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略析《魏书·释老志》——简论北魏时期的佛教概况(圣瑞)

  略析《魏书·释老志》——简论北魏时期的佛教概况

  圣瑞

  闽南佛学

  一、作者行履与撰述

  《魏书》北齐魏收撰一百一十四卷,记载了公元四世纪末互六世纪中的北魏王朝兴衰史。魏收(506——572),字伯起,巨鹿下曲阳(河北平乡一带)人。以文学著名,与济阴温子升、河间邢子才齐名,世号“三才”。魏分东、西魏,魏收、仕东魏,后又仕北齐,为高欢父子所重命修魏史。魏收为主要负责人,房延佑、辛元植、刁柔、裴昂之、高孝干参与撰写。齐天保五年《554年)书成呈奏,共十二纪、九十二例传、十志。书出毁誉并起,有人评共为“不刊之书,传之万古”,或言“著史不平”“不实”。号为“秽史”。魏收借修史来酬恩报怨,他说:“何物小子,敢共魏收作色,举之则使上天,按之当使入地”!凡是史宫的祖先姻戚“多列史传。“饰以美言”。由于魏收在列传人物去取褒贬上触犯丁某些门阀地主、诸家子控诉不平的一百多人,魏收两;改而定成本,即传下来的这部魏书,是观存叙述北魏历史的最原始和比较完备的资料。魏书十志尤以食货、官氏、释老志著名。其中官氏、释老志是魏收创立的志目。

  二、北魏的诸帝与佛教

  (1)道武帝与佛教

  拓跋魏入主中原以后,对佛教礼敬有加,表现了高度的护法热心,除太武帝拓跋焘以外其余诸帝,多皆信佛。《释老志》上说:“魏先建国于玄朔,风俗淳一,无为以自守,与西域殊绝,莫能往来,故浮图主教,未之得闻,或闻而来信也。"这是说,北魏在建国以前,由于所居环境生活方式及与西域缺乏联系,对佛也显得十分生疏。自道武帝才渐渐接触佛法。《释老志》称:“太祖平中山,经略燕赵,所经郡国佛寺,见诸沙门、道士,皆致精敬,禁军旅无有所犯。帝好黄老,颇览佛经。但天下初定,戒车屡功,庶事草创,未建图宗,招延僧众也。”

  北魏开国之君道武帝,在建国之初,尊重沙门、道士,阅览佛经,又学黄老,只是天下草创,百废待兴,还无暇顾及建寺安僧;稍后不久便遣使致书给泰山僧朗:“先是有沙门僧朗与其徒隐于泰山之琨场谷,帝遣使致书,以缯素,旃阂、银钵为礼。今犹号日朗公谷焉。”(以下引文,凡不注明者,均出《释老志》)

  僧朗法师,戒德冰霜,隐居泰山,弘法布道,成为一方软团领袖,不但道武帝对其人如此,南晋司马昌明,前秦苻坚、前燕慕容垂、南燕慕容德、后秦姚兴都同僧朗有过书信来往和赠送厚礼。天兴元年(398)道武帝下诏说;“夫佛法之兴,其来远矣。济益之功,冥及存没,神踪遗轨,信可依凭。其敕有司,于京城建饰容范,修整宫舍,令信向之徒,有所居止”。同年还建造五级佛塔,耆阍崛山及须弥殿、讲堂、禅堂、沙门座等也“莫不严具”。

  道武帝经过十几年的努力,国运粗定。子佛法多有扶持,敬重高僧,造寺修塔,不遗余力。

  (1)太武帝与佛敦

  鲜卑拓跋部在入主中原的过程中接受了佛教。道武帝、明元帝都信奉佛教,并好黄老。太武帝开始也信奉佛法,礼敬沙门。在北魏占领约河北、河南、陕西、甘肃等广大地区,是十六国.时期佛孜特别盛行的地方。凉州地处西北、受中原频繁战争较少,政治对稳定,形成了局部的文化中心。对北魏佛教发生重大影响的沙门玄高、师贤、昙曜均来自凉州。北魏鲜阜拓跋氏以全民为兵。要占领中原地区,巩固统台、必须有效地控制足够的人民群众以从事兵役。徭役和缴纳阻调。因为沙门免役免租凋,在沙门的数量上必须加以控制。如太武帝于太延四年(438)三月诏“罢沙门年五十已下”《魏书·武帝纪》)。就是为了使一部分沙门服兵役。

