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堂
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試析《楞嚴經》的叁種相續(果利)

  試析《楞嚴經》的叁種相續

  果利

  閩南佛學

  世間是五彩缤紛、花花綠綠的,而人生也是千變萬化、高深莫測的。在這個大肘代裏,一切都在變,變動之中自然亂象紛陳,變亂可以使凡百瞠廢。因此,事事都須以頭整理。專就文化而言,整理固有文化以配合新時代的要求,實在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也是任重而道遠的。曆史文化,是我們最好的境,觀會鑒古,可以使我們在艱苦的歲月中增加堅毅的信心。試追溯我們的曆史,就可以發現每次變亂中,都吸收了外來的文化,由交流而互相融化,繼之而來的一定是另一番照耀世界的新氣象。目前的一切現象,乃是變化中的過程,而不是定局。但是在這股沖蕩的急流中,我們既不應跟波逐流,更不要畏懼趑趄,必須認清方向,把穩船舵,才能找到正確的答案。

  依據西洋文化史的看法,人類由原始思想而形成宗教文化,又由于對宗教的反動而有哲學思想和科學實驗的産生。哲學是依據思想理論來推斷人生和宇宙,科學則是從研究實驗來證明宇宙和人生。所以,希臘與羅馬文明,都有它劃時代的千秋價值。自歐洲文氣複興運動以後,科學支配著這個世界,形成了以工商業爲重心的物質文明。一般從表面看來,科學領導文明的進步,唯我獨尊,宗教和哲學將沒有存在的價值。可事實上,科學並非萬!能,因爲對于宇宙人生中的許多問題,用科學是無法解釋開的。所以,在這個科學飛躍進步的世界中,哲學和宗教,仍有其不可忽視的價值。

  佛教雖然也是宗教,但它是一種具有高深的哲學理論和科學實驗的宗教。它的哲學理論常常超出宗教範疇以外,所以也有人說佛教是種哲學思想,而不是宗教。

  佛教具有科學的實證方法,但是因爲它是從人生本位去證驗宇宙,所以人們往往會忽略它的科學基礎,而仍然將它歸之于宗教。可事實上,佛教確實有科學的證驗及哲學的論據。它的哲學,是以科學爲基礎,去否定狹義的宗教,它的科學,是用哲學約論據去爲宗教做證明。《楞嚴經》就是其中最顯著者,研究《楞嚴經》後,對于宗教,哲學和科學,都將會有更深刻的認識。《楞嚴經》中的叁種相續(世界相續,衆生相續,業果相續)就是闡述這個宇宙人生的來源,相續等根本問題。它從現實人生基本的身心說起,來證驗宇宙人生的現行總歸于我們的“一念妄動”等于是一部從心理生理的實際體驗,進而達致哲學最高原理的綱要。它雖然建立了一個真心自性的假設本體用來別于一般現實應用的妄心,但卻非一般哲學所說的純粹唯心論。因爲這裏所說的真心,包括了形而上和萬有世間的一切認識與本體論。可以從人人身心性命上去實驗證得,並且還可以拿得出證據,不只是一種思想論辯。所以凡一切宗教的、哲學的、心理學的或生理學的矛盾隔閡,都可以從其中得到解答。

  一、世界相續

  人生離不開現實世間,現實世間形形色色的物質形器究竟從何而來

  這是古今中外人人所要追尋的問題。徹底相信唯心論者,事實上並不能擺脫物質世間的束縛。相信唯物論者,事實上隨時隨地應用的仍然是“心”的作用。哲學把理念世界與物理世界勉強分作兩個,科學卻認爲主觀的世界以外,另有一個客觀世界的存在。這些理論總是互相矛盾;不能統一的。可是早在兩千多年前,《楞嚴經》便很有條理和系統地講明心物一元的統一原理,而且不僅是一種思想理論,乃是基于我們的實際心理生理情形,加以實驗證明。

  佛陀在楞嚴會上說明物理世界的形成,是由于本體功能動力所産生,會中在座的弟子富樓那彌多羅尼子(滿慈子),便提出這樣的疑問:“如果世界一切根、塵、陰處界等(生理、物理、心理),都是自性木體清淨本然的功能,本體即是本然清淨,力什麼忽然生出山河大地等萬有的世界物象呢

  而且有時間、空間性的次第遷流,終而複始呢

  (如世界的成、住、壞、空,衆生的生、老、病、死等循環不息),又如佛所說的地、水、火、風等四大種性也都是自性本體的功能,圓融無礙,充滿整個虛它宇宙間,湛然常住。

  假如地的性能遮滿虛空間,火的性能就根本生不起來。怎樣可以說明水,火兩種性能都遍滿在虛空,而且並不沖突呢置再說地的性能是障礙的,空的性能是通達的,兩種性能絕對相反,怎麼部充滿在宇宙間呢

  ”佛陀在詳細解釋這個問題時,廾始並沒有正面回答,而是巧妙地反問他;“你平常不是常聽我講,當你開始覺到自性的妙明時,力知白性原來是本覺不昧,具有靈明的功能嗎

  你說,當你覺悟白性的靈明時,到底是白性本來具足靈叫故名爲覺性呢

  還是本覺自性原來沒有靈明,需要再加靈明于覺,才始名爲得到靈甽的正覺呢

  ”富樓那說:“如果這覺體不再增加靈明可稱爲覺的話,那麼只是虛名爲覺而已,就應沒有所明。”佛說:“照你的意思是說若不加明于覺,就沒有靈的覺體,只可單名之爲覺。你卻小知,一有所加,即不是本有的靈明,就有生滅,早不是本明的真覺丁。若無所加,這覺性即非靈明,無咧又不是真覺湛然妙甽的本性。

