷、常二見——前者認爲我死歸于斷滅,後者認爲我是恒常不變。邪見——否定因果律。見取見——執上述叁種“見”是完全正確的,不容懷疑的。戒禁取見——外道的不合乎客觀規律的修持方法,錯誤地認爲逆而動之,才可解脫,證入涅槃。還有貪——貪愛財、色、名、食、睡等五欲。瞋——瞋恚無忍,易起惱怒。癡——愚昧無知,不明事理。慢——輕視別人,傲慢自大。疑——狐疑猜忌,心思不定。以上所述(包括不正見)爲六種根本煩惱。煩的含義是擾,惱指擾亂衆生身心,凡是使人們心煩意亂的見思二惑,叫做煩惱。此外,另有忿,恨、惱,覆,诳、谄,憍、害、嫉,慳、無慚、無愧、不信、懈怠、放逸、昏沈,悼舉、失念,不正知、散亂等二十種隨煩惱。在這二十種隨煩惱中尤以貪、瞠、癡叁種煩惱所造成的心理病態最爲嚴重。綜上所述,可見大師認爲“佛學對心理病態特別注意”的觀點,可以說是論據充分、內容豐富。
3、心理病患的危害性
(1)心理病患對社會的危害性
大師在演講中談到心理病患的危害性說:“如果心理病態不能祛除,煩惱妄動繼續增高,小之則害其身,害其家,大之則害于國,害于世界。”這段見解極爲精辟,因人們如未能正心修身,則難免受社會不良風氣汙染,而誘發財迷心竅,貪得無厭,剛愎自用等心理病態,且往往由于心理病態惡性發作,幹出種種犯罪行爲,結果情節輕者身陷囹圖,如貪汙、盜竊,腐化、打鬥之類,重者家破人亡,如殺人搶劫、謀財害命,桃色凶殺之類,更重要者則禍及國家,如反革命暴亂之類,特別嚴重的則禍害遍及世界人類,如曆史上發動世界性侵略戰爭之類。上述心理病患的作案行爲雖名目繁多,但如以佛學的觀點歸納之,不外是身業,口業和意業的行爲所構成。在這叁業之中,尤以意業對身業和口業起發號施令的指揮作用。故佛學上對由意念所發起的貪,瞠、癡叁種念頭,稱爲“叁毒”,以其能毒害人們身心的健康,驅使人們走上社會犯罪而又害及自身發病的緣故。
(2)心理病患對身體的危害性
按照佛學的觀點,認爲人們心理病態是受貪、瞠和癡的“叁毒”刺激而誘發的。其使人們由此造成對社會危害性已如上節所述。現將“叁毒”對人體危害所産生的病例列下,藉以說明佛學也有醫學的內容。
甲、貪心引起的病症:①胃腸病——人們有因貪圖口福,一時狂飲暴食,而誘發急性胃腸病者不少,有的人甚至因打賭大吃大喝導致胃腸脹裂而喪命者也時有所聞,②病情惡化——有些患者,每因貪食美味而不顧及醫生囑咐忌食的品種,以致病情惡化等等。
乙、瞠恚引起的病症:人們多缺乏鎮定克製的身心修養,故遇事每易起惱怒忿恨而暴發心血管的疾病。如吐血、心肌急性梗塞,腦血管意外(中醫稱中風)等病症,有不少是因惱怒忿恨而誘發的。曆史上有諸葛亮罵死王朗,叁氣周瑜的故事,死者皆因忿恚而死亡。這是因人們忿恨惱怒之際,引起交感神經興奮,周圍末梢血管收縮導致血壓急劇升高所致的病症。中醫所稱“怒則氣逆”而致的病症多指此。
丙,愚癡引起的病症:如精神病一俗稱神經病,多因缺乏正知正見,不明事理,而受某種事物的嚴重刺激,變成了精神失常的癡子。
叁、佛學醫治心理病的良藥
1、醫治心理疾病的良藥——叁無漏學
大師在講到佛學對治心理病患時說:“佛學對症下藥,醫治心理病態,所用的修養工夫,就是所謂叁增上學、亦曰叁無漏學。什麼是叁無漏學呢
就是戒學,定學,慧學。”大師上述的講法,是完全中肯而切實可行的。因據上第二大點第一小點所述我們已知“叁毒”是毒害人們心理的罪魁禍首。大師有鑒于此,認爲要徹底消滅“叁毒”,唯有遵照佛陀教導勤修的“叁無漏學”,就能作爲對治"叁毒”的良藥。
大師在講“叁無漏學"的治療作用說:“這戒是行爲上的某些規範,戒是初步的治療。定,就是禅定,禅定的入門法是靜坐,但禅定不專限靜坐,不過要使心力能夠集中統一,身心安定,然後能發生平常所沒有的力量……那麼平常所不能見到的也能見到,平時所不能抵抗的也能抵抗。因戒生定,使貪、瞋、癡製伏不起,再進而因定生慧,乃消滅叁毒。”大師在《身心之病及其醫藥》的演講中說: “禅定能療人身不自然的病者,若能深入禅定……精神界得其和平統一,便生一種不可思議的功用,不自然的病無從發生,縱使發生,亦可用禅定力以治之。”綜上所引,可見大師對“叁無漏學”的治病作用看法,是強調慧學有不可思議的功用,認爲禅定必須是在心力集中統一,身心安定,精神界得其和平統一之下,才能産生智慧的奇迹。據此看來,戒學就成爲禅定的基礎課。因人們萬事勞其形,百憂感其心,哪有可能在身心不安定的環境修習禅定。故人們如欲學禅定,必須先修戒學,因戒的作用,是戒除有害人們身心健康的思想意識和行爲(包括衣、食、住,行),即大師上述的“這戒是行爲上的基本規範,戒是初步的治療。”佛陀爲在家弟子授五戒,爲沙彌(尼)授十戒,爲比丘授二百五十條戒,爲比丘尼授叁百四十八條戒。其目的即在于訓練信徒首先建立身心安定的生活模式,爲進一步修習禅定打好基礎,經修定學到一定工夫,自能産生智慧,即所謂因戒生定,因定生意,而以戍;學治貪心,以定學治頤恚,以慧學治愚癡。即所謂以“叁學"對治“叁毒”。
