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象都无自性的道理。他认为,如能了解到一切事物都是假名,并无实在自性,就可以了解空,认识空性,这就是空观,也就是中观。
又龙树认为,缘起和自性是逻辑上的反对关系,是不相容的。自性是不依赖缘起的,缘起就是无自性。宇宙间的—切事物和现象无不是缘起的,所以都是无自性的。也就是说,因缘所生就等于不真实,凡依靠各种条件和合而成的就等于失去自我存在的权利,就如常人譬喻的那样:依赖的存在不是真正的存在,正如借款不是真正的财产一样。后来,中观学派的著名大师月称继承了龙树的无自性说,把缘起性空论演变成为性空缘起论,也就是说,虽然一切现象是性空,但是缘起的现象是有的。
一般众生,外道以及佛法中的其他各派,都是以自性为根源而出发的。而佛陀之所以与外道不同,即是“我说缘起”,“论因说因“。所以依观说,中观可称缘起宗。若以缘起与空合说,缘起即空,空即缘起,二者不过是同一内容的两种看法,两种说法,也即是经中所说的”色即是空;如有自性,则不但不空,也不成为缘起了。因此,缘起必然性空,性空才能建立缘起,一切法是毕竟空,毕竟空不碍一切法即有即空,即空即有。只有这样,才是符合中道。
又即空即假的中观论者,与有宗是大大的不同。空宗是缘起论的,说缘起即空,不是说都无所有宗,只是无自性而已。如水中的月,虽月性本空,而月亦可得见。所以与妄心派用不同。依此即空的缘起,在相依相待的因果论中,能成立一切法,所心不幻想宇宙的实体,作为现象的根源,与真心派不同。空宗也就即空寂的缘起为现象,即缘起的空寂为本性;但本性不是万有实体,即此缘起的空性。所以《般若经》说:“一切法自性不可得,自性不可得,即是一切法之自性”。
由上可知,“有”与“空”两个对立的概念,被中观家以“缘起性空”的原则统一起来了。从空相应的缘起义,了知一切法都是无自性的。空无自性,,不是破坏一切,而是成立一切。假名依缘的一切法,不碍于空,所以—“切皆空而能如实宣说,不会偏此偏彼,偏心偏物,而可彻底地通达现象与本性的中道。这样的说空,不是另外承认有不空的存在,这是空宗与有宗的差别处。空宗是直观因缘法达到一切法空,空宗以胜义空为究竟。其归宗所在,是毕竟空。此空,不是有空后的不空存在,也不是都无的“顽空”。总之,不论小乘大乘,依有宗讲,不论空得如何,最后的归结,还有一个不空的存在。无能即空而说有。所以观察空义,应细察他是如何观空和最后的归宿点何在。”这也就是空宗与有宗的诤点所在。
三、唯识宗对般若无性空的解释
“一切诸法皆无自性”为《般若经》的思想精髓,龙树、提婆曾经依此建立大乘中观体系,为初期的大乘佛教。到佛灭后九百年间,由无著、世亲兄弟,共同兴起了法相,性相唯识宗,与龙树倡导的中观学分庭抗礼,形成了印度佛教史上的空有二宗。空宗是彻底否定自性,阐明一切法都是无自性空,以此发挥《般若经》“无性空”-的根本精神。而唯识家(有宗)却依三无自性的道理,来解释此“无性教”的“空”义。
三无性是根三性而建立的。《成唯识论》卷九说:
即依此三性,立彼三无性,故佛密意说,一切法无性。初即相无性,次无自然性,后由运离前,所执我法性。
这里说明了佛陀之所以密意宣说三无自性,就是为了阐明“一切法无性”的道理。在三自性中,遍计所执性的没有,是为“相无性”。依他起性,谓因缘和合而生起的事物现象是有的,而自生、自成的永恒性,”则是没有,是为“生无性”。圆成实性由远离二执而显,估-巳不从其本身去看。相对遍计执性而言,则是有的。因;此,在三无性中,只有遍计执性才是真实无性,依他、圆成皆是假说无性,非性全无。唯识家的所谓“一切法无性”,也就是指上述三种无性并不是什么也没有,而是为了强调无遍计所执自性,以否定世俗所执持的那种实性;至于三自性中的后二自性,其性是有的。
虽然佛陀是因为凡夫对依他起及圆成实不能正确认识,于中起增益执后才建立三无性的,但二无性的提出,主要还是为了解释《般若经》中一切诸法皆无自性,不生不灭,本来寂静,自性涅槃”的”道理。这主要是根据三无性中的相无性及胜义无性讲的。
因为相无自性是针对遍计所执说的。而遍计所执不是依因果所安立的自相,其体如空花水月都无所有。若诸法自相是无.所有,则不能说他有生,生是要有法才得生。没有何从生起
故说诸法无生,无生则无灭。灭是对生说的,生既不生,灭从何灭
故说诸法无灭。诸法既无生灭,烦恼从何生起
烦恼不生,内心自是寂然安静的,故说诸法本来寂静。既无烦恼,则不造作一切行业。行业没有,那里还有生死的流转,所以说诸法自性涅槃。诸法的遍计执中,若有少法可得,后来可说令其入般涅槃,若皆无有少法。试问能以何令其解脱般涅槃呢
