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就會進發出火焰,若山融化了就成爲水。如果土勢劣子水,上便隨水而成潤,于是能生長草木。所以樹林草木,燒掉就變成士質,盡力絞扭就成爲水漿。這些物質種性的本能妄動,交互發生作用,能量遁桕變易互爲種因,以此因縁,物質世界便相續不斷地存在了。
二、衆生相續
世間芸芸衆生,死量無邊,生而死,死而生,生生死死,就這樣一世又一世地在這個世界—上糊裏糊塗地走過,就人類而言,在這輪回不停的人流中,有幾個能真正了解“衆生”在這個生死的洪流中輪回不斷的原因呢
釋迦年尼佛曾經說過這樣一句話:“人生難得,佛法難聞。”然而,人生雖然能得到了,但佛法卻並不都能聞到。因此,不了解佛法的人們,對這些方面的題總是含糊不清、找不到答案的。
再說現在的人們,都喜歡客觀性而避免主觀性,不管這可能意味著什麼。因爲他們執著于這一觀點,即一項陳述只有在經過客觀的評價或確定,而不是僅儀只是靠主觀灼或個人的經驗時才是真實的。他們卻忘記了這個事實,即一個人過的必定是一種個人的生活,而不是被概念或科學所界定的那種生活。能夠給出的定義無論怎麼精確、客觀或有哲理性,但生活著的畢竟不是人的定義,而是生命本身,正是這生命才是人所研究的對象。客觀與主觀皆不是這裏所要討淪的問題。對我們至關緊要的了乃是:由我們自己親自去揭示這生命在哪裏?它是怎麼生活的
了解自己的人,從不拘執于理論,從不著出立說,從不耽溺于教訓他人。他永遠過著那獨特的生活,那種自由的創造性生活。它是什麼
它在何處
自性是從內進而不是從外部盡道它自己的。
所以,佛陀在《楞嚴經》中告訴我們,“衆生”也是從妄而起,並非他物,全是妄覺妄明的過咎,實際上也就是自性本覺靈明發生的變態,這樣變態妄動就形成有所爲的作用。所明的對象既已確立,能明的妄明自然也就不能越出已確立的範疇。
因爲這個因緣,所以—切含天的衆生們,聽到的不會超出聲音,見到的也只限于色相。而有色、聲、香、味,觸、法的物理現象,與眼。耳、鼻、舌、身、意相對相成,就形成六種妄動的本能。由本能分開爲見,聞,覺、知的分別作用。這就如《楞伽經》中所說的“心生種種法生。法生種種心生。"于是便對六塵妄起愛憎,至使造業無量。業力相同的就互相纏縛。胎生和卵生之類就是因這而有的,濕生之類是由自業而有的,化生或由離舊而托化。如圓瑛法師所說:“同業即胎卵類。因父、母,己叁者業同,故相纏縛而有生。合離即濕化類,不因父母,但由已業。或合濕而成形,即蠢蠕也。或離舊而托化,如天獄等。成對合言,化對離說。”(見《首楞嚴經講義》第二冊卷四)那麼,就先以胎生來說,在未受生前,神識昏昧,一片黑暗,唯有于父母有緣處見有一點亮光,這就是以妄心見妄色,依妄起惑,同性相拒,異性相吸。由于這個緣故,男的見到父親,女的見到母親,就會互相憎恨(指還未入胎時的中陰身,後者也是)。如果男的見到母親,女的見到父親就會互相情愛,由于流注這種想愛,便在父精母血之中成爲受生種子,納受此想愛便是成胎的根由。當男女交媾時,自然吸引過去同業的入胎,由于有這種因緣的作用,便開始受精,浙次生長,最後就生出胞胎的人類和動物(胎生的人類與一部分動物的生長,必須具備叫種因緣,以相同的業力感召爲主因;①白性妄動業力所生的識心種性,是入胎的親因緣。②交媾約精液卵子是增上緣。⑧胎胞須待母體的種種營養生長以及出生後的教商等等是所緣緣。④由生命存在的善惡作爲等,又産生增加新的善惡業力生死死生是等無間緣)。所以,父母與自己識心種性的中陰身之緣和合,才能生人。入胎初期名爲羯羅藍(譯爲凝滑,即枯血初凝之意)。如《俱舍論》中說胎小凡有五位,—七名羯羅藍,此雲凝滑(父精母血凝聚滑譯),二七名頞部縣,此雲皰(猶如疱之形太生肉故),叁七名閉屍,此雲軟肉(凝結猶如軟肉之形),四七名羯南,此雲硬肉(肉漸堅硬),五七名缽羅奢佉,此雲形位,亦雲肢節(生諸根形山肢骨節)。《大集經》中還有六七名發毛爪齒,謂四種漸生,七七名具根位,謂諸根具足故。
其它部分動物,也有胎生,如牛、馬、狗、羊等。也有卵生,如禽鳥類,濕生如微生蟲類,化生如昆蟲類。各自都隨其業力的感應,互相吸引變化而後産生。卵生則想念的成分最多,如雞孵卵等,多用精神想念而生,胎生則愛情的成份最重,如人們的感情作用。濕生則互相感覺的成份最多,如魚介類眼目的相視就可感應成孕。化生則須要分離變化的作用,如蚊蟲之類。
所以,無論愛情的生命,或變化作用的生命,都能互相變易,互相發生關系。所有生命的存在,都是受業力的支使,各自追逐著,飛潛浮沈在世間。由于這種因緣,所以衆生世界相續不斷地存在。
叁、業果相續
