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論大小乘的空有思想(超敏)▪P2

  ..續本文上一頁象都無自性的道理。他認爲,如能了解到一切事物都是假名,並無實在自性,就可以了解空,認識空性,這就是空觀,也就是中觀。

  又龍樹認爲,緣起和自性是邏輯上的反對關系,是不相容的。自性是不依賴緣起的,緣起就是無自性。宇宙間的—切事物和現象無不是緣起的,所以都是無自性的。也就是說,因緣所生就等于不真實,凡依靠各種條件和合而成的就等于失去自我存在的權利,就如常人譬喻的那樣:依賴的存在不是真正的存在,正如借款不是真正的財産一樣。後來,中觀學派的著名大師月稱繼承了龍樹的無自性說,把緣起性空論演變成爲性空緣起論,也就是說,雖然一切現象是性空,但是緣起的現象是有的。

  一般衆生,外道以及佛法中的其他各派,都是以自性爲根源而出發的。而佛陀之所以與外道不同,即是“我說緣起”,“論因說因“。所以依觀說,中觀可稱緣起宗。若以緣起與空合說,緣起即空,空即緣起,二者不過是同一內容的兩種看法,兩種說法,也即是經中所說的”色即是空;如有自性,則不但不空,也不成爲緣起了。因此,緣起必然性空,性空才能建立緣起,一切法是畢竟空,畢竟空不礙一切法即有即空,即空即有。只有這樣,才是符合中道。

  又即空即假的中觀論者,與有宗是大大的不同。空宗是緣起論的,說緣起即空,不是說都無所有宗,只是無自性而已。如水中的月,雖月性本空,而月亦可得見。所以與妄心派用不同。依此即空的緣起,在相依相待的因果論中,能成立一切法,所心不幻想宇宙的實體,作爲現象的根源,與真心派不同。空宗也就即空寂的緣起爲現象,即緣起的空寂爲本性;但本性不是萬有實體,即此緣起的空性。所以《般若經》說:“一切法自性不可得,自性不可得,即是一切法之自性”。

  由上可知,“有”與“空”兩個對立的概念,被中觀家以“緣起性空”的原則統一起來了。從空相應的緣起義,了知一切法都是無自性的。空無自性,,不是破壞一切,而是成立一切。假名依緣的一切法,不礙于空,所以—“切皆空而能如實宣說,不會偏此偏彼,偏心偏物,而可徹底地通達現象與本性的中道。這樣的說空,不是另外承認有不空的存在,這是空宗與有宗的差別處。空宗是直觀因緣法達到一切法空,空宗以勝義空爲究竟。其歸宗所在,是畢竟空。此空,不是有空後的不空存在,也不是都無的“頑空”。總之,不論小乘大乘,依有宗講,不論空得如何,最後的歸結,還有一個不空的存在。無能即空而說有。所以觀察空義,應細察他是如何觀空和最後的歸宿點何在。”這也就是空宗與有宗的诤點所在。

  叁、唯識宗對般若無性空的解釋

  “一切諸法皆無自性”爲《般若經》的思想精髓,龍樹、提婆曾經依此建立大乘中觀體系,爲初期的大乘佛教。到佛滅後九百年間,由無著、世親兄弟,共同興起了法相,性相唯識宗,與龍樹倡導的中觀學分庭抗禮,形成了印度佛教史上的空有二宗。空宗是徹底否定自性,闡明一切法都是無自性空,以此發揮《般若經》“無性空”-的根本精神。而唯識家(有宗)卻依叁無自性的道理,來解釋此“無性教”的“空”義。

  叁無性是根叁性而建立的。《成唯識論》卷九說:

  即依此叁性,立彼叁無性,故佛密意說,一切法無性。初即相無性,次無自然性,後由運離前,所執我法性。

  這裏說明了佛陀之所以密意宣說叁無自性,就是爲了闡明“一切法無性”的道理。在叁自性中,遍計所執性的沒有,是爲“相無性”。依他起性,謂因緣和合而生起的事物現象是有的,而自生、自成的永恒性,”則是沒有,是爲“生無性”。圓成實性由遠離二執而顯,估-巳不從其本身去看。相對遍計執性而言,則是有的。因;此,在叁無性中,只有遍計執性才是真實無性,依他、圓成皆是假說無性,非性全無。唯識家的所謂“一切法無性”,也就是指上述叁種無性並不是什麼也沒有,而是爲了強調無遍計所執自性,以否定世俗所執持的那種實性;至于叁自性中的後二自性,其性是有的。

  雖然佛陀是因爲凡夫對依他起及圓成實不能正確認識,于中起增益執後才建立叁無性的,但二無性的提出,主要還是爲了解釋《般若經》中一切諸法皆無自性,不生不滅,本來寂靜,自性涅槃”的”道理。這主要是根據叁無性中的相無性及勝義無性講的。

  因爲相無自性是針對遍計所執說的。而遍計所執不是依因果所安立的自相,其體如空花水月都無所有。若諸法自相是無.所有,則不能說他有生,生是要有法才得生。沒有何從生起

  故說諸法無生,無生則無滅。滅是對生說的,生既不生,滅從何滅

  故說諸法無滅。諸法既無生滅,煩惱從何生起

  煩惱不生,內心自是寂然安靜的,故說諸法本來寂靜。既無煩惱,則不造作一切行業。行業沒有,那裏還有生死的流轉,所以說諸法自性涅槃。諸法的遍計執中,若有少法可得,後來可說令其入般涅槃,若皆無有少法。試問能以何令其解脫般涅槃呢