  你的意思必欲加明于覺方算明覺,只這一欲加的意念,巳將妙明變爲無馴,眞覺變成妄覺了。要知道,本性的真覚,原不是所照的境,因本縣妙明的功用,不落能所。現在無故加明于真覺之上,乃轉妙甽爲能甽的無甽,以真覺而爲所叫的安覺,因妄以真覺的性體,爲所見的境相,導致産生能見的妄能。于是在原沒有同異之中忽見萬象森羅,種種差別顯然成異,又于:千差萬別之中,以類相屬而立同,一異一同相互彰顯,因此又立無同無異的衆生界。這樣昏擾動亂,相待爲緣,山妄境引發妄心,妄心又分別安境,輾轉勞慮,勞慮既久便白發生染著塵念,以致心水渾濁糾纏不清,越陷越深,由是而引生塵芳煩惱。義因爲業力所致,便幻起萬象。有相之處就成山河大地而爲世界,靜而無相處,就空闊廣蕩,顯然而見頑虛。虛空爲妄明中所現的同相,世界即所現的異相,衆生業果等有爲法,就是妄明中所顯現的無同無異之相。前之所謂無同無異,實就是真有爲法了。”

  以上佛陀所講的自性本體湛然明覺,也就是說,因爲湛然明覺的動性發生相反相成的兩種功能,互相混擾而爲物理世界形成的本能,但卻又仍不離其自性功能,所以其根本是同一體性。因爲相反相成的功能互相排蕩久了,兩種力量一爆發,又産生對待的本能。向心力收緊到極點,就發生相反的離心力,離心力放射到極點,又産生向心力,但兩種能力的分化收縮作用都是以自性功能爲其中心點,這個中心點是真空無形的真性功能,是絕對的靈明獨立。所以說無同異中又有同異,同異中又有無同無異的存在。經中所說的塵勞就是宇宙物質運動的現象,物理本能將要發生尚未發生的力量,要盡未盡的有形變化現象,形容極爲絕妙,實在不能以其他字句代替。再如佛所說的這種道理與《周易》的原理也都是大致相同的,易經以太極爲本體之表示,太極寂然不動感而遂通。太極自具陰陽兩種相生相克均功能,其實陰陽也可以說是功能的一種代表名詞,生與克就是相反相成的作用,而太極又渾然爲一體。陰陽既動以後,就生萬物萬象,一事一物又各具一太極,太極又分陰陽,如此重重疊疊發展至于無窮無盡的萬類,而總體又只是一個,其中真理機趣都與此相通。所以,自性本體既然引發妄動變化的功能,就産生物理本能的作用,而形成了這個世界。

  綜上所述,依真覺妄起無明而成輾轉虛妄之相,由于無明妄力熏變;而成。地,水、火,風之"四人”。世界雖由衆生業感,但推究根源,也由無明妄:心而起。“四大”;依無明而有,而世界又由“四大"所成,那麼這“四大”究.竟怎樣從無明妄心而生起的呢

  這是因爲自性本體本來具足覺性與光明空虛溝功能,于是將真空變成頑空晦昧之相,相待而形成動搖現狀,也就是明與昧兩兩相待,互爲傾奪而成搖動之風。世界諸風不出妄心蕩動所感可見風之大種乃是無明妄心一念之動相罷了。就如當年六祖惠能大師依《金鋼經》開悟以後,便前莊黃梅求訪五祖弘忍大師印證。走進寺廟看見兩個和尚正在爭論著隨風飄動的長播,一個說這是幡在動,另一個說這是風在動。正當兩人各執己見爭論不休時,六祖惠能上前一語道破其中真趣,說這既不是幡動,也不是風動,而是他們倆的心在動。這正是說明了風幡之動的根本原因還在于這個無明妄心動蕩不巳,結果積而成輪,故有風輪執持世界。而世界最下完全是依風輪才能久住。因爲風力極大,故有執持之功能。例如海上輪船,天上飛機重而不沈就是因爲有風鼓動的力量來支持的緣故。如《俱舍論》雲:“謂諸有情,業增上力,世界最下,依虛空,空輪之上,有風輪。”

  虛空形成動搖的現狀以後,由自性本體功能的光明,堅固凝結成固體的物貢,乃屬地大,是由堅固執心所成,堅執妄明,欲明晦昧之空體,其奈空體卒不可明,由執心故,于是結暗爲色;而立地大堅礙之相。所以大地中心與地殼有金輪性的固體保持國土。覺性空能凝結,既變成了固體的大地物質寶藏,又在虛空光明中動搖不息,因此産生風性的空氣;風性空氣與固.體的地質互相摩擦,因爲風性屬動,金性屬堅,一動一堅相摩相蕩而産生火光,所以有火性的光熱發生--切變化的本能。由于大地中心的物質寶藏(金屬)與光熱相成可以産生潤顯的本能(如五金之屬遇熱氣而出水),火光與金交合便會上蒸成氣,氣上升遇低溫又變成水,積而成輪,故:故水輪含十方界。如《華嚴經》所雲:“諸世界刹種,皆依香水海住。”由于火性光熱上陰,水性潤濕下降,這樣交互發生作用,而成立堅固性的物質世間。濕的成爲大海,幹的變爲洲沙土地。就是因爲這個道理,所以大海當中經常爆發火光,洲沙土地中間,又有江河流注。如果水勢劣于火,火勢勝于水,那麼水就會隨火的力量而結爲高山,所以當用力擊打山石時,…

《試析《楞嚴經》的叁種相續(果利)》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