2、叁無漏學治病的原理
大師在講到“叁學”治病的原理說,“慧以戒、定之力,而觀察透視宇宙一切微細的變化和真相……證明人生真相,宇宙真相,自然不起貪,瞠,癡,識諸行之無常,明諸法之無我。如果達到了慧的修養,然後心理病愈,和一切自然現象都不起沖突,而成功所謂極樂世界矣!”據上所引,可知大師認爲“叁無漏學”的治病原理,是人們經過修持戒律和深入禅定後,就自然會産生不可思議的力量,即高度的智慧,人們運用這種真知灼見的慧力,對宇宙中的事物進行宏觀與微觀的洞察和驗證,會認識到一切事物都是在不斷運動發展變化的——即“諸行無常",能明白到各種事物都是緣起合成而無有自性的一即“諸法無我”。如修養證得高度智慧的境界,即貪、瞋、癡自然無從生起,心理病患也隨之消失,而與周圍環境和諧相處,就會成功到達所謂極樂世界了。如大師所說:“以身由心有,心病故身病,心若無病,身亦無病也。”
3、禅定産生智慧的原理
大師在談到禅定産生智慧的過程中,僅是強調心力集中,身心安定,便可出現奇迹。這是大師根據實踐的心得體會,足以闡明禅定之所以産生智慧的原理。
佛陀昔年在菩提樹下禅定悟道後曾贊歎:“奇哉!奇哉!一切衆生,皆具有如來智慧德相。但以執著妄想,未能證得。若離執著妄想,一切智、自然智,即得現前。”據此可知佛陀在二千五百多年前,就已發現了人們(包括一切生物)潛藏著與生俱來尚未開發的最圓滿智慧。並指出由于人們的真心受到業障的覆蓋,故未能證得本有的法性。佛陀爲此開示世人,只要通過持戒和禅定,斷除無明的執著和妄心的動念,就能顯露圓滿智慧的功能。按佛經中涉及人們圓滿智慧的論述,概括有“叁身”、“四智”、 “五眼”、“六通”等幾方面,其內容分別如下:①叁身:即法身,報身,化身。②四智(據唯識宗所立):即成所作智、妙觀察智、平等性智、大圓鏡智。③五眼:即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佛眼。④六通:即天眼通、天耳通、神境通(神足通)、他心通,宿命通,漏盡通。以上所述是佛陀揭示人們通過持戒和禅定,可以獲得種種妙用智慧和殊勝功能並了解其原理。大師所謂: “身心安定,然後能發生平常所沒有的力量……平常所不能見到的也能見到,平常所不能抵抗的也能抵抗。”就是本著佛陀的言教而說。
結 語
綜上所述,可見大師是站在佛教立場運用佛陀所說之法一即佛教的世界觀和認識論,引用中國傳統文化的名言哲語,采取西醫心理學的發展信息,作爲向高級知識分子的醫學權威弘揚佛學與醫學的題材。既能因材施教,又能說明佛學與醫學的相通點,還論證了佛學也是廣義醫學的觀點,又揭示佛學對心理現象特別注意的情況,還指出人們由于煩惱引起心理病患的危害性,並闡明佛學的“叁無漏學”是對治人們心理病患的良藥。同時說明修持戒,定、慧之所以能夠治病的原理。這就向世人說明了佛教具有淨化人們心理衛生防治疾病的醫療作用,使人們獲得增進健康長壽的目的,又有減少社會犯罪活動、預防社會發生弊病的社會醫學功能。真可謂說法圓融無礙!由此可見大師學識淵博,不但佛學造詣高深,而且對醫學也有一定的思想認識。
大師一生弘揚“人間佛教",提倡佛教應進行教理(理論)、教製(組織),教産(經濟)叁大改革,主張佛教徒應爲
人類社會多作有益的貢獻。筆者認爲如遵照佛陀開示:“菩薩欲求法,當于五明處求之”的教導而論,可認爲醫學也是“人間佛教”的重要組成部分,因它對人類建設精神文明有著重要的意義。故近代國內外佛教界有識之士,皆先後創辦佛教醫療事業服務人類社會、藉以再現佛陀慈悲濟世精神,爲弘揚“人間佛教”作出了積極的貢獻,受到世人普遍的贊歎。目前我們在紀念大師誕生一百周年之際,應當繼續沿著大師指引“人間佛教”的光明大道勇猛精進。各地有條件的佛教單位應多創辦佛教慈善福利事業,擴大佛教在社會上的影響,爭取早日完成大師未竟之業,盡快地把佛教辦成爲人類幸福的“人間佛教”,才有實際意義。
《佛學與醫學(陳全忠)》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