  所以如來依這相無自性性密意說諸法無生無滅,本來寂靜,自性涅槃。

  同時佛陀又依勝義無自性性說一切諸法無生無滅,本來寂靜,自性涅槃。因爲勝義谛不論在何時何處都是安住在無生滅之中。因諸法法體就是如此,法.爾如是,永無生滅,一切雜染諸法都不與圓成實相應。以圓成實是清淨故。諸法法性本來如此,非緣起造作而有,故是無爲,無爲法是無生滅,因爲同一切雜染不相應,建立諸法的本來寂靜,自性涅槃。所以佛陀說,我依法無我所性顯勝義無自性性,密意說一切諸法無生無滅,本來寂靜,自性涅槃。

  又中觀家闡般若無性教,宣講緣起性空,破斥有部所建立的自性。因爲有部自性具有自有、自成、永恒存在的意思,與緣起法是水火不相容的,難以相提並立。那麼唯識家依據叁無自性,而解釋《般若》的“無性空”思想,這其中所空無的“自性”是否跟中觀學派相同呢

  要知唯識家所空無的自性,與龍樹菩薩所破斥的自性,二者並無差異之處。唯識家所空無的“自性”,是指生無自性中的自然性。

  《唯識叁十頌》講到叁無性的生無自性之時,說依他起性猶如幻師所作的幻事,是假托衆緣而生起的,無有如外道所妄執的諸法自然而生的自然性。所以也就假說它無有自性,並不是說依他起性完全沒有。故《成唯識論》說:

  依次依他立生無性,此如幻事,托衆緣生,無如妄執自然性故,假說無性,非性全無。

  由此可見,因緣所生的一切法都沒有自性,但是園成實性作爲依他之體,因此性不是全都無有。就是說生無性,依他起性就是衆因緣聚集和合而産生假法,緣生緣滅,而不是天然的,這就叫“理有情無”。《解深密經》也說:“此由依他緣力故有,非自然有”。從這二句話中,·我.們就可以知道,依他起性之所以叫做生,是因“依他緣力故有”而說的,依他起之所以又說他是無自性的,是因爲它“非自然有”,所以依他起相即由“由依他緣力故有”及“非自然有”這二個原因,決定了他是生無自性性的。由此也就可知,生無自性性所要空無的“自然性”,正是朽部所立、中觀所破的自性了。

  法相唯識宗的叁無性說,反映出了它與大乘中觀學派空觀思想的聯系和區別。從上可知,佛陀所說的世出世間一切諸法都沒有自性的說教,並不是真的否定了一切諸法的自性。而唯識家立此叁無性,是爲破除有情妄執的實有我法。其中真正沒有自性的法只是遍計所執。依他圓成並不是沒有自性,之所以說它沒有自性,是因爲依他起沒有自然生性名生無性,圓成實無法無我性名無自性,並非說其沒自相。從而也可知道,唯識宗的空,是信受一切法空性,依于依他有法遠離遍計所執而顯的,此空性是勝義有。而唯識者盡管說空,終是此空彼不空,說此空而反,顯彼不空,由于彼不空,才能成立此爲空。這與中觀家即有即空的思想是有區別的。

  四、善趣空與惡趣空

  空爲佛法的特質所在,不論大乘與小乘,說有與說空,都不能不明空。因此,龍樹是特別詳盡而正確發揮空義的大家,但空卻不限龍樹學。如唯識,必須明無境,明遍計所執無性,就是空義。聲聞學者明無我無我所,空、無相,無願,都無非是空義。就是強調一切有者,也不能不談這些。但是,空雖是佛法中最普遍最重要的真理,是大小學派所共的,只有程度上的深淺不同,認識上的正確與錯誤。而善趣空與惡趣空正是二種對于“空”義的截然不同的看法。

  善趣空者,謂于依他所執性無,即依此無我性有,加是有無,總說爲空。《瑜伽師地論·真實義品》說:

  雲何名爲善取空者

  謂由于此,彼無所有,即由彼敵,正觀爲空,複由于此,余實是有,即由余故,如實知有。如是名爲悟入空性,如實無倒!謂于如前所說一切色等想事,所說色等假立性法,都無所有,是故于此色等想事,由彼色等假說性法,說之爲空。于此一切色等想事,何者爲令

  謂即色等;假說所依。如是二種,皆如實知。謂于此中實有唯事,于唯事中亦有唯假,不于實無,起增益執,不于實有,起損減執,不增、不減、不取、不舍,如實了知如實真如離言自性,如是名爲善取空者!

  善趣空就是能夠如實認識諸法空有的實相。

  惡取空,是錯誤地理解空義。如《瑜伽師地論》雲:

  雲何名爲惡取空者

  謂有沙門或婆羅門,由彼故空,亦不信受,于此而空,亦不信受,如是名爲惡取空者。何以故

  由彼故空,彼實是無。于此而空,此實是有。由此道理,可說爲空,若說一切都無所有,何處,何者、何故名空

  亦不應言由此,于此即說爲空,是名爲惡取空者!

  不但認爲遍計所執是空,同時也以依他圓成實爲空,否定一切都無所有,是爲惡,趣空者。

  惡趣空是抹殺一切,在修學佛法中過失很大。如《瑜伽地論》說:

  如有一類聞說難解大乘相應,未極顯了密意趣義甚深經典,…

《論大小乘的空有思想(超敏)》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