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述有部“叁世實有”
傳清
閩南佛學
一、釋名叁世實有
所謂“叁世實有,法體恒有”,是指一切法,不論是有爲法,還是無爲法,乃至宇宙森羅萬象的本質,都俨然恒存于過去,現在,未來叁世,絕不會有所間斷。說一切有部認爲,無爲法是常住性,有爲法的體性也是貫通叁世而不斷滅,一切精神(名)、物質(色)的現象,都是真實實有的,從時間觀念來說,一切時(過去,現在、未來)也是普遍存在的.《順正理論》51卷曰:“諸有處俗及出家人,信有如前所辨叁世,及有真實叁種無爲,方可自稱說一切有,以唯說如是法故,許彼是說一切有宗。”有部之所以得名,是由于主張一切法體有,承認叁世實有。 “真谛疏及清辨第一說,此部是主張一切法(叁有爲、叁世與叁無爲),皆是實有故,名說一切有部。”
二、以現在有推及過去和來來依法用安立叁世差別
時間,是每個人都能直接親身經驗得劉的,人生的旅途,就是伴隨著時間的不斷推動,走完生命的曆程。人們無論做事、或休閑時,都會不自覺的感到時間演變流動。這一大長流,在我們平常意識當中始終保持有它的先後次第,並將之分析解剖到最微細的單位—…—刹那。但時間是視而不見、摸觸不到的,究竟有沒有恒有”51時間的實質,這是一大難題。古印度佛教各宗派絞盡腦汁對“時間”的概念加以研究並得出不同的結論。《順正理論》卷50曰:“自古諸師,懷明覺執,互相彈斥,競興諸道,俱申教理,成立己宗,處處傳聞,如是爭論。實有論者,廣引教理,種種方便,破無立有,實無論者,廣引教理,種種方便,破有立無。”可見時間問題,在當時有著激烈酌诤論,也暗示出實有的時間觀與如幻的時間觀二種代表思想觀點。說一切有部就是此實有的時間觀的總代表。
說一切有部認爲;過去法雖已滅去,但法體仍然存在,並未因入過去而消滅,自不能說它不是實有;現在法在現實中,顯然可見法體存有,未來法雖還沒有來,然法體早就已經存在,當然亦可說是實確·,只不過作用還沒有生起而已。現在是實有,現在看過去,是現在法的同類,觀在看未來,亦是現在法的同類,過去未來是現在法的同類,如現在有現在的色聲香味等法,過去未來亦有色聲香味等法。所以《異部宗教論》說:“過去,未來體亦實有”叁世諸法實有,平等平等。猶如放電影,所放的影片,于銀幕上的,雖僅短短的一刹那,但在不斷的放映中,而每次所表現的,一方面固然有其不同的實質,另一方面有其性質相似的影片繼起,因而在銀幕上所見到的,似有統一的現象。分析這部影片“,正放映時是固有的,未放映前亦是有,放映完後仍是有的;放映時是現在有 放映前是未來有,放映後是過去有。 《大毗婆娑:論》67卷曰:
“謂有爲法未有作;召名未來,正有作用名觀在,作用已滅名過去。”叁世是約法體現起引生因果的作用和作用的謝滅而分別安立。作用已生已滅的名過去,作用未生未滅的名未來,作用已生未滅的名現在。如果約其法相生起的次第或善惡業感因果性的次第的來分別,則諸法的四相(生,住、異,滅)中,生相位前,處于雜亂未顯現的未生的狀態,名未來,因緣和合使這種未顯現的狀態正生,處于住相,名現在,以後經過滅異二相,因緣離散,到了落謝之位,名過去。在一期一期的生死,善惡業感因果的次第,由過去的業感現在果,由現在的業而感未來的果,過去一+現在一—,未來叁世次第互爲關系,彼此連續。所以《大昆婆娑論》卷76曰:
“叁世諸法,因性果性,隨其所應,次第安立。”于作用的起伏而安立叁世,各有別異,善惡業感有前後的次第,但諸法的自體是恒常實有的,而且也是體性一如灼,一切法不增不減,本來如此。《大毗婆娑論》76卷曰:“體實恒有,無增無滅,但依作用,說有說無。諸實恒有,依實有物,假施沒有,時有時無。”過去、觀在、不米,由于法的作用息滅、現行,未起而定其不同,但法體仍然如是實有,並不會因作用的息滅而消滅,現行j而增長,未起而繼續。在“叁世”的時;間變換中,雖然有時遇到一定條件(因緣)發生作用(散聚生滅),但作爲諸法事物的實體來講,是無有增加,亦無有減少,沒有發生根本變化。新陳代謝,只是一種因襲循環而已。“今遇因緣而生作用……有因緣故,說此法生,即此法滅……未來世生,現在世滅。”“有因緣故無轉變者,謂一切法各住自體,無有轉變。有因緣故有轉變者,謂有爲法得勢(條件具備)時生,失勢(因緣離散)時滅,故有轉變。”而“諸行(一切法)自性,無有轉變。”自體是恒住自性,如如不變的。任憑其千變萬化、落謝、俱起,分別叁世,但法體是仍然存在。這種“萬變不離其宗”的主張,乃至未來無量諸法,也同樣早就具足存在,究于過去,現在,亦皆如是,所以說: “叁世實有,法體恒有”。
