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略述有部“三世实有”(传清)

  略述有部“三世实有”

  传清

  闽南佛学

  一、释名三世实有

  所谓“三世实有,法体恒有”,是指一切法,不论是有为法,还是无为法,乃至宇宙森罗万象的本质,都俨然恒存于过去,现在,未来三世,绝不会有所间断。说一切有部认为,无为法是常住性,有为法的体性也是贯通三世而不断灭,一切精神(名)、物质(色)的现象,都是真实实有的,从时间观念来说,一切时(过去,现在、未来)也是普遍存在的.《顺正理论》51卷曰:“诸有处俗及出家人,信有如前所辨三世,及有真实三种无为,方可自称说一切有,以唯说如是法故,许彼是说一切有宗。”有部之所以得名,是由于主张一切法体有,承认三世实有。 “真谛疏及清辨第一说,此部是主张一切法(三有为、三世与三无为),皆是实有故,名说一切有部。”

  二、以现在有推及过去和来来依法用安立三世差别

  时间,是每个人都能直接亲身经验得刘的,人生的旅途,就是伴随着时间的不断推动,走完生命的历程。人们无论做事、或休闲时,都会不自觉的感到时间演变流动。这一大长流,在我们平常意识当中始终保持有它的先后次第,并将之分析解剖到最微细的单位—…—刹那。但时间是视而不见、摸触不到的,究竟有没有恒有”51时间的实质,这是一大难题。古印度佛教各宗派绞尽脑汁对“时间”的概念加以研究并得出不同的结论。《顺正理论》卷50曰:“自古诸师,怀明觉执,互相弹斥,竞兴诸道,俱申教理,成立己宗,处处传闻,如是争论。实有论者,广引教理,种种方便,破无立有,实无论者,广引教理,种种方便,破有立无。”可见时间问题,在当时有着激烈酌诤论,也暗示出实有的时间观与如幻的时间观二种代表思想观点。说一切有部就是此实有的时间观的总代表。

  说一切有部认为;过去法虽已灭去,但法体仍然存在,并未因入过去而消灭,自不能说它不是实有;现在法在现实中,显然可见法体存有,未来法虽还没有来,然法体早就已经存在,当然亦可说是实确·,只不过作用还没有生起而已。现在是实有,现在看过去,是现在法的同类,观在看未来,亦是现在法的同类,过去未来是现在法的同类,如现在有现在的色声香味等法,过去未来亦有色声香味等法。所以《异部宗教论》说:“过去,未来体亦实有”三世诸法实有,平等平等。犹如放电影,所放的影片,于银幕上的,虽仅短短的一刹那,但在不断的放映中,而每次所表现的,一方面固然有其不同的实质,另一方面有其性质相似的影片继起,因而在银幕上所见到的,似有统一的现象。分析这部影片“,正放映时是固有的,未放映前亦是有,放映完后仍是有的;放映时是现在有 放映前是未来有,放映后是过去有。 《大毗婆娑:论》67卷曰:

  “谓有为法未有作;召名未来,正有作用名观在,作用已灭名过去。”三世是约法体现起引生因果的作用和作用的谢灭而分别安立。作用已生已灭的名过去,作用未生未灭的名未来,作用已生未灭的名现在。如果约其法相生起的次第或善恶业感因果性的次第的来分别,则诸法的四相(生,住、异,灭)中,生相位前,处于杂乱未显现的未生的状态,名未来,因缘和合使这种未显现的状态正生,处于住相,名现在,以后经过灭异二相,因缘离散,到了落谢之位,名过去。在一期一期的生死,善恶业感因果的次第,由过去的业感现在果,由现在的业而感未来的果,过去一+现在一—,未来三世次第互为关系,彼此连续。所以《大昆婆娑论》卷76曰:

  “三世诸法,因性果性,随其所应,次第安立。”于作用的起伏而安立三世,各有别异,善恶业感有前后的次第,但诸法的自体是恒常实有的,而且也是体性一如灼,一切法不增不减,本来如此。《大毗婆娑论》76卷曰:“体实恒有,无增无灭,但依作用,说有说无。诸实恒有,依实有物,假施没有,时有时无。”过去、观在、不米,由于法的作用息灭、现行,未起而定其不同,但法体仍然如是实有,并不会因作用的息灭而消灭,现行j而增长,未起而继续。在“三世”的时;间变换中,虽然有时遇到一定条件(因缘)发生作用(散聚生灭),但作为诸法事物的实体来讲,是无有增加,亦无有减少,没有发生根本变化。新陈代谢,只是一种因袭循环而已。“今遇因缘而生作用……有因缘故,说此法生,即此法灭……未来世生,现在世灭。”“有因缘故无转变者,谓一切法各住自体,无有转变。有因缘故有转变者,谓有为法得势(条件具备)时生,失势(因缘离散)时灭,故有转变。”而“诸行(一切法)自性,无有转变。”自体是恒住自性,如如不变的。任凭其千变万化、落谢、俱起,分别三世,但法体是仍然存在。这种“万变不离其宗”的主张,乃至未来无量诸法,也同样早就具足存在,究于过去,现在,亦皆如是,所以说: “三世实有,法体恒有”。

