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试析《楞严经》的三种相续(果利)▪P2

  ..续本文上一页就会进发出火焰,若山融化了就成为水。如果土势劣子水,上便随水而成润,于是能生长草木。所以树林草木,烧掉就变成士质,尽力绞扭就成为水浆。这些物质种性的本能妄动,交互发生作用,能量遁桕变易互为种因,以此因縁,物质世界便相续不断地存在了。

  二、众生相续

  世间芸芸众生,死量无边,生而死,死而生,生生死死,就这样一世又一世地在這个世界—上糊里糊涂地走过,就人类而言,在这轮回不停的人流中,有几个能真正了解“众生”在这个生死的洪流中轮回不断的原因呢

  释迦年尼佛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人生难得,佛法难闻。”然而,人生虽然能得到了,但佛法却并不都能闻到。因此,不了解佛法的人们,对这些方面的题总是含糊不清、找不到答案的。

  再说现在的人们,都喜欢客观性而避免主观性,不管这可能意味著什么。因为他们执著于这一观点,即一项陈述只有在经过客观的评价或确定,而不是仅仪只是靠主观灼或个人的经验时才是真实的。他们却忘记了这个事实,即一个人过的必定是一种个人的生活,而不是被概念或科学所界定的那种生活。能够给出的定义无论怎么精确、客观或有哲理性,但生活着的毕竟不是人的定义,而是生命本身,正是这生命才是人所研究的对象。客观与主观皆不是这里所要讨沦的问题。对我们至关紧要的了乃是:由我们自己亲自去揭示这生命在哪里?它是怎么生活的

  了解自己的人,从不拘执于理论,从不著出立说,从不耽溺于教训他人。他永远过着那独特的生活,那种自由的创造性生活。它是什么

  它在何处

  自性是从内进而不是从外部尽道它自己的。

  所以,佛陀在《楞严经》中告诉我们,“众生”也是从妄而起,并非他物,全是妄觉妄明的过咎,实际上也就是自性本觉灵明发生的变态,这样变态妄动就形成有所为的作用。所明的对象既已确立,能明的妄明自然也就不能越出已确立的范畴。

  因为这个因缘,所以—切含天的众生们,听到的不会超出声音,见到的也只限于色相。而有色、声、香、味,触、法的物理现象,与眼。耳、鼻、舌、身、意相對相成,就形成六种妄动的本能。由本能分开为见,闻,觉、知的分别作用。这就如《楞伽经》中所说的“心生种种法生。法生种种心生。"于是便对六尘妄起爱憎,至使造业无量。业力相同的就互相缠缚。胎生和卵生之类就是因这而有的,湿生之类是由自业而有的,化生或由离旧而托化。如圆瑛法师所说:“同业即胎卵类。因父、母,己三者业同,故相缠缚而有生。合离即湿化类,不因父母,但由已业。或合湿而成形,即蠢蠕也。或离旧而托化,如天狱等。成对合言,化对离说。”(见《首楞严经讲义》第二册卷四)那么,就先以胎生来说,在未受生前,神识昏昧,一片黑暗,唯有于父母有缘处见有一点亮光,这就是以妄心见妄色,依妄起惑,同性相拒,异性相吸。由于这个缘故,男的见到父亲,女的见到母亲,就会互相憎恨(指还未入胎时的中阴身,后者也是)。如果男的见到母亲,女的见到父亲就会互相情爱,由于流注这种想爱,便在父精母血之中成为受生种子,纳受此想爱便是成胎的根由。当男女交媾时,自然吸引过去同业的入胎,由于有这种因缘的作用,便开始受精,浙次生长,最后就生出胞胎的人类和动物(胎生的人类与一部分动物的生长,必须具备叫种因缘,以相同的业力感召为主因;①白性妄动业力所生的识心种性,是入胎的亲因缘。②交媾约精液卵子是增上缘。⑧胎胞须待母体的种种营养生长以及出生后的教商等等是所缘缘。④由生命存在的善恶作为等,又产生增加新的善恶业力生死死生是等无间缘)。所以,父母与自己识心种性的中阴身之缘和合,才能生人。入胎初期名为羯罗蓝(译为凝滑,即枯血初凝之意)。如《俱舍论》中说胎小凡有五位,—七名羯罗蓝,此云凝滑(父精母血凝聚滑译),二七名頞部县,此云皰(犹如疱之形太生肉故),三七名闭尸,此云软肉(凝结犹如软肉之形),四七名羯南,此云硬肉(肉渐坚硬),五七名钵罗奢佉,此云形位,亦云肢节(生诸根形山肢骨节)。《大集经》中还有六七名发毛爪齿,谓四种渐生,七七名具根位,谓诸根具足故。

  其它部分动物,也有胎生,如牛、马、狗、羊等。也有卵生,如禽鸟类,湿生如微生虫类,化生如昆虫类。各自都随其业力的感应,互相吸引变化而后产生。卵生则想念的成分最多,如鸡孵卵等,多用精神想念而生,胎生则爱情的成份最重,如人们的感情作用。湿生则互相感觉的成份最多,如鱼介类眼目的相视就可感应成孕。化生则须要分离变化的作用,如蚊虫之类。

  所以,无论爱情的生命,或变化作用的生命,都能互相变易,互相发生关系。所有生命的存在,都是受业力的支使,各自追逐着,飞潜浮沉在世间。由于这种因缘,所以众生世界相续不断地存在。