叁、四大論師的叁世實有方法差別論在《大毗婆娑論》77卷中說,“說—。叨有部,有四大論師,分別建立叁世有異:謂尊者法救說類有異,尊者妙音說相有異,尊者世友說位有異,尊有覺天說待有異。這是有部佛教中法救、妙音,世友,覺天四大論師對法體的叁世差別方法論,也是有部佛教中各家對叁世的區分,最具有代表性的四大家。
《大毗婆娑論》
卷曰:“說類異者,彼謂諸法子世轉時,由類有異,非:體有異。如破金器作馀物時,形雖有異而顯色無異,又如乳等變成酪等時,舍味勢等,非舍顯色。如是諸法,以未來世至現在世時,雖舍未來類,得觀在類,而彼法體無得無舍。複從現在世至過去世時,雖舍現在類,得過去類,而彼法體亦無得無舍。”法救尊者,主張按類分過去、觀在、未來的法體是一,只是類不同而已。如金子製爲各種飾物或器皿,就賦予它以杯、環、戒指等不同名字,實際上都是金子。〈大毗婆娑論》又曰:“說相異者,彼謂諸法于世轉時,由相有異。非體有異。一一世法,有叁世相……,如是諸法,住過去世時,正與過去相合,住現在世時,正與現在相合,于馀二世相不合名爲離。”妙音,主張以相分。叁世的不同,是由于相的表現不同。過去、未來的法體是一,相則不同,體與相結合,就可確定它屬于哪一世。
又《論》曰:“說位異者,彼謂諸法于世轉時,由位有異,非體有異。如運一籌,置一位名一,置十位名十,置百位名百,雖曆位有異,而籌體無異。如是諸法經叁世位,雖得叁名而體無別。此師所—立,體無雜亂,以依作用立叁世別。謂有爲法,未有作用,名未來世,正有作用,名現在世,作用已滅,名過去世。”這是世友的主張,他提倡以位區分叁世的不同,假定法在過去位作用已滅,就稱爲過去,若法在現在位作用現行,就稱爲現在,如果法在未來位作用未起,就稱未來。就象算盤所有的位數一樣,其數放在一位上,就成…·數,放在十位上,就成十數,乃至放在”百位千位上,就成爲百數幹數。
又《論》曰;“說待異者,彼謂諸法—世轉時,前後相待,立名有異。如一女人,待母名女,待女名母,體雖無別,由待有異,得女、母名。如是諸法,待後名過去,待前名未來,俱待名觀在。”覺天主張從現待來區分叁世的差別。叁世過去、現在、未來相望而立,法體是一。猶如一個女人,相望于父母就是兒女,相望:其子就是母親。女人是一個,觀待的不同而立不同名。
這四種說法,《俱舍論》評法救的“類異說”是“執法有轉變故,應置與數淪外道朋中。”犯有法體轉變的過失,責之爲與數論派的“轉變無常論”相混淆。昆婆娑師評妙音的“相異說”是“所立叁世,亦有雜亂,一一世法,彼皆許有叁世相故”,以相而分,陷刁:叁世相混亂。叁世相與叁世法俱存,叁世法各名叁世,每一世法,都有叁世相。《大毗婆娑論》評覺天的“待異說”是“前後相待,一一世中,有叁世故。”與妙音的“相異說”大同小異,一世法名叁世:,犯有世相雜亂,一個事物具有雙重身分的過失。《順正理論》卷52評世友的“位異說”是“應知尊者世友所立實有過去未來,符理順經,無能顱動。謂此尊者作如是言;佛于經中說有叁世,此叁世異,雲何建立
約作用立叁世有異。謂一切作用未有名爲未來,有作用時名爲現在,作用已滅名爲過去,非體有殊。”稱道世友的本體用義建立的叁世實有思想,不僅與正理相契,而且也與聖教相合,這種主張是不可傾動的思想理論。諸法本來恒存于宇宙間,如果未真正發生作用,屬于未來法,正式開始作用,屬于現在法,已完結作用韭不再發生作”用,屬于過去法。叁世法子作用而建立,非一切法的自體有叁世的差別。本體毅然不遺,作用變更而巳。 《順正理論》進一步明確的解釋世友的由作用立叁世位別的作用義說: “引果功能”,“唯引白果名作用故。”唯由作川的未有,正有,已滅的功用,決定世間的差別。諸法早已具足而刁;視,只因作用未發生活動,作用演變,時間前後次第隨之而有。世友的作用定位叁世的差別,既說明了法體只有—.個,又說明由于位置不問同而有叁世之別。這種主張最爲合契道理,成爲一切有部“叁世實有”的正宗。四、體用的不一不異:::世是實有的,法體無論過去,現在、未來,都沒有發生根本上的變化,只是于法的作用上,依四相(生、住,異,滅)的力,有那未起(未來)、已起(現在),巳滅(過去)的區別,而立叁世的位置。這叁世一如不變恒住自性的法體與那叁世差別變化無常生滅的作用是不一不異,如《順正理論》52卷曰; “我諸作用是法差別,而不可言與法異……法體雖住,而遇別緣或法爾力,于法體上差別用起,本無今有,有已還無,法體如前自相恒住……法體無異,”諸法性類非無差別,體相性類非一非異。”不一:有時,只有法體,沒有法用。不異:引生自果的作用…
《略述有部“叁世實有”(傳清)》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