  同时也跟控制全国人口,并抽调丁壮服劳役有关。北钥为巩固自己的统治,都争取汉族地主阶级的合作,同时他们也接受了先进的封建制度,迅速封建化。从道武帝开始即重用儒者,尊崇儒家学说,太武帝继之,但对佛,道二教的社会作用却有一个认识过程。道教徒历代称教主老子为国师,而积佛教为“西戒之法”,佛为“胡神”,并且宣传长生成仙之术,对北魏的统治者颇有吸引力。太武帝“锐志武功,每以平定祸乱为先”。他听从司徒崔浩的劝告,信奉寇谦之的天师道,排斥佛软,后来发展为灭佛的行动。《释老志》上说,太平真君六年(415),卢水胡盖吴在杏城(今陕西黄陵西南)起义,有众十余万。第二年(446年)太武帝率兵前去镇压,到达长安,在一寺内发现兵器,怀疑沙门与盖吴通谋,下令殊杀此寺僧人。

  在寺中又发现酿酒器具及州郡牧守富人所另外寄存的财物数以万计,还有洞窟藏匿妇女,崔浩劝帝灭佛。太武帝下令殊杀长安沙门,焚毁佛像,敕留守平城的太子拓跋晃下令四方依长安行事。太子素敬佛教,师沙门玄高已在前一年被杀。太子再三上表“陈刑杀沙门之滥,又非图像之罪,今罢其道,杜诸寺门,世不修奉,士木丹青,自然毁灭。”帝皆不许,三月下诏进行毁佛,采取的措施非常暴裂。“諸有佛图,形象及佛经,尽皆击破、焚毁,沙门无少长,悉坑之!土木宫塔,声教所及,莫不毕毁矣”。就这样,北魏太武帝拓跋焘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反佛的皇帝。《释老志》载,寇谦之对灭佛之举并不赞成。曾与崔浩争论,“苦与浩争,浩不肯,甚至说“卿今促年受戮,灭门户矣”。不过就在太武帝肆意反佛时,笃信佛教的太子晃,却暗中尽力给以维护,缓宣诏书,使远近大部份沙门闻信逃匿。因此,魏境佛教,并未遇到彻底的毁灭。太武帝的反佛,是佛教传入以来所受到的第一次严重打击,在七、八年中佛教经受了前所未有的摧残。《高僧传》卷十《县始传》载。伪太平七年,遂毁灭佛法,分遣军兵,烧掠寺舍,统内僧尼,悉令罢道,其有窜逸者,皆遣人追捕,得必枭斩,一境之内,无复沙门。”可见号太武帝废佛结果的惨重。

  (3)文成帝复兴佛软

  太平真君九年(448)寇谦之死,十一年(450)司徒浩被诛。二年后(452),太武帝被杀死。文成帝拓跋浚即位,下诏复兴佛法。说佛教“助王:政之禁律,益仁智之善性,排斥群邪,开演正觉。”把太武帝说成是“夫山海之深,怪物多有、奸淫之徒,得客假托,讲寺之中,致有凶党。是以先朝因其瑕衅,戮共有罪。有司失旨,一切禁断。”在文成帝继位伊始宣布:“朕承洪绪君临万帮,思述先志,以隆斯道。命各州郡县造寺,允许百姓出家。此后僧尼数字日增,寺塔重辉。同时还开凿了大同云岗石窟,为太祖巳下五帝铸释迦佛相。如此一宋致使“天下承风,朝不及夕,往时所毁图寺,仍还修矣。佛相经论,皆复得显。”