  三、业果相续

  大家都已经知道,以上所讲的世界相续及众生相续皆产生于我们的这一无明妄心。那么,世界之所以有成、住、坏、空及众生的生、老、病、死等子子孙孙相续不断的原因何在呢

  这其中就是受到一种业果的支使,故而便有业果相续的产生。

  业,即是造作的意思,也是众生的无明妄心所招感。具体指内心的活动和由内心的思维所发动的言语和行为。业有身、语、意三业和身、语二业又各分表业、无表业合为五业。身业即是指行动力面,语业指语言方面,意业指心的思维方面,农业是指身体动作和言语声音方面,如能衷示出来的取舍、屈伸的动作和言说、文章等等,是能令人看得到和听得到的。無表示是与表业相对,指不能表示出来,令人看不见和听不到的活动。小乘佛教认为意业不能直接表示出来,是无表业。而法相唯识宗则认为意业能于内心自我表示,如贪、瞠等念也是表业。由此立意表业也立意无表业,所以我们要特别重视无表业。

  因为在发动身、语二业的同时,会按照所作业的善恶性质,诱发出将来感招其结果的原因于自己的身中,这种原因就是无表业。无农业可以说是众生或轮回流转。或涅槃寂灭的直接原因。

  就业的性质来区分,有善、恶、无记三性。所谓善,恶、无记通常是就业的结果来区分的,就是说,能感招有益于众生身心的结果是善,反之,能感招有害于众生身心的结果是恶,能感招无益也无害于众生身心的结果是无记。在五业中,意业和身,语二表业都通善、恶、无记三性。身、语二无表业则只有善、恶二性,没有无记性。善和恶的身、语二表业是由分别善或恶的意业所发动的。无记的意业,由于无记是非善非恶,势力微弱,不能引发强盛的无表业,因此无记的身、语表业就没有无衷业了。所以,三业中,能够感招以后果报的是善、恶二业。

  由于众生作业必然产生果报,业力千差万殊,其所招感灼结果也大别司异,但概括起来,是有漏和无漏二果,正和依二报。有漏是指生死流转,无漏是指断除生死流转。有漏是由有漏业果所招的果。有漏业因分善、恶两类,善法招乐果,如众生在六道轮回中得畜生、地狱果报。无漏果是由无漏善业因所招的果报,如成就阿罗汉、菩萨和佛。有漏果和无漏果又有正、依二报,所谓正报,是指有情众生的自体;所谓依报,是指众生所依止的国士世界。所以,人类、畜生等众生的自体及其所依止的围士,是有漏善恶业力所感生的,佛身及其所依止的佛土,是无漏善业力所感生的。

  业还有共业和不共业的区别,共业是指所有有情众生共同造作的善恶业,招有情众生共同受用的苦乐果报(共报),依报(国土、世界)就是有情众生共业所招的共报。不共业是指众生个体的各别的业因,招各自不同的唯有自己受用的果报(别报),正报就是由有情众生不共业所招的别报。就如世间的一切众生,过去在世的时候,想念恩爱的人,如胶似漆,相爱不能分离,受生的时候,便流爱为种,由于爱着不舍而成胎,所以父母子孙相续不绝,这些都是从欲爱贪着为根体。有了贪爱必有生命,既有生命,就必须要滋养,众生为了滋养自己的生命,自然贪心不止,于是世间一切胎、卵、化、湿等生物,随着力量的强弱,互相吞食,以强食弱,以大吃小(如大鱼吃小鱼,小鱼吃小虾等)。这些部是以杀贪为业力的根本信L匕如人食羊,羊自然不甘心,宿业既了,转生为人,食羊的人,既然造了恶业,死后便转生为羊,人羊互换,交相杀食。不仅人芋如此,同样的十类众生(①眙,②卵,③湿,④化,⑤有色的,⑥有想灼,⑦非有色(如空幻中的物沐),⑧非有想(如细微的微生物),⑨又如空散销沉的无色类,⑩精神化为土木金石的无相类),都是死而复死,生而又生,辗转报复,互相食啖。由这些恶业的相互招感,生则同生,冤冤相报,永远没有了期,这些那是不与而取名之为盗,也就是以盗贪为业力的根本(人身肉体生命的成份中,都藉动植物矿物质等生存。但是动植物、矿物质等,有时也需要人的物体,同时也具有人的—切。彼此互相滋养,这是一种现实世间的轮回),于是在众生之间,你欠了我的命当还我的命,我欠你的债当还你的债,由此命债惑业为因,现行为缘。因为有这种因缘的作用,经历百千劫的时间,怨仇相遇,酬偿不清,所以常在生死苦海中旋转而不能超越。人们在这个世间上,你爱我的心,我贪你的色。因为这种因缘,经百千劫的时间,经常都在情爱中缠系,而不得解说。总而言之,众生之所以常受缠缚,沉沦生死,皆是以杀、盗、淫三种贪习种子为根本。以这贪习种子为因,现行为缘,由于这个因缘,所以世界上有业果相续的事实。

  结 论

  以上所阐述的世间、众生、业果三种相续,人们初看上去,好象是先有世界乃有众生,有众生后才有业果。但后一看,则又因业来,断所以众生不断,由于众生不断所以世界不断。然而这些却都不是心外实有的颠倒之相,…

《试析《楞严经》的三种相续(果利)》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