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试析《楞严经》的三种相续(果利)

  试析《楞严经》的三种相续

  果利

  闽南佛学

  世间是五彩缤纷、花花绿绿的,而人生也是千变万化、高深莫测的。在这个大肘代里,一切都在变,变动之中自然乱象纷陈,变乱可以使凡百瞠废。因此,事事都须以头整理。专就文化而言,整理固有文化以配合新时代的要求,实在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也是任重而道远的。历史文化,是我们最好的境,观会鉴古,可以使我们在艰苦的岁月中增加坚毅的信心。试追溯我们的历史,就可以发现每次变乱中,都吸收了外来的文化,由交流而互相融化,继之而来的一定是另一番照耀世界的新气象。目前的一切现象,乃是变化中的过程,而不是定局。但是在这股冲荡的急流中,我们既不应跟波逐流,更不要畏惧趑趄,必须认清方向,把稳船舵,才能找到正确的答案。

  依据西洋文化史的看法,人类由原始思想而形成宗教文化,又由于对宗教的反动而有哲学思想和科学实验的产生。哲学是依据思想理论来推断人生和宇宙,科学则是从研究实验来证明宇宙和人生。所以,希腊与罗马文明,都有它划时代的千秋价值。自欧洲文气复兴运动以后,科学支配著这个世界,形成了以工商业为重心的物质文明。一般从表面看来,科学领导文明的进步,唯我独尊,宗教和哲学将没有存在的价值。可事实上,科学并非万!能,因为对于宇宙人生中的许多问题,用科学是无法解释开的。所以,在这个科学飞跃进步的世界中,哲学和宗教,仍有其不可忽视的价值。

  佛教虽然也是宗教,但它是一种具有高深的哲学理论和科学实验的宗教。它的哲学理论常常超出宗教范畴以外,所以也有人说佛教是种哲学思想,而不是宗教。

  佛教具有科学的实证方法,但是因为它是从人生本位去证验宇宙,所以人们往往会忽略它的科学基础,而仍然将它归之于宗教。可事实上,佛教确实有科学的证验及哲学的论据。它的哲学,是以科学为基础,去否定狭义的宗教,它的科学,是用哲学约论据去为宗教做证明。《楞严经》就是其中最显著者,研究《楞严经》后,对于宗教,哲学和科学,都将会有更深刻的认识。《楞严经》中的三种相续(世界相续,众生相续,业果相续)就是阐述这个宇宙人生的来源,相续等根本问题。它从现实人生基本的身心说起,来证验宇宙人生的现行总归于我们的“一念妄动”等于是一部从心理生理的实际体验,进而达致哲学最高原理的纲要。它虽然建立了一个真心自性的假设本体用来别于一般现实应用的妄心,但却非一般哲学所说的纯粹唯心论。因为这里所说的真心,包括了形而上和万有世间的一切认识与本体论。可以从人人身心性命上去实验证得,并且还可以拿得出证据,不只是一种思想论辩。所以凡一切宗教的、哲学的、心理学的或生理学的矛盾隔阂,都可以从其中得到解答。

  一、世界相续

  人生离不开现实世间,现实世间形形色色的物质形器究竟从何而来

  这是古今中外人人所要追寻的问题。彻底相信唯心论者,事实上并不能摆脱物质世间的束缚。相信唯物论者,事实上随时随地应用的仍然是“心”的作用。哲学把理念世界与物理世界勉强分作两个,科学却认为主观的世界以外,另有一个客观世界的存在。这些理论总是互相矛盾;不能统一的。可是早在两千多年前,《楞严经》便很有条理和系统地讲明心物一元的统一原理,而且不仅是一种思想理论,乃是基于我们的实际心理生理情形,加以实验证明。

  佛陀在楞严会上说明物理世界的形成,是由于本体功能动力所产生,会中在座的弟子富楼那弥多罗尼子(满慈子),便提出这样的疑问:“如果世界一切根、尘、阴处界等(生理、物理、心理),都是自性木体清净本然的功能,本体即是本然清净,力什么忽然生出山河大地等万有的世界物象呢

  而且有时间、空间性的次第迁流,终而复始呢

  (如世界的成、住、坏、空,众生的生、老、病、死等循环不息),又如佛所说的地、水、火、风等四大种性也都是自性本体的功能,圆融无碍,充满整个虚它宇宙间,湛然常住。

  假如地的性能遮满虚空间,火的性能就根本生不起来。怎样可以说明水,火两种性能都遍满在虚空,而且并不冲突呢置再说地的性能是障碍的,空的性能是通达的,两种性能绝对相反,怎么部充满在宇宙间呢

  ”佛陀在详细解释这个问题时,廾始并没有正面回答,而是巧妙地反问他;“你平常不是常听我讲,当你开始觉到自性的妙明时,力知白性原来是本觉不昧,具有灵明的功能吗

  你说,当你觉悟白性的灵明时,到底是白性本来具足灵叫故名为觉性呢

  还是本觉自性原来没有灵明,需要再加灵明于觉,才始名为得到灵甽的正觉呢

  ”富楼那说:“如果这觉体不再增加灵明可称为觉的话,那么只是虚名为觉而已,就应没有所明。”佛说:“照你的意思是说若不加明于觉,就没有灵的觉体,只可单名之为觉。你却小知,一有所加,即不是本有的灵明,就有生灭,早不是本明的真觉丁。若无所加,这觉性即非灵明,无咧又不是真觉湛然妙甽的本性。

