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而是真觉灵明的自性本体中所具有的明明了了知性灼变态,因为了知自性发生了变态,便产生妄见的功能,即变本自妙明为无明。因为有了这能分别了知的妄明,便忽然产生各种妄相(如山河大地及由因缘所生的万象),所以次弟变迁,就是因为这虚妄的颠倒桕续,所以终而复始,相续不断。如《宗镜录》云:“见分生子翳眼,相分现于幻形,于是密对根尘,坚生情执,从此隔开真性,分出湛圆厂内执受知觉,作有识之身,于外执取想澄,成无情之土,遂使镜中之形影灭而又生,梦里之山河终而复始。但以本源性海,不从能所而生,湛而圆明,照而常寂。只为众生违性不了,背本圆明,执有所明,成于妄见,因明立所观之境,而所起能观之心。能所相生,心境相待,随缘失性,莫返初原,不觉不知,以历尘劫!”
总而言之,宇宙万象正如《十地经》所云:“三界无有别,唯此一心作。”所以,欲探究宇宙人生之真相,还要回归到我们的自性上来,而不是从心外诸有为相所能证验到的。《楞严经》对自性的探求,可以界定为前科学的,在它与科学所探求的方向全然相反的意义上,有时又可说是反科学的。这并非说《楞严经》必定与科学对立,而是说为了理解它,我们必须采取另一种立场,而这一立场迄今仍被科学家们当作“非科学的”来加以忽视甚至抹杀。因为科学始终是离心、外向的,它们客观地看待它们取作研究对象的事物。
因此,它们所采取的立场,乃是将事物同自已相区别,绝不把自已同研究对象混同。即使为了自我检查而向内观察;它们也谨慎地把内在的东西向外投射,从而使它们自已同自已离异,仿佛内在的东西不属于它们自已,它们全然是害怕自已成为“主观的”。但我们要知道,只要我们站在外部,我们就是局外者。因为这个原因,我们就永远不能知道事物本身;而关于我们所能知道的一切——无非就是我们永远不能知道我们真正的自我什么。记得帕斯卡尔曾经说过这样一段名言:
“我是什么?比如有个人站在窗前看过往行人:如果我正走过,我能不能说他走到窗前只是为了看我?不能,因为他只会顺便想到我,那么,如果爱一个人的美,能说就是爱他吗?不能,因为如果一场天花夺走他的美丽留下他的命,天花也就夺走了对他的爱。如果有人爱我的聪明或者记忆力,那么又能否说他们是爱我呢?不能,因为我可能失去这些素质而不失去自已。如果“我”既不在肉体和灵魂,那又在哪里呢?虽然肉体和灵魂的素质并不构成我的“我”,因为“我”没有这些素质也可以存在,右是如果不爱这些素质,那又为什么爱肉体或灵魂呢?能否只爱人的灵魂的抽象本质而不管它具有什么素质呢?不,不可能,实际上那也是不公道的。总而言之,我们爱的不是人,而是他的素质。我们不必嘲笑有些人老是要求别人尊重他们的地位和官职,因为我们爱一个人也都是爱他不过占有一时的那些素质。”(参见《拉罗什富科<箴言录>》帕斯卡尔(思想录)、拉布吕耶尔<品格论>)莫斯科,1974年,第165页)。
这段话虽然能说明人的外表和素质都是一种虚妄的假相,不会永恒存在,这也是我们所承认灼。但帕斯卡尔想到的不是人如何认识自己的本性,而是人的个体性表现在哪里和有什么价值,因此,科学家们和哲学家们绝不能指望可以达到自性,无论他们如何渴望。关于这一点,他们无疑可以说出一番道理,这也就是他们所能做的一切。所以说,自性本体要离开一切现象作用才能够觉得,也要不离开这一切现象作用才可见到它的功能。而这个自性本体功能就是这一切现象作用所表现,这一切现象作用却不是自性本体,如经中所云:
“色心诸缘及心所使,诸所缘法,唯心所现。汝身汝心皆是妙明,真精妙心中所现物。云何汝等遗失本妙,圆妙明心,空明妙性,认悟中迷,晦味为空。空晦暗中,结暗为色,色杂妄想,想相为身,聚缘内摇,趣外奔逸,昏扰扰相,以为心性。一迷为心决定惑力色身之内,不知色身外洎山河虚仝大地或是妙明真心中物。比如澄清百干大海弃之。唯认一浮沤体,目为全潮,穷尽瀛渤……。一切众生,从无始来,迷已为物,失于本心,为物所转。故于是中,观大现小,若能转物,则同如来。身心圆明,不动道场,于一毛端,编能含受十方国士。(参见《楞严经》卷二)
芸芸众生,茫茫世界,无论入世或出世的,一切宗教、哲学乃至科学等,其最高目的都是为了追求宇宙和人生的真理。但真理必是绝对的、真实不虚的,并且是可以由智慧而寻思求证得到的。因此,世人才去探寻宗教的义理,追求哲学的睿思。在有欲与无明和烦恼中的世间众生,怎能用有限的知识来测度佛无上正觉的大道,又哪能用一般世间的言语想透入佛的所知所见呢
这比如琴等乐器,虽然具备发生微妙声音的作用,但如果没有妙手去弹,始终不能发出美妙的声音。而《楞严经》正是一部有条理,有系统而且能够概括佛法精要的大乘法宝。经中以说理为主主,论事为辅,阅读此经就如读一部高深的“哲学”。在楞严大会上,讨论的全是宇宙人生的根本问题,不仅有浓厚的学术气氛,而且还有亲证的实验方法,它从身心的实验去证明物理世界的原理,又从物理的范围指出身心解脱实验的理论和方法。古德说的好:“开悟的楞严。”阅读此经,确实可以增长智慧,启迪人生。当年憨山大师也有云:“不知法华,则不知如来救世之苦心,不知楞伽,则不辨知见邪正之是非,不知楞严,则不知修心迷悟之关键。"明儒也推崇此经,曾有“自从一读楞严后,不看人间糟粕书”的颂辞,其伟大价值可以概见。
目前许多自然科学不能解释证实的问题,如果肯用科学家的态度,就《楞严经》中所提出的要点,加以深思研究,必定会大有所得。如果只把它看作是宗教的教义,或是一种哲学理论而加以轻视,那便是学术文化界的一个很大的不幸了。
主要参考书目:
①《楞严经易读简注}(唐中天竺沙门般刺密帝译,唐清河房融笔受,朱印清标题)o
②《首楞严经讲义》(圆瑛法师著,其受法弟子明畅法师校)
⑧《大佛顶首楞严经略述》(知空法师著)
④《楞严大义今释》(南怀先生述著)
⑤《语体文大佛顶首楞严经》(圆香居士语译)
《试析《楞严经》的三种相续(果利)》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