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大小乘的空有思想
超敏
閩南佛學
空有問題,是佛教教理上關鍵性的一個問題,山是性,相兩宗爭論不休的焦點所在。它劃清了根本佛教與後期佛教的不同界限,從而區分了佛教兩系思想的差異。二千余年來的佛法,空有兩大系始終是存在的,並且是互相融攝而終于彼此相拒的。揭開佛教經論,到處可見“空”、“有”的字眼,尤其是在佛教各宗派內,關于空有問題,更是衆說紛纭,莫衷一是,使人眼花缭亂,迷惘不清。譬如說,《圓覺經》內贊佛爲“空王”,《法華經》內贊佛爲“破有法王”;相宗說依、圓皆勝義有,這是不是符合佛教的基本原理呢
另外大乘總的精神,不外莊嚴土、利樂有情,性宗標勝義空,這是不是否認客觀世界存在呢
這些都是使人爭論不休的曆史遺留問題。而空有兩宗給與整個佛學的影響,可以說是非常廣泛而深遠的。因爲整個印度佛教,以小乘有部(婆沙)和說經部,大乘的中觀學派《空宗)和瑜伽行派(有宗)四大宗最爲重要,哲學思想也最爲豐富。可以說,這四大宗基本上概括了印度佛教哲學的全體。所以筆者嘗試將上述各宗派關于空與有的界說,較爲簡單扼要地介紹出來,希望能夠說明“空”、“有”這兩個名詞所诠表的實際內涵,使我們大家對于空和有的界限以及空,有兩宗發展的曆史情況,有一種比較明確的,系統拘認識。
一、有部的“自性有”
自性,是佛學典籍中經常出現的一重要概念。在佛教的各個宗派中,不論是小乘還是大乘,是教下抑是宗下,都談到它。但由刁:各家的核心思想不同,所以賦予的含義也往往迥異。關于自性的概念,最早出現于有部的論典。
有部,統稱說一切有部,是上座部中流出的大部派,盛行于西北印加濕彌羅——帶,其主要論典有“六足一:身”。 “六足”即《法蘊足論》《集導門足論》、《施設足論》、《品類足論》、《界身足論》和《論身足論》,“一身”是《大毗婆沙論》以及《發智論》等。“叁世實有、法體恒有”是它的理論特點,爲其最具有特色的核心思想。
有部之所以得名一切有部,就是因爲它主張叁世實有、法體恒有的緣故。有部將一切法加以歸納分類,其中最完整的分類,要算世友的《品類足論》及世親的《俱舍論》中所說的五位七十五法。五位即色法、心法、心所法,心不相應行法、無爲法。色法分爲十一種,心法—.種,心所法分爲四十六種,心不相應行法分爲十四種,無爲法分爲叁種,共合七十;五種法。這些法在有部看來,都有它的自性,並且此自性恒有。
那麼自性是什麼呢
在有部重要的著名論典《大毗婆沙論》中有自性門,說明某法的體性是什麼,這就是出體。有部論師對世間、身心一切現象,了解爲複雜的綜合體,分析複合體而發現內在單一的本質,就是自性。這就是實有與假有。如《大毗婆沙論》卷一叁叁日:
地雲何
答;顯形色,此世俗想施設……地界雲何
答;堅性觸,此是勝義能造地體。
這裏把地分爲二種:常識中的地,是和合有,是世俗假想施設而非真實的;佛說的地界,那是勝義有。從複合的總聚,而探得一一法的自性,也稱爲分。分是不可再分析的,也稱爲我。如《大毗婆沙論》卷九曰:
我有二種,一者法我,二者補特伽羅我。善說法者,唯說實有法我,法性實有,如實見故。
此外自性,還有本性及別名,顯示了一切法自性是自有、自成的、永恒存在的。
對于這樣恒有的自性,與現實的無常生滅現象似乎相違,與緣起因果也仿佛不合。針對這些疑問,在《大毗婆沙論》中有著詳細的解釋說明。如《論》卷—七十六曰:
未來諸法集現在時,如何聚物非本無今有
現在諸法散往過去時,如何聚物非有已還無
答:叁世諸法,因性果性,隨其所應,次第排立。體實恒有,無增無減,約依作用,說有說無。請聚集物,依實有事,假施設有,時有時無。
這是說,諸法實體在叁世中恒有,不能說從無而有,有已還無的,但依作用可以說有說無。又如《論》卷叁十九日:
問:諸行自性有轉變不
設爾何失,若有轉變,雲何諸法不舍自相
若無轉變,雲何此中說有住異
答:應說諸行自性無有轉變。複次有因緣故說無轉變,有因緣故說有轉變。有因緣故說無轉變者,謂一切法各住自體、自我、自物、自性、自相,無有轉變; 有因緣故有轉變者,謂有爲法得勢時生, 失勢時滅……故有轉變。
可見有爲法的生滅有無,約作用,功能而說,自體是恒住自性,如如不變,因此稱爲恒有。
至于叁世因果的建立,在有部中有四大論師的不同主張,即法救,妙音,世友、覺天。這裏但舉出有部正宗世友的主張來介紹一下。如《大毗婆沙論》卷七七曰:
說位異者,彼謂諸法于世轉時,由位有異,非體有異。如運一籌,置一位名一,置十位名十,置百位名百, 雖曆位有異, 而籌體無異。如是諸法經叁世位, 雖得叁世而體無別。此師所立,體無雜亂,以依作用立叁世別。謂有爲法, 未有作用名未來世,正有作用名現在世,作用已滅名過去世。
叁世但依作用有無建立,自體則是恒有不變,所以說叁世實有,法體恒有。