  你的意思必欲加明于觉方算明覺,只这一欲加的意念,巳将妙明变为无驯,眞觉变成妄觉了。要知道,本性的真覚,原不是所照的境,因本县妙明的功用,不落能所。现在无故加明于真觉之上,乃转妙甽为能甽的无甽,以真觉而为所叫的安觉,因妄以真觉的性体,为所见的境相,导致产生能见的妄能。于是在原没有同异之中忽见万象森罗,种种差别显然成异,又于:千差万别之中,以类相属而立同,一异一同相互彰显,因此又立无同无异的众生界。这样昏扰动乱,相待为缘,山妄境引发妄心,妄心又分别安境,辗转劳虑,劳虑既久便白发生染着尘念,以致心水浑浊纠缠不清,越陷越深,由是而引生尘芳烦恼。义因为业力所致,便幻起万象。有相之处就成山河大地而为世界,静而无相处,就空阔广荡,显然而见顽虚。虚空为妄明中所现的同相,世界即所现的异相,众生业果等有为法,就是妄明中所显现的无同无异之相。前之所谓无同无异,实就是真有为法了。”

  以上佛陀所讲的自性本体湛然明觉,也就是说,因为湛然明觉的动性发生相反相成的两种功能,互相混扰而为物理世界形成的本能,但却又仍不离其自性功能,所以其根本是同一体性。因为相反相成的功能互相排荡久了,两种力量一爆发,又产生对待的本能。向心力收紧到极点,就发生相反的离心力,离心力放射到极点,又产生向心力,但两种能力的分化收缩作用都是以自性功能为其中心点,这个中心点是真空无形的真性功能,是绝对的灵明独立。所以说无同异中又有同异,同异中又有无同无异的存在。经中所说的尘劳就是宇宙物质运动的现象,物理本能将要发生尚未发生的力量,要尽未尽的有形变化现象,形容极为绝妙,实在不能以其他字句代替。再如佛所说的这种道理与《周易》的原理也都是大致相同的,易经以太极为本体之表示,太极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太极自具阴阳两种相生相克均功能,其实阴阳也可以说是功能的一种代表名词,生与克就是相反相成的作用,而太极又浑然为一体。阴阳既动以后,就生万物万象,一事一物又各具一太极,太极又分阴阳,如此重重叠叠发展至于无穷无尽的万类,而总体又只是一个,其中真理机趣都与此相通。所以,自性本体既然引发妄动变化的功能,就产生物理本能的作用,而形成了这个世界。

  综上所述,依真觉妄起无明而成辗转虚妄之相,由于无明妄力熏变;而成。地,水、火,风之"四人”。世界虽由众生业感,但推究根源,也由无明妄:心而起。“四大”;依无明而有,而世界又由“四大"所成,那么这“四大”究.竟怎样从无明妄心而生起的呢

  这是因为自性本体本来具足觉性与光明空虚沟功能,于是将真空变成顽空晦昧之相,相待而形成动摇现状,也就是明与昧两两相待,互为倾夺而成摇动之风。世界诸风不出妄心荡动所感可见风之大种乃是无明妄心一念之动相罢了。就如当年六祖惠能大师依《金钢经》开悟以后,便前庄黄梅求访五祖弘忍大师印证。走进寺庙看见两个和尚正在争论着随风飘动的长播,一个说这是幡在动,另一个说这是风在动。正当两人各执己见争论不休时,六祖惠能上前一语道破其中真趣,说这既不是幡动,也不是风动,而是他们俩的心在动。这正是说明了风幡之动的根本原因还在于这个无明妄心动荡不巳,结果积而成轮,故有风轮执持世界。而世界最下完全是依风轮才能久住。因为风力极大,故有执持之功能。例如海上轮船,天上飞机重而不沉就是因为有风鼓动的力量来支持的缘故。如《俱舍论》云:“谓诸有情,业增上力,世界最下,依虚空,空轮之上,有风轮。”

  虚空形成动摇的现状以后,由自性本体功能的光明,坚固凝结成固体的物贡,乃属地大,是由坚固执心所成,坚执妄明,欲明晦昧之空体,其奈空体卒不可明,由执心故,于是结暗为色;而立地大坚碍之相。所以大地中心与地壳有金轮性的固体保持国土。觉性空能凝结,既变成了固体的大地物质宝藏,又在虚空光明中动摇不息,因此产生风性的空气;风性空气与固.体的地质互相摩擦,因为风性属动,金性属坚,一动一坚相摩相荡而产生火光,所以有火性的光热发生--切变化的本能。由于大地中心的物质宝藏(金属)与光热相成可以产生润显的本能(如五金之属遇热气而出水),火光与金交合便会上蒸成气,气上升遇低温又变成水,积而成轮,故:故水轮含十方界。如《华严经》所云:“诸世界刹种,皆依香水海住。”由于火性光热上阴,水性润湿下降,这样交互发生作用,而成立坚固性的物质世间。湿的成为大海,干的变为洲沙土地。就是因为这个道理,所以大海当中经常爆发火光,洲沙土地中间,又有江河流注。如果水势劣于火,火势胜于水,那么水就会随火的力量而结为高山,所以当用力击打山石时,…

《试析《楞严经》的三种相续(果利)》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