所以如来依这相无自性性密意说诸法无生无灭,本来寂静,自性涅槃。
同时佛陀又依胜义无自性性说一切诸法无生无灭,本来寂静,自性涅槃。因为胜义谛不论在何时何处都是安住在无生灭之中。因诸法法体就是如此,法.尔如是,永无生灭,一切杂染诸法都不与圆成实相应。以圆成实是清净故。诸法法性本来如此,非缘起造作而有,故是无为,无为法是无生灭,因为同一切杂染不相应,建立诸法的本来寂静,自性涅槃。所以佛陀说,我依法无我所性显胜义无自性性,密意说一切诸法无生无灭,本来寂静,自性涅槃。
又中观家阐般若无性教,宣讲缘起性空,破斥有部所建立的自性。因为有部自性具有自有、自成、永恒存在的意思,与缘起法是水火不相容的,难以相提并立。那么唯识家依据三无自性,而解释《般若》的“无性空”思想,这其中所空无的“自性”是否跟中观学派相同呢
要知唯识家所空无的自性,与龙树菩萨所破斥的自性,二者并无差异之处。唯识家所空无的“自性”,是指生无自性中的自然性。
《唯识三十颂》讲到三无性的生无自性之时,说依他起性犹如幻师所作的幻事,是假托众缘而生起的,无有如外道所妄执的诸法自然而生的自然性。所以也就假说它无有自性,并不是说依他起性完全没有。故《成唯识论》说:
依次依他立生无性,此如幻事,托众缘生,无如妄执自然性故,假说无性,非性全无。
由此可见,因缘所生的一切法都没有自性,但是园成实性作为依他之体,因此性不是全都无有。就是说生无性,依他起性就是众因缘聚集和合而产生假法,缘生缘灭,而不是天然的,这就叫“理有情无”。《解深密经》也说:“此由依他缘力故有,非自然有”。从这二句话中,·我.们就可以知道,依他起性之所以叫做生,是因“依他缘力故有”而说的,依他起之所以又说他是无自性的,是因为它“非自然有”,所以依他起相即由“由依他缘力故有”及“非自然有”这二个原因,决定了他是生无自性性的。由此也就可知,生无自性性所要空无的“自然性”,正是朽部所立、中观所破的自性了。
法相唯识宗的三无性说,反映出了它与大乘中观学派空观思想的联系和区别。从上可知,佛陀所说的世出世间一切诸法都没有自性的说教,并不是真的否定了一切诸法的自性。而唯识家立此三无性,是为破除有情妄执的实有我法。其中真正没有自性的法只是遍计所执。依他圆成并不是没有自性,之所以说它没有自性,是因为依他起没有自然生性名生无性,圆成实无法无我性名无自性,并非说其没自相。从而也可知道,唯识宗的空,是信受一切法空性,依于依他有法远离遍计所执而显的,此空性是胜义有。而唯识者尽管说空,终是此空彼不空,说此空而反,显彼不空,由于彼不空,才能成立此为空。这与中观家即有即空的思想是有区别的。
四、善趣空与恶趣空
空为佛法的特质所在,不论大乘与小乘,说有与说空,都不能不明空。因此,龙树是特别详尽而正确发挥空义的大家,但空却不限龙树学。如唯识,必须明无境,明遍计所执无性,就是空义。声闻学者明无我无我所,空、无相,无愿,都无非是空义。就是强调一切有者,也不能不谈这些。但是,空虽是佛法中最普遍最重要的真理,是大小学派所共的,只有程度上的深浅不同,认识上的正确与错误。而善趣空与恶趣空正是二种对于“空”义的截然不同的看法。
善趣空者,谓于依他所执性无,即依此无我性有,加是有无,总说为空。《瑜伽师地论·真实义品》说:
云何名为善取空者
谓由于此,彼无所有,即由彼敌,正观为空,复由于此,余实是有,即由余故,如实知有。如是名为悟入空性,如实无倒!谓于如前所说一切色等想事,所说色等假立性法,都无所有,是故于此色等想事,由彼色等假说性法,说之为空。于此一切色等想事,何者为令
谓即色等;假说所依。如是二种,皆如实知。谓于此中实有唯事,于唯事中亦有唯假,不于实无,起增益执,不于实有,起损减执,不增、不减、不取、不舍,如实了知如实真如离言自性,如是名为善取空者!
善趣空就是能够如实认识诸法空有的实相。
恶取空,是错误地理解空义。如《瑜伽师地论》云:
云何名为恶取空者
谓有沙门或婆罗门,由彼故空,亦不信受,于此而空,亦不信受,如是名为恶取空者。何以故
由彼故空,彼实是无。于此而空,此实是有。由此道理,可说为空,若说一切都无所有,何处,何者、何故名空
亦不应言由此,于此即说为空,是名为恶取空者!
不但认为遍计所执是空,同时也以依他圆成实为空,否定一切都无所有,是为恶,趣空者。
恶趣空是抹杀一切,在修学佛法中过失很大。如《瑜伽地论》说:
如有一类闻说难解大乘相应,未极显了密意趣义甚深经典,…
《论大小乘的空有思想(超敏)》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