總之,說一切有部是從否認人、我出發,承認五蘊,最後主張一切法都是實有自性,從而促成了它的反對者中觀宗的建立。後來被貶爲“小乘”。因此,有部學說成爲後世印度佛學者看待大小乘的區分點,使有部成爲部派佛教最強有力的一派,代表著部派小乘佛教的全貌,承接原始佛教,開導大乘佛教的瑜伽行派。
二、中觀的“自性空”
空,爲佛法的根本特質,不僅聲聞學者以涅槃空寂爲宗極,大乘佛法也立足于此,如說:“阿字本不生”,“菩薩不爲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故發菩提心,爲一切法本性空故發菩提心”等,空宗,因宣揚“一切皆空”而得名。印度人乘空宗即中觀學派,是由于批判小乘有部的思想而創立的。小乘有部主張世界一切事物和現象,在過去、未來和現在的時間裏,都有實體。大乘空宗反對這種說法,認爲——切事物和現象都沒有實體,沒有自性,是空的。“空”的意義不是什麼也沒有,而是指無實體,無自性而言,即是“自性空”,:這就是空觀。
在佛敎各宗派中,空是普遍應用的基本範疇,涵義相當複雜,具體的類別很多,有二空、叁空乃至十八空、二十空之說。佛教各派對空的論證,诠釋也很不相同。如小乘說一切有部用“分析空”的方法論空,把事物分成若幹要素,說明事物的生滅變化,進而論證事物的不實在,而構成事物的諸要素是恒有的,實在的。他們所說的空就是不實有。大乘方廣部認爲,空就是虛無、就是零.後來的大乘法相唯識宗主張心識派生萬物,從一切唯識所變的基本觀點出發,論證萬物並非實有;雖然空是佛教所共同主張的觀點,但中觀家的觀法卻與他派不同。中觀龍樹菩薩所發揮的空義,是立足于自性空,不是某些空,,某些又不空,也不是境空而心不空。空宗的空,是自性空,當體即空,宛然顯現處即畢竟空寂,畢竟空寂即是宛然顯現。所以說,“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龍樹中觀學派采用“當體空”(“即體空”)的方法,以爲無需經過分解,現象自身即是空的,這也就是從因緣法自身講空,“衆因緣生法,我說即是空”,這個空就是緣起性空。所謂性空,不是虛無,不是沒有不是不存在,而是對獨立實在性的否定,即自性空。自性空是肯定假有的現象(幻有)有的,是存在的。“自性”是佛教哲學的重要範疇,《中論·觀有無品》對自性作了這樣的界說;
衆緣中有性,是事則不然。性從衆緣出,即名爲作法。性若是作者,雲何有此義
性名爲無作,不待異法成。
“自性”是自己作、自己成、自己有的意思,是不待緣起的(獨立的)、常恒不變的(永恒的),因而也是絕對的實有,本性。“無自性”就是普遍的相對性,沒有質的規定性,沒有獨立、永恒的實有本性。凡是緣起的,即是無自性的;凡是無自性的,即名之爲“空”。中觀學者說一切法空,主要根據緣起理論。緣起即空,爲中觀大乘最基本、最扼要的論題。
中觀家的核心思想,就是緣起性空。緣起,即宇宙間一切有爲現象,都是因緣和臺生起的。性空,謂由因緣和合生起的一切觀象,都無自性。如《大智度論》巻叁十一曰:
性名自有,不待因緣,若待因緣,則是作法,不名爲性。諸法中皆無性,何以故
一切有爲法皆從因緣生,因緣生則是作法;若不從因緣和合則是無法。如是一切諸法性不可得故,名爲性空。
《中論。四谛品》曰:
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亦爲是假名,是名中道義。未曾有一法,不從因緣生,是故一切法,無不是空者。
這是說一切法無不是緣起,緣起法必然沒有自性,沒有自性所以性空。
大乘中觀學派奠基人龍樹爲了批判執有和執空(惡取空)的兩種主張,尤其是著重批判執有的主張,從認識方面宣揚受用緣起說。小乘說一切有部從否認人、我出發,承認五蘊實有,得出構成事物的一切成份都有自性的觀點。而大乘方廣部則認爲因緣和合而生的一切現象都是空的、不實在的,一切都是虛無。這種觀點被稱爲“惡取空”,即所謂“方廣道人惡取空”。龍樹反對這兩種看法,認爲緣起不是單純說有或說無,而是有無的統一,提倡中道觀。他從認識角度出發,強調內根和外境兩者都是自性空的,即認識能力和認識對象都是自性空的。
爲了進一步闡發一切事物自性空的道理,龍樹提出了八不緣起說,從一切觀象自性空的觀點出發,掃除生、滅、常,斷、—、異、來、去八種偏執,以顯示不偏不倚的中道。在《中論觀因緣品第一》中說:
不生亦不滅,不常亦不斷,不一亦不異,不來亦不出(去)。能說是因緣,善滅諸戲論。我稽首禮佛,諸說中第一。
生滅、常斷、—異、來去是一切存在的四對範疇,龍樹用四對相反謂詞來顯示一切現…
《論大小乘的空有思想(超敏)》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