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论大小乘的空有思想(超敏)

  论大小乘的空有思想

  超敏

  闽南佛学

  空有问题,是佛教教理上关鍵性的一个问题,山是性,相两宗争论不休的焦点所在。它划清了根本佛教与后期佛教的不同界限,从而区分了佛教两系思想的差异。二千余年来的佛法,空有两大系始终是存在的,并且是互相融摄而终于彼此相拒的。揭开佛教经论,到处可見“空”、“有”的字眼,尤其是在佛教各宗派内,关于空有问题,更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使人眼花缭乱,迷惘不清。譬如说,《圆觉经》内赞佛为“空王”,《法华经》内赞佛为“破有法王”;相宗说依、圆皆胜义有,这是不是符合佛教的基本原理呢

  另外大乘总的精神,不外庄严土、利乐有情,性宗标胜义空,这是不是否认客观世界存在呢

  这些都是使人争论不休的历史遗留问题。而空有两宗给与整个佛学的影响,可以说是非常广泛而深远的。因为整个印度佛教,以小乘有部(婆沙)和说经部,大乘的中观学派《空宗)和瑜伽行派(有宗)四大宗最为重要,哲学思想也最为丰富。可以说,这四大宗基本上概括了印度佛教哲学的全体。所以笔者尝试将上述各宗派关于空与有的界说,较为简单扼要地介绍出来,希望能够说明“空”、“有”这两个名词所诠表的实际内涵,使我们大家对于空和有的界限以及空,有两宗发展的历史情况,有一种比较明确的,系统拘认识。

  一、有部的“自性有”

  自性,是佛学典籍中经常出现的一重要概念。在佛教的各个宗派中,不论是小乘还是大乘,是教下抑是宗下,都谈到它。但由刁:各家的核心思想不同,所以赋予的含义也往往迥异。关于自性的概念,最早出现于有部的论典。

  有部,统称说一切有部,是上座部中流出的大部派,盛行于西北印加湿弥罗——带,其主要论典有“六足一:身”。 “六足”即《法蕴足论》《集导门足论》、《施设足论》、《品类足论》、《界身足论》和《论身足论》,“一身”是《大毗婆沙论》以及《发智论》等。“三世实有、法体恒有”是它的理论特点,为其最具有特色的核心思想。

  有部之所以得名一切有部,就是因为它主张三世实有、法体恒有的缘故。有部将一切法加以归纳分类,其中最完整的分类,要算世友的《品类足论》及世亲的《俱舍论》中所说的五位七十五法。五位即色法、心法、心所法,心不相应行法、无为法。色法分为十一种,心法—.种,心所法分为四十六种,心不相应行法分为十四种,无为法分为三种,共合七十;五种法。这些法在有部看来,都有它的自性,并且此自性恒有。

  那么自性是什么呢

  在有部重要的著名论典《大毗婆沙论》中有自性门,说明某法的体性是什么,这就是出体。有部论师对世间、身心一切现象,了解为复杂的综合体,分析复合体而发现内在单一的本质,就是自性。这就是实有与假有。如《大毗婆沙论》卷一三三日:

  地云何

  答;显形色,此世俗想施设……地界云何

  答;坚性触,此是胜义能造地体。

  这里把地分为二种:常识中的地,是和合有,是世俗假想施设而非真实的;佛说的地界,那是胜义有。从复合的总聚,而探得一一法的自性,也称为分。分是不可再分析的,也称为我。如《大毗婆沙论》卷九曰:

  我有二种,一者法我,二者补特伽罗我。善说法者,唯说实有法我,法性实有,如实见故。

  此外自性,还有本性及别名,显示了一切法自性是自有、自成的、永恒存在的。

  对于这样恒有的自性,与现实的无常生灭现象似乎相违,与缘起因果也仿佛不合。针对这些疑问,在《大毗婆沙论》中有着详细的解释说明。如《论》卷—七十六曰:

  未来诸法集现在时,如何聚物非本无今有

  现在诸法散往过去时,如何聚物非有已还无

  答:三世诸法,因性果性,随其所应,次第排立。体实恒有,无增无减,约依作用,说有说无。请聚集物,依实有事,假施设有,时有时无。

  这是说,诸法实体在三世中恒有,不能说从无而有,有已还无的,但依作用可以说有说无。又如《论》卷三十九日:

  问:诸行自性有转变不

  设尔何失,若有转变,云何诸法不舍自相

  若无转变,云何此中说有住异

  答:应说诸行自性无有转变。复次有因缘故说无转变,有因缘故说有转变。有因缘故说无转变者,谓一切法各住自体、自我、自物、自性、自相,无有转变; 有因缘故有转变者,谓有为法得势时生, 失势时灭……故有转变。

  可见有为法的生灭有无,约作用,功能而说,自体是恒住自性,如如不变,因此称为恒有。

  至于三世因果的建立,在有部中有四大论师的不同主张,即法救,妙音,世友、觉天。这里但举出有部正宗世友的主张来介绍一下。如《大毗婆沙论》卷七七曰:

  说位异者,彼谓诸法于世转时,由位有异,非体有异。如运一筹,置一位名一,置十位名十,置百位名百, 虽历位有异, 而筹体无异。如是诸法经三世位, 虽得三世而体无别。此师所立,体无杂乱,以依作用立三世别。谓有为法, 未有作用名未来世,正有作用名现在世,作用已灭名过去世。

