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試析《楞嚴經》的叁種相續(果利)▪P3

  ..續本文上一頁而是真覺靈明的自性本體中所具有的明明了了知性灼變態,因爲了知自性發生了變態,便産生妄見的功能,即變本自妙明爲無明。因爲有了這能分別了知的妄明,便忽然産生各種妄相(如山河大地及由因緣所生的萬象),所以次弟變遷,就是因爲這虛妄的顛倒桕續,所以終而複始,相續不斷。如《宗鏡錄》雲:“見分生子翳眼,相分現于幻形,于是密對根塵,堅生情執,從此隔開真性,分出湛圓廠內執受知覺,作有識之身,于外執取想澄,成無情之土,遂使鏡中之形影滅而又生,夢裏之山河終而複始。但以本源性海,不從能所而生,湛而圓明,照而常寂。只爲衆生違性不了,背本圓明,執有所明,成于妄見,因明立所觀之境,而所起能觀之心。能所相生,心境相待,隨緣失性,莫返初原,不覺不知,以曆塵劫!”

  總而言之,宇宙萬象正如《十地經》所雲:“叁界無有別,唯此一心作。”所以,欲探究宇宙人生之真相,還要回歸到我們的自性上來,而不是從心外諸有爲相所能證驗到的。《楞嚴經》對自性的探求,可以界定爲前科學的,在它與科學所探求的方向全然相反的意義上,有時又可說是反科學的。這並非說《楞嚴經》必定與科學對立,而是說爲了理解它,我們必須采取另一種立場,而這一立場迄今仍被科學家們當作“非科學的”來加以忽視甚至抹殺。因爲科學始終是離心、外向的,它們客觀地看待它們取作研究對象的事物。

  因此,它們所采取的立場,乃是將事物同自已相區別,絕不把自已同研究對象混同。即使爲了自我檢查而向內觀察;它們也謹慎地把內在的東西向外投射,從而使它們自已同自已離異,仿佛內在的東西不屬于它們自已,它們全然是害怕自已成爲“主觀的”。但我們要知道,只要我們站在外部,我們就是局外者。因爲這個原因,我們就永遠不能知道事物本身;而關于我們所能知道的一切——無非就是我們永遠不能知道我們真正的自我什麼。記得帕斯卡爾曾經說過這樣一段名言:

  “我是什麼?比如有個人站在窗前看過往行人:如果我正走過,我能不能說他走到窗前只是爲了看我?不能,因爲他只會順便想到我,那麼,如果愛一個人的美,能說就是愛他嗎?不能,因爲如果一場天花奪走他的美麗留下他的命,天花也就奪走了對他的愛。如果有人愛我的聰明或者記憶力,那麼又能否說他們是愛我呢?不能,因爲我可能失去這些素質而不失去自已。如果“我”既不在肉體和靈魂,那又在哪裏呢?雖然肉體和靈魂的素質並不構成我的“我”,因爲“我”沒有這些素質也可以存在,右是如果不愛這些素質,那又爲什麼愛肉體或靈魂呢?能否只愛人的靈魂的抽象本質而不管它具有什麼素質呢?不,不可能,實際上那也是不公道的。總而言之,我們愛的不是人,而是他的素質。我們不必嘲笑有些人老是要求別人尊重他們的地位和官職,因爲我們愛一個人也都是愛他不過占有一時的那些素質。”(參見《拉羅什富科<箴言錄>》帕斯卡爾(思想錄)、拉布呂耶爾<品格論>)莫斯科,1974年,第165頁)。

  這段話雖然能說明人的外表和素質都是一種虛妄的假相,不會永恒存在,這也是我們所承認灼。但帕斯卡爾想到的不是人如何認識自己的本性,而是人的個體性表現在哪裏和有什麼價值,因此,科學家們和哲學家們絕不能指望可以達到自性,無論他們如何渴望。關于這一點,他們無疑可以說出一番道理,這也就是他們所能做的一切。所以說,自性本體要離開一切現象作用才能夠覺得,也要不離開這一切現象作用才可見到它的功能。而這個自性本體功能就是這一切現象作用所表現,這一切現象作用卻不是自性本體,如經中所雲:

  “色心諸緣及心所使,諸所緣法,唯心所現。汝身汝心皆是妙明,真精妙心中所現物。雲何汝等遺失本妙,圓妙明心,空明妙性,認悟中迷,晦味爲空。空晦暗中,結暗爲色,色雜妄想,想相爲身,聚緣內搖,趣外奔逸,昏擾擾相,以爲心性。一迷爲心決定惑力色身之內,不知色身外洎山河虛仝大地或是妙明真心中物。比如澄清百幹大海棄之。唯認一浮漚體,目爲全潮,窮盡瀛渤……。一切衆生,從無始來,迷已爲物,失于本心,爲物所轉。故于是中,觀大現小,若能轉物,則同如來。身心圓明,不動道場,于一毛端,編能含受十方國士。(參見《楞嚴經》卷二)

  芸芸衆生,茫茫世界,無論入世或出世的,一切宗教、哲學乃至科學等,其最高目的都是爲了追求宇宙和人生的真理。但真理必是絕對的、真實不虛的,並且是可以由智慧而尋思求證得到的。因此,世人才去探尋宗教的義理,追求哲學的睿思。在有欲與無明和煩惱中的世間衆生,怎能用有限的知識來測度佛無上正覺的大道,又哪能用一般世間的言語想透入佛的所知所見呢

  這比如琴等樂器,雖然具備發生微妙聲音的作用,但如果沒有妙手去彈,始終不能發出美妙的聲音。而《楞嚴經》正是一部有條理,有系統而且能夠概括佛法精要的大乘法寶。經中以說理爲主主,論事爲輔,閱讀此經就如讀一部高深的“哲學”。在楞嚴大會上,討論的全是宇宙人生的根本問題,不僅有濃厚的學術氣氛,而且還有親證的實驗方法,它從身心的實驗去證明物理世界的原理,又從物理的範圍指出身心解脫實驗的理論和方法。古德說的好:“開悟的楞嚴。”閱讀此經,確實可以增長智慧,啓迪人生。當年憨山大師也有雲:“不知法華,則不知如來救世之苦心,不知楞伽,則不辨知見邪正之是非,不知楞嚴,則不知修心迷悟之關鍵。"明儒也推崇此經,曾有“自從一讀楞嚴後,不看人間糟粕書”的頌辭,其偉大價值可以概見。

  目前許多自然科學不能解釋證實的問題,如果肯用科學家的態度,就《楞嚴經》中所提出的要點,加以深思研究,必定會大有所得。如果只把它看作是宗教的教義,或是一種哲學理論而加以輕視,那便是學術文化界的一個很大的不幸了。

  主要參考書目:

  ①《楞嚴經易讀簡注}(唐中天竺沙門般刺密帝譯,唐清河房融筆受,朱印清標題)o

  ②《首楞嚴經講義》(圓瑛法師著,其受法弟子明暢法師校)

  ⑧《大佛頂首楞嚴經略述》(知空法師著)

  ④《楞嚴大義今釋》(南懷先生述著)

  ⑤《語體文大佛頂首楞嚴經》(圓香居士語譯)

  

  

《試析《楞嚴經》的叁種相續(果利)》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