  (4)献文帝与佛教(466——471年)

  《释老志》上说:献文帝对于佛教“敦信尤深,览诸经论,好老庄,每引诸沙门及能谈玄之士与论理要。于平城建永宁寺,造七级佛塔,高三百余尺,又在天宫寺造释迦立像,高四十三尺,用赤金十万斤,黄金六百斤。后让位于孝文帝,移居北苑崇光宫,在苑中西山建鹿野佛图,览习玄籍,亲近禅师。孝文承明六年(476)崩于永安殿。”年仅23岁。

  (5)孝文帝与佛教的关系

  A,建寺、度僧

  迁都、改姓、力求汉化的孝文帝对佛教非常热心。《魏书》卷七下《高祖记》上说他“善谈老庄,尤精释义”。承明元年(476)于永宁寺设大法供,“度良家男女为僧尼者百有余人,帝亲为剃发,施以僧服,令修道戒,资福于显祖”。又到永宁寺听讲经,命中书、秘书二省与僧徒讨论佛义。一般来说,北魏诸帝之于佛教,多半重在信佛修福,偏重禅法,而孝文帝则对义学颇有兴趣。《释老志》记载:从文成帝兴光(454——455)年间,到孝文帝的太和元年(477),“京城内寺,新旧且百所,僧尼两千余人,四方诸寺,六千四百七十八人,僧尼七万七千二百五十八人。”此时魏坑僧寺数字还不算太多。太和十六年(492),孝文下诏;“四月七日、八日、十五日,行大卅度——百人为僧尼,中州五十人,下州二十人,以为常准,著子令。根据《魏书.地形志》灼记载,北魏共有113州。孝文帝之世,属北魏盛世,其有州数,当然不会更少。所度僧尼人数,平均“中州”计算,则一次度人五千六百五十人,每年两次,则为一万一千三百人,年年如此,其数可观。除此之外,还有额外度僧,北魏僧尼人数剧增,就不足为奇了。《释老志》上说:“又有西域沙门跋陀,有道业,深为高祖所敬信,诏于少室山阴立少林寺而层之,公给衣供。"跋陀就是《续高僧传》卷一十六的佛陀禅师,佛陀禅师在北魏深为高祖所敬重,而且在中国佛教史上具有深远影响的嵩山少林寺,就是孝文帝为了让佛陀禅师居住而特意修建的。

  B、整顿僧团

  孝文帝在广度僧尼的同时,也不断地采取纯化僧尼等措施。例如孝文帝即位灼第二年,即延兴二年(472)四月,下诏说:“比丘不在寺舍,游涉村落,交通奸猾,经历年岁。令民间五五相保,不得客止。无籍之僧,精加隐括,有者送付州镇,其在畿郡,送付本曹。若为三宝巡民教化者,在外,赍州镇维那文移,在台者,赍都维那等印牒,然后听行。违者加罪”。为了防止一些不法僧尼的行为逾轨,孝文帝制定规制,不但“民间五五相保”,还要“精加隐活”。同时,孝文帝还下诏说:“内外之人,兴建福业,造立图寺,高牧显博;亦足以辉隆至教也。然无知之徒,各相高尚,贫富相竞,贵竭财产,务存高广。……自今一切禁断”。

  可以看出“竭财以赴僧,破产以趣佛”的情况,在北朝表现也十分突出。此后对建寺加以限制。太和十年(486)冬,命俭索僧尼,凡无籍或修行怠惰的僧尼皆令还俗。诸川还俗者达一千三百多人。太和十七年(493)又沼立《僧制》47条。

  孝文帝对于佛牧僧尼所采取的一些限制措施,其目的并不是为了削弱佛教,而是为…

《略析《魏书·释老志》——简论北魏时期的佛教概况(圣瑞)》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