  三世但依作用有无建立,自体则是恒有不变,所以说三世实有,法体恒有。

  总之,说一切有部是从否认人、我出发,承认五蕴,最后主张一切法都是实有自性,从而促成了它的反对者中观宗的建立。后来被贬为“小乘”。因此,有部学说成为后世印度佛学者看待大小乘的区分点,使有部成为部派佛教最强有力的一派,代表着部派小乘佛教的全貌,承接原始佛教,开导大乘佛教的瑜伽行派。

  二、中观的“自性空”

  空,为佛法的根本特质,不仅声闻学者以涅槃空寂为宗极,大乘佛法也立足于此,如说:“阿字本不生”,“菩萨不为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发菩提心,为一切法本性空故发菩提心”等,空宗,因宣扬“一切皆空”而得名。印度人乘空宗即中观学派,是由于批判小乘有部的思想而创立的。小乘有部主张世界一切事物和现象,在过去、未来和现在的时间里,都有实体。大乘空宗反对这种说法,认为——切事物和现象都没有实体,没有自性,是空的。“空”的意义不是什么也没有,而是指无实体,无自性而言,即是“自性空”,:这就是空观。

  在佛敎各宗派中,空是普遍应用的基本范畴,涵义相当复杂,具体的类别很多,有二空、三空乃至十八空、二十空之说。佛教各派对空的论证,诠释也很不相同。如小乘说一切有部用“分析空”的方法论空,把事物分成若干要素,说明事物的生灭变化,进而论证事物的不实在,而构成事物的诸要素是恒有的,实在的。他们所说的空就是不实有。大乘方广部认为,空就是虚无、就是零.后来的大乘法相唯识宗主张心识派生万物,从一切唯识所变的基本观点出发,论证万物并非实有;虽然空是佛教所共同主张的观点,但中观家的观法却与他派不同。中观龙树菩萨所发挥的空义,是立足于自性空,不是某些空,,某些又不空,也不是境空而心不空。空宗的空,是自性空,当体即空,宛然显现处即毕竟空寂,毕竟空寂即是宛然显现。所以说,“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龙树中观学派采用“当体空”(“即体空”)的方法,以为无需经过分解,现象自身即是空的,这也就是从因缘法自身讲空,“众因缘生法,我说即是空”,这个空就是缘起性空。所谓性空,不是虚无,不是没有不是不存在,而是对独立实在性的否定,即自性空。自性空是肯定假有的现象(幻有)有的,是存在的。“自性”是佛教哲学的重要范畴,《中论·观有无品》对自性作了这样的界说;

  众缘中有性,是事则不然。性从众缘出,即名为作法。性若是作者,云何有此义

  性名为无作,不待异法成。

  “自性”是自己作、自己成、自己有的意思,是不待缘起的(独立的)、常恒不变的(永恒的),因而也是绝对的实有,本性。“无自性”就是普遍的相对性,没有质的规定性,没有独立、永恒的实有本性。凡是缘起的,即是无自性的;凡是无自性的,即名之为“空”。中观学者说一切法空,主要根据缘起理论。缘起即空,为中观大乘最基本、最扼要的论题。

  中观家的核心思想,就是缘起性空。缘起,即宇宙间一切有为现象,都是因缘和台生起的。性空,谓由因缘和合生起的一切观象,都无自性。如《大智度论》巻三十一曰:

  性名自有,不待因缘,若待因缘,则是作法,不名为性。诸法中皆无性,何以故

  一切有为法皆从因缘生,因缘生则是作法;若不从因缘和合则是无法。如是一切诸法性不可得故,名为性空。

  《中论。四谛品》曰:

  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亦为是假名,是名中道义。未曾有一法,不从因缘生,是故一切法,无不是空者。

  这是说一切法无不是缘起,缘起法必然没有自性,没有自性所以性空。

  大乘中观学派奠基人龙树为了批判执有和执空(恶取空)的两种主张,尤其是着重批判执有的主张,从认识方面宣扬受用缘起说。小乘说一切有部从否认人、我出发,承认五蕴实有,得出构成事物的一切成份都有自性的观点。而大乘方广部则认为因缘和合而生的一切现象都是空的、不实在的,一切都是虚无。这种观点被称为“恶取空”,即所谓“方广道人恶取空”。龙树反对这两种看法,认为缘起不是单纯说有或说无,而是有无的统一,提倡中道观。他从认识角度出发,强调内根和外境两者都是自性空的,即认识能力和认识对象都是自性空的。

  为了进一步阐发一切事物自性空的道理,龙树提出了八不缘起说,从一切观象自性空的观点出发,扫除生、灭、常,断、—、异、来、去八种偏执,以显示不偏不倚的中道。在《中论观因缘品第一》中说:

  不生亦不灭,不常亦不断,不一亦不异,不来亦不出(去)。能说是因缘,善灭诸戏论。我稽首礼佛,诸说中第一。

  生灭、常断、—异、来去是一切存在的四对范畴,龙树用四对相反谓词来显示一切现…

《论大小乘的空有思想(超敏)》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