  三、四大论师的三世实有方法差别论在《大毗婆娑论》77卷中说,“说—。叨有部,有四大论师,分别建立三世有异:谓尊者法救说类有异,尊者妙音说相有异,尊者世友说位有异,尊有觉天说待有异。这是有部佛教中法救、妙音,世友,觉天四大论师对法体的三世差别方法论,也是有部佛教中各家对三世的区分,最具有代表性的四大家。

  《大毗婆娑论》

  卷曰:“说类异者,彼谓诸法子世转时,由类有异,非:体有异。如破金器作馀物时,形虽有异而显色无异,又如乳等变成酪等时,舍味势等,非舍显色。如是诸法,以未来世至现在世时,虽舍未来类,得观在类,而彼法体无得无舍。复从现在世至过去世时,虽舍现在类,得过去类,而彼法体亦无得无舍。”法救尊者,主张按类分过去、观在、未来的法体是一,只是类不同而已。如金子制为各种饰物或器皿,就赋予它以杯、环、戒指等不同名字,实际上都是金子。〈大毗婆娑论》又曰:“说相异者,彼谓诸法于世转时,由相有异。非体有异。一一世法,有三世相……,如是诸法,住过去世时,正与过去相合,住现在世时,正与现在相合,于馀二世相不合名为离。”妙音,主张以相分。三世的不同,是由于相的表现不同。过去、未来的法体是一,相则不同,体与相结合,就可确定它属于哪一世。

  又《论》曰:“说位异者,彼谓诸法于世转时,由位有异,非体有异。如运一筹,置一位名一,置十位名十,置百位名百,虽历位有异,而筹体无异。如是诸法经三世位,虽得三名而体无别。此师所—立,体无杂乱,以依作用立三世别。谓有为法,未有作用,名未来世,正有作用,名现在世,作用已灭,名过去世。”这是世友的主张,他提倡以位区分三世的不同,假定法在过去位作用已灭,就称为过去,若法在现在位作用现行,就称为现在,如果法在未来位作用未起,就称未来。就象算盘所有的位数一样,其数放在一位上,就成…·数,放在十位上,就成十数,乃至放在”百位千位上,就成为百数干数。

  又《论》曰;“说待异者,彼谓诸法—世转时,前后相待,立名有异。如一女人,待母名女,待女名母,体虽无别,由待有异,得女、母名。如是诸法,待后名过去,待前名未来,俱待名观在。”觉天主张从现待来区分三世的差别。三世过去、现在、未来相望而立,法体是一。犹如一个女人,相望于父母就是儿女,相望:其子就是母亲。女人是一个,观待的不同而立不同名。

  这四种说法,《俱舍论》评法救的“类异说”是“执法有转变故,应置与数沦外道朋中。”犯有法体转变的过失,责之为与数论派的“转变无常论”相混淆。昆婆娑师评妙音的“相异说”是“所立三世,亦有杂乱,一一世法,彼皆许有三世相故”,以相而分,陷刁:三世相混乱。三世相与三世法俱存,三世法各名三世,每一世法,都有三世相。《大毗婆娑论》评觉天的“待异说”是“前后相待,一一世中,有三世故。”与妙音的“相异说”大同小异,一世法名三世:,犯有世相杂乱,一个事物具有双重身分的过失。《顺正理论》卷52评世友的“位异说”是“应知尊者世友所立实有过去未来,符理顺经,无能颅动。谓此尊者作如是言;佛于经中说有三世,此三世异,云何建立

  约作用立三世有异。谓一切作用未有名为未来,有作用时名为现在,作用已灭名为过去,非体有殊。”称道世友的本体用义建立的三世实有思想,不仅与正理相契,而且也与圣教相合,这种主张是不可倾动的思想理论。诸法本来恒存于宇宙间,如果未真正发生作用,属于未来法,正式开始作用,属于现在法,已完结作用韭不再发生作”用,属于过去法。三世法子作用而建立,非一切法的自体有三世的差别。本体毅然不遗,作用变更而巳。 《顺正理论》进一步明确的解释世友的由作用立三世位别的作用义说: “引果功能”,“唯引白果名作用故。”唯由作川的未有,正有,已灭的功用,决定世间的差别。诸法早已具足而刁;视,只因作用未发生活动,作用演变,时间前后次第随之而有。世友的作用定位三世的差别,既说明了法体只有—.个,又说明由于位置不问同而有三世之别。这种主张最为合契道理,成为一切有部“三世实有”的正宗。四、体用的不一不异:::世是实有的,法体无论过去,现在、未来,都没有发生根本上的变化,只是于法的作用上,依四相(生、住,异,灭)的力,有那未起(未来)、已起(现在),巳灭(过去)的区别,而立三世的位置。这三世一如不变恒住自性的法体与那三世差别变化无常生灭的作用是不一不异,如《顺正理论》52卷曰; “我诸作用是法差别,而不可言与法异……法体虽住,而遇别缘或法尔力,于法体上差别用起,本无今有,有已还无,法体如前自相恒住……法体无异,”诸法性类非无差别,体相性类非一非异。”不一:有时,只有法体,没有法用。不异:引生自果的作用…

《略述有部“三世实有”(传清)》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