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不能如实解所说义,起不如理虚妄分别,由不巧便所引寻伺,起如是见,立如是论,一切唯假,是为真实,若作是观,名为正观。彼于虚伪所依处所实有唯事,扳为非有,是则一切虚假皆无,何当得有一切唯假是为真实。由此道理彼于真实及以虚假二种俱谤都无所有,由谤真实及虚假故,当知是名最极无者。
瑜伽唯识观点是假依实立,有空有假。如说色,色等名言但是遍计所执假施设有,是为假有,然彼名言要依色等实有法性施设,此则是实有。如果否定实有其串,于密意言教,如言起执,认为一切都是假有,那就要堕入断见了。
又大乘菩萨的发愿证果是以不离世世间、不舍众生为唯一信条,如果一味从“空”上著眼,就会逐渐趋向于消沉,脱离现实。所以《瑜伽师地论·真实义品》曰:
宁如一类起我见,不如一类恶取空。何以故
起我见者,唯于所知境界迷惑,不谤一切所知境界,不由此因堕诸恶趣,于他求法求苦解脱,不为虚诳,不作稽留,于法于谛亦能建立,于诸学处不生慢缓。恶取空者,亦子所知境界迷惑,亦谤一切所知境界,由此因故,堕诸恶趣,于他求法求苦解脱,能为虚诳,亦作稽留,于法于谛不能建立,于诸学处极生慢缓,如是损减实有事者。于佛所说法毗奈耶甚为失坏。
由恶趣空,妄起邪见,行诸恶行,空无我理。认为一切法都是空无所有,于是就会诽拔世俗因果正理,断灭一切善根种子;而起我见者,却因贪著假我,就能厌离众苦,不造众罪,广修诸福,脱诸恶趣,不失人天;但怖涅槃,不证解脱而已。又《宝积经》说:
如是迦叶,宁起我见,积若须弥,非以空见起增上慢。所以者何?一切诸见以空得解脱。若起空见,则不可除。譬如迦叶,医师授药令病扰动,是药在内而不出者,于意云何?如是病人宁复差不?不也,世尊。是药不出,其病转增。如是迦叶,一切诸见,唯空能灭。若起空见,则不可除。
说空是为了对治有见,倘若起空执,则不可治了。
那么如何正确理解“空”义呢
《杂集》第六云:
空相者,谓若于是处此非有,由此理正观为空,若于是处余是有,由此理如实知有,是善入空性。
正确的观空便是善趣空,如果认为“空”就是虚无所有,就是陷入恶趣空邪见网
如上所述,可知佛法说空,主要是在破斥人们主观上“实有自性”的情见,绝不是肯定客观现实上还别有个什么“空法”,更不是否定客观现实的存在。护法《广百论释论》卷六说:
又此空言,是遮非表,非唯空有,亦复空空。
是遮,是否定人们对缘生事物主观上所起的千奇百怪的“实有自性”的执著;非表,并不是肯定客观现实上还别有“空性”。论称非唯空有,即不但人们所坚执的种种“有见”要空除;论并称亦复空空,更指出人们所坚执的种种“空见”,也是不合理的,也应该空除的。我们如能明了经论所说的“空”字,大都“是遮非表”,就不会以什么都归于没有而上这个“空”字的当了。
五、三性三无性的中道义
所谓的中道,就是用中正不偏的态度与立场,深入观察事物,穷究它的真相。佛法的中道,不是固执一端的偏见,也不是世俗肤浅的认识,而是非有非空,简择偏有偏空的意思。中道代表了佛法理论与实践的不共方法。大乘空宗,即龙树的中观学派,从不生、不灭、不常、不断、不一、不异、不来、不去等八不法门,体会亲证缘起性空,以此显示了“无所得”的中道实相。和龙树空宗一系的中道观不相同,无著、世亲有宗认为,把三性统一起来认识,是对有无和真假的正确认识,是真正的中道观。
唯识宗认为,一切诸法,无一法偏有,无一法偏空,无不具足中道妙理。中道虽为唯识学上的根本问题之一,但是在唯识经典中,关于阐述中道的方法各有不同。如《辨中边论》是依三性有无显示唯识中道。《论》说:
虚妄分别有,于此二都无,此中唯有空,于彼亦有此。故说一切法,非空非不空,有无及有故,是则契中道。
这是唯识家著名的中道偈,意谓世间的一切法,都是从虚妄分别生起的。由虚妄分别生起的所取、能取分别,以及透过二取所显现的空性,都是有的。凡夫在二取上所起的二执则是没有的,认识到二执的非有,依他、圆成实性的非空,就是中道义。
《唯识三十论》在显示中道实相时,也同样用三自性来说明,不过此论在举三自性时,再与三:无性配合阐明诸法的中道实相。即是以三性三无性非一非异的关系,诠释唯识宗识有境无的中道思想。
三性是唯识家对一切法的本质及状态所作的归纳性说明,为该宗最基本的核心理论。二性即是遍计所执性、依他起性、圆成实性。遍计所执性就是一切法假名安立的自性、差别等。它是众生妄情所变现出来的错误执着,是妄情分别出来的“实我”、“实法”的执境。依他起性说明一切有为诸法,都是仗因托缘、依他而起的。依他起性虽无不变自体,但缘起的假相却是宛然有的。圆我实性是一切法的平等真如,含有圆满、成就、真实之意。总的说来,一切法的真实性,普遍如此,本来如是,吕圆成实,是二空所显的圆满成就的真实性。
三性是一切诸法都具有的法相,同时也能摄尽一切诸法。所以说三性即是中道:遍计所执性是理无,所以说是空;依他起性是假有;圆成实性是实有,非有非无所以说它是中。在任何一法中,都能看到三性非有非空的中道妙理。
六、结 说
综上所述,可以知道空与有是事物的两面,绝不可能将其隔开而自陷于迷惘。否则,倾向于“空”的一边就成为沈空或恶取空,倾向于“有”的一面就成为实有执,都刁;符合于离有无二边的不二中道。要知唯识家说有,并没有违反佛教的基本原理,中观家谈空,也在于说明客观世界存在的原因。如中论颂云:“虽空亦不断,虽有亦不常,果极不欠,是名佛所说”,又《大智度论》卷:三十七云:“知佛此中自说诸法无有破坏者,不坏诸法相故。”又卷三十八云:“涅槃世间无别,小异不可得,是为毕竟空,毕竟空不遮生死业因缘。”所以,空宗与有宗,可说是上智与下愚不移。
虽然,后世学者以中观的胜义空为空宗;以说一切空为不了义的,隹宗识是有宗。但从全体佛法中的空有相对侧重去看空有二宗。可说一切外道是有宗,佛法是空宗。因为出世的佛法,必是符合于三法印、三解脱门的。外道是有我论的,佛法是无我论的,说一切法归于空寂,这是佛法与外道的不同处。不但大乘法如此,声闻法也如此。又佛法有大乘小乘,可以说—小乘是有宗。大乘是空宗,此与前一对意义稍有不同。凡是大乘,都是说一切法空的,至于说空是了义或不了义,那是大乘学者对于一切法空进一步的抉择。大乘佛,法的基本论题,是一切法本来不生,本性空寂,这是遍一切大乘经的。声闻佛法对此说得很少,所说的也不大明显。声闻是侧重于缘起的事相,多发挥缘起有而说无我的。有一分小乘学者,因此执法为实有。故大体上,可说是小乘谈有,大乘说—空。
总而言之,佛教中任何学派,不能不说空,也不能不说有,所以并非说空即是空宗。应该承认的是,空宗与有宗的分流,是佛教史上不可否认的事实。从佛教思想发展史去看,早在声闻学派中,形成此空有二流。后代的中观与唯识宗,不过继承其学流而深化,或者说分别得明白一点而已。所以,自部派分流以来,佛教中俨然地成为两大阵营,彻始彻终地存在,这是不可否认的事实,必须加以承认,不应预存成见而抹杀事实,应虚心地探求彼此差别的根源。
《论大小乘的空有思想(超敏)》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