大家都已經知道,以上所講的世界相續及衆生相續皆産生于我們的這一無明妄心。那麼,世界之所以有成、住、壞、空及衆生的生、老、病、死等子子孫孫相續不斷的原因何在呢
這其中就是受到一種業果的支使,故而便有業果相續的産生。
業,即是造作的意思,也是衆生的無明妄心所招感。具體指內心的活動和由內心的思維所發動的言語和行爲。業有身、語、意叁業和身、語二業又各分表業、無表業合爲五業。身業即是指行動力面,語業指語言方面,意業指心的思維方面,農業是指身體動作和言語聲音方面,如能衷示出來的取舍、屈伸的動作和言說、文章等等,是能令人看得到和聽得到的。無表示是與表業相對,指不能表示出來,令人看不見和聽不到的活動。小乘佛教認爲意業不能直接表示出來,是無表業。而法相唯識宗則認爲意業能于內心自我表示,如貪、瞠等念也是表業。由此立意表業也立意無表業,所以我們要特別重視無表業。
因爲在發動身、語二業的同時,會按照所作業的善惡性質,誘發出將來感招其結果的原因于自己的身中,這種原因就是無表業。無農業可以說是衆生或輪回流轉。或涅槃寂滅的直接原因。
就業的性質來區分,有善、惡、無記叁性。所謂善,惡、無記通常是就業的結果來區分的,就是說,能感招有益于衆生身心的結果是善,反之,能感招有害于衆生身心的結果是惡,能感招無益也無害于衆生身心的結果是無記。在五業中,意業和身,語二表業都通善、惡、無記叁性。身、語二無表業則只有善、惡二性,沒有無記性。善和惡的身、語二表業是由分別善或惡的意業所發動的。無記的意業,由于無記是非善非惡,勢力微弱,不能引發強盛的無表業,因此無記的身、語表業就沒有無衷業了。所以,叁業中,能夠感招以後果報的是善、惡二業。
由于衆生作業必然産生果報,業力千差萬殊,其所招感灼結果也大別司異,但概括起來,是有漏和無漏二果,正和依二報。有漏是指生死流轉,無漏是指斷除生死流轉。有漏是由有漏業果所招的果。有漏業因分善、惡兩類,善法招樂果,如衆生在六道輪回中得畜生、地獄果報。無漏果是由無漏善業因所招的果報,如成就阿羅漢、菩薩和佛。有漏果和無漏果又有正、依二報,所謂正報,是指有情衆生的自體;所謂依報,是指衆生所依止的國士世界。所以,人類、畜生等衆生的自體及其所依止的圍士,是有漏善惡業力所感生的,佛身及其所依止的佛土,是無漏善業力所感生的。
業還有共業和不共業的區別,共業是指所有有情衆生共同造作的善惡業,招有情衆生共同受用的苦樂果報(共報),依報(國土、世界)就是有情衆生共業所招的共報。不共業是指衆生個體的各別的業因,招各自不同的唯有自己受用的果報(別報),正報就是由有情衆生不共業所招的別報。就如世間的一切衆生,過去在世的時候,想念恩愛的人,如膠似漆,相愛不能分離,受生的時候,便流愛爲種,由于愛著不舍而成胎,所以父母子孫相續不絕,這些都是從欲愛貪著爲根體。有了貪愛必有生命,既有生命,就必須要滋養,衆生爲了滋養自己的生命,自然貪心不止,于是世間一切胎、卵、化、濕等生物,隨著力量的強弱,互相吞食,以強食弱,以大吃小(如大魚吃小魚,小魚吃小蝦等)。這些部是以殺貪爲業力的根本信L匕如人食羊,羊自然不甘心,宿業既了,轉生爲人,食羊的人,既然造了惡業,死後便轉生爲羊,人羊互換,交相殺食。不僅人芋如此,同樣的十類衆生(①眙,②卵,③濕,④化,⑤有色的,⑥有想灼,⑦非有色(如空幻中的物沐),⑧非有想(如細微的微生物),⑨又如空散銷沈的無色類,⑩精神化爲土木金石的無相類),都是死而複死,生而又生,輾轉報複,互相食啖。由這些惡業的相互招感,生則同生,冤冤相報,永遠沒有了期,這些那是不與而取名之爲盜,也就是以盜貪爲業力的根本(人身肉體生命的成份中,都藉動植物礦物質等生存。但是動植物、礦物質等,有時也需要人的物體,同時也具有人的—切。彼此互相滋養,這是一種現實世間的輪回),于是在衆生之間,你欠了我的命當還我的命,我欠你的債當還你的債,由此命債惑業爲因,現行爲緣。因爲有這種因緣的作用,經曆百千劫的時間,怨仇相遇,酬償不清,所以常在生死苦海中旋轉而不能超越。人們在這個世間上,你愛我的心,我貪你的色。因爲這種因緣,經百千劫的時間,經常都在情愛中纏系,而不得解說。總而言之,衆生之所以常受纏縛,沈淪生死,皆是以殺、盜、淫叁種貪習種子爲根本。以這貪習種子爲因,現行爲緣,由于這個因緣,所以世界上有業果相續的事實。
結 論
以上所闡述的世間、衆生、業果叁種相續,人們初看上去,好象是先有世界乃有衆生,有衆生後才有業果。但後一看,則又因業來,斷所以衆生不斷,由于衆生不斷所以世界不斷。然而這些卻都不是心外實有的顛倒之相,…
《試析《楞嚴經》的叁種相續(果利)》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