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增损所生疾病。1.地大增损,肿结沉重,身体枯瘠等,一百零一种病产生。2.水大增损,痰阴胀满,饮食不消化,腹痛下痢等,一百零一种疾病产生。3.火大增损,煎寒壮热,支节皆痛,口气大小便利不通等,一百零一种病产生。4.风大增损,身体虚悬,战掉疼痛,肺问胀急、呕逆气急等,一白零一种疾病生。
二.五脏所生病。1.从心生病,身体寒热、头痛口燥等。2.从肺生病,身体胀满,四肢疼痛心闷鼻塞等。3.从肝生病,多无喜心,忧愁不乐,嗔恚,头痛,眼暗昏问等。4.从脾生病,身体面上游风徧身,骚痒疼痛,饮食无味等。
《大智度论》说:病的产生有二种因素引起。
1.外缘,①如:受到寒热饥渴。②摔伤碰伤。③细菌感染,即空气传染、饮食传染.接触传染。④饮食本身有毒素。⑤食物调配不当,如豆花加蜂蜜有毒。⑥滥服用药物。⑦使用不妥当的东西。⑧鬼神和其他众生冤报。⑨遗传带来,如肝炎,肺病等。⑩污染的环境造成,如噪音和空气;水等环境污染。⑩遇到挫折和打击。(11)农药和洗洁剂余留的毒素。(12)食用变质的食物。
2.内缘。①.如饮食不节、暴饮暴食。②.纵欲贪爱。③.生活方式不当或坐禅的方法不对。④.常发脾气。⑤.疲劳过度。6.忧郁烦闷。⑦.紧张恐惧。⑧.焦虑。9.心理不平衡和内心的冲突。⑩,幻觉和错觉。(11).兴奋过度。(12).思虑过多。
医学把疾病分为两类,一身病,二心病人类身体的疾病,分为传染性疾病,机能性疾病,心因性疾病。传染性的疾病,是由细菌和病毒所感染的,例如肺结核等。机能性的疾病是因为生理机能的衰退和障碍所引起。例如核黄疸等。心因性疾病是病人在机体上找不到毛病,纯粹是由心理因素造成的。例如因长期忧愁而造成的食欲不振或肝病等。人类的心理疾病分为神经病和精神病二种。神经病又名精神神经病,它包括神经衰弱,精神衰弱.歇斯底里症等。或者把神经病分为焦虑性、分离性,转变性,恐惧性,迫害性压抑性反应等。精神病包括妄想病,神经过敏珏郁病,精神分裂症。精神病也可分为机体性的精神病和机能性的精神病两种、机体性的精神病是由身体上的疾病所引起,机能性的精神病,则纯粹是由心理因素造成的。
治病方法,在中西医中有各种不同的治疗方法。佛教医方明中及《杂阿含经》治病秘法中亦有详细说明,中国天台宗的治病方法在《摩诃止观》中也有说明。今节录如下:如由饮食引起生病,可用医方药物调养。坐禅时不善於调理,导致生病,必须在坐禅时善於调息观心。
是鬼神病;要用观行力和大神咒加持治疗。业障病,应当内用观想力,外用修福修忏悔法。现在依止观的内容,略示六种治病方法。
一、止心治病。人的托胎是识神与父精母血结合系在脐下、脐能连持生命,是一切肠胃的源头。人如四大不调,可以系心在肚脐中,观想自己的肚脐如豆粒那么大。如观想不起来,可以解衣观叶脐之桐,然後闭卜双目,闭口舌诋上颚,令气调和,心不驰散、专注脐处,能治一切疾病。观想肚脐时会有很多现像发牛,有痛如针剌、急如绳牵,痒如虫咬,冷如水灌、热如火焚等。这些现像的发生,只要一心专注,排除杂念,这样不但能治病、而且能入四禅八定。
人有疾病,上气胸满、两胁疼痛,背膂急、肩井痛、心热闷痛,烦不能食,心瘇.脐下冷上热下冷、阴阳失调。气嗽…有这十二种病症皆可以意守丹田,即脐下二寸半。若痛的利害可以移心足三里,及两脚大拇指爪横文上,即能治病。
用气治病。即用六种气,一吹,二呼,三熙,四呵、五嘘、六,诗、这六种气都出入於唇吻之间,转侧牙舌,以发音为主,徐徐运心;用气观想,若冷用吹,如吹火的方法。热用“呼”。四节百骸疼痛用“。熙”。上气烦胀用“呵”。
痰癊用“嘘”,劳倦用诗,这六种气能治五脏六腑病、呵冶肝、呼吹治心、嘘治肺、熙冶肾、诗治脾。以便为记忆引文如下:
心配属呵肾属吹、脾呼肺诗圣皆知,
肝脏热来嘘字至,三焦壅处但言嘻。
三、用息治病。四十二章经说:“人命在呼吸间”。呼吸停止,生命就要结束,可见呼吸的重要。但呼吸有四种:有声曰风,结滞曰气,出入不细曰喘,呼吸均匀曰息。人身体重为地大增病可用呼息。体轻成风大增病用吸息,人发冷为水大增病用出息,发热为火大增病用入息。同时可运用十二息治病。1.上息治沈重,2.下息治虚悬,3.满息冶枯瘠,4.焦息治肿满,5。增长息冶赢损.6.灭坏息治增盛,7.暖息治冷,8.冷息治热,9.冲息治雍塞不通,10.持息冶战动、11.和息通治四大不调,12.补息资补四大衰弱病。这十二种呼吸法、都从观想生,善於运用,就可以治疗一切疾病。
四.假想治病。以观想力量治病,如杂阿含经、治病秘法等书籍中有详细说明,如人患冷,善於观想身中有暖火生起,即能冶冷。
五.观心,不带任何观想和息法,直接观现前一念之心, 内外四大不可得。则身心健康,众病自愈。
六.方术。即中国古代医学(巫医)以及先秦巫祝,祭袒鬼神和方士炼丹采药之术。方术本非出家人所学,但我们这个由四大组成的身体,增损不定,如修四种三昧,安身办道,利用方术治病,如治咽法,治齿法,捻大指治肝等病。
有关治病方法在天台止观书中有详细说明,此文就不再一一介绍。
《天台止观的坐禅方法(了法)》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