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不能如實解所說義,起不如理虛妄分別,由不巧便所引尋伺,起如是見,立如是論,一切唯假,是爲真實,若作是觀,名爲正觀。彼于虛僞所依處所實有唯事,扳爲非有,是則一切虛假皆無,何當得有一切唯假是爲真實。由此道理彼于真實及以虛假二種俱謗都無所有,由謗真實及虛假故,當知是名最極無者。
瑜伽唯識觀點是假依實立,有空有假。如說色,色等名言但是遍計所執假施設有,是爲假有,然彼名言要依色等實有法性施設,此則是實有。如果否定實有其串,于密意言教,如言起執,認爲一切都是假有,那就要墮入斷見了。
又大乘菩薩的發願證果是以不離世世間、不舍衆生爲唯一信條,如果一味從“空”上著眼,就會逐漸趨向于消沈,脫離現實。所以《瑜伽師地論·真實義品》曰:
甯如一類起我見,不如一類惡取空。何以故
起我見者,唯于所知境界迷惑,不謗一切所知境界,不由此因墮諸惡趣,于他求法求苦解脫,不爲虛诳,不作稽留,于法于谛亦能建立,于諸學處不生慢緩。惡取空者,亦子所知境界迷惑,亦謗一切所知境界,由此因故,墮諸惡趣,于他求法求苦解脫,能爲虛诳,亦作稽留,于法于谛不能建立,于諸學處極生慢緩,如是損減實有事者。于佛所說法毗奈耶甚爲失壞。
由惡趣空,妄起邪見,行諸惡行,空無我理。認爲一切法都是空無所有,于是就會誹拔世俗因果正理,斷滅一切善根種子;而起我見者,卻因貪著假我,就能厭離衆苦,不造衆罪,廣修諸福,脫諸惡趣,不失人天;但怖涅槃,不證解脫而已。又《寶積經》說:
如是迦葉,甯起我見,積若須彌,非以空見起增上慢。所以者何?一切諸見以空得解脫。若起空見,則不可除。譬如迦葉,醫師授藥令病擾動,是藥在內而不出者,于意雲何?如是病人甯複差不?不也,世尊。是藥不出,其病轉增。如是迦葉,一切諸見,唯空能滅。若起空見,則不可除。
說空是爲了對治有見,倘若起空執,則不可治了。
那麼如何正確理解“空”義呢
《雜集》第六雲:
空相者,謂若于是處此非有,由此理正觀爲空,若于是處余是有,由此理如實知有,是善入空性。
正確的觀空便是善趣空,如果認爲“空”就是虛無所有,就是陷入惡趣空邪見網
如上所述,可知佛法說空,主要是在破斥人們主觀上“實有自性”的情見,絕不是肯定客觀現實上還別有個什麼“空法”,更不是否定客觀現實的存在。護法《廣百論釋論》卷六說:
又此空言,是遮非表,非唯空有,亦複空空。
是遮,是否定人們對緣生事物主觀上所起的千奇百怪的“實有自性”的執著;非表,並不是肯定客觀現實上還別有“空性”。論稱非唯空有,即不但人們所堅執的種種“有見”要空除;論並稱亦複空空,更指出人們所堅執的種種“空見”,也是不合理的,也應該空除的。我們如能明了經論所說的“空”字,大都“是遮非表”,就不會以什麼都歸于沒有而上這個“空”字的當了。
五、叁性叁無性的中道義
所謂的中道,就是用中正不偏的態度與立場,深入觀察事物,窮究它的真相。佛法的中道,不是固執一端的偏見,也不是世俗膚淺的認識,而是非有非空,簡擇偏有偏空的意思。中道代表了佛法理論與實踐的不共方法。大乘空宗,即龍樹的中觀學派,從不生、不滅、不常、不斷、不一、不異、不來、不去等八不法門,體會親證緣起性空,以此顯示了“無所得”的中道實相。和龍樹空宗一系的中道觀不相同,無著、世親有宗認爲,把叁性統一起來認識,是對有無和真假的正確認識,是真正的中道觀。
唯識宗認爲,一切諸法,無一法偏有,無一法偏空,無不具足中道妙理。中道雖爲唯識學上的根本問題之一,但是在唯識經典中,關于闡述中道的方法各有不同。如《辨中邊論》是依叁性有無顯示唯識中道。《論》說:
虛妄分別有,于此二都無,此中唯有空,于彼亦有此。故說一切法,非空非不空,有無及有故,是則契中道。
這是唯識家著名的中道偈,意謂世間的一切法,都是從虛妄分別生起的。由虛妄分別生起的所取、能取分別,以及透過二取所顯現的空性,都是有的。凡夫在二取上所起的二執則是沒有的,認識到二執的非有,依他、圓成實性的非空,就是中道義。
《唯識叁十論》在顯示中道實相時,也同樣用叁自性來說明,不過此論在舉叁自性時,再與叁:無性配合闡明諸法的中道實相。即是以叁性叁無性非一非異的關系,诠釋唯識宗識有境無的中道思想。
叁性是唯識家對一切法的本質及狀態所作的歸納性說明,爲該宗最基本的核心理論。二性即是遍計所執性、依他起性、圓成實性。遍計所執性就是一切法假名安立的自性、差別等。它是衆生妄情所變現出來的錯誤執著,是妄情分別出來的“實我”、“實法”的執境。依他起性說明一切有爲諸法,都是仗因托緣、依他而起的。依他起性雖無不變自體,但緣起的假相卻是宛然有的。圓我實性是一切法的平等真如,含有圓滿、成就、真實之意。總的說來,一切法的真實性,普遍如此,本來如是,呂圓成實,是二空所顯的圓滿成就的真實性。
叁性是一切諸法都具有的法相,同時也能攝盡一切諸法。所以說叁性即是中道:遍計所執性是理無,所以說是空;依他起性是假有;圓成實性是實有,非有非無所以說它是中。在任何一法中,都能看到叁性非有非空的中道妙理。
六、結 說
綜上所述,可以知道空與有是事物的兩面,絕不可能將其隔開而自陷于迷惘。否則,傾向于“空”的一邊就成爲沈空或惡取空,傾向于“有”的一面就成爲實有執,都刁;符合于離有無二邊的不二中道。要知唯識家說有,並沒有違反佛教的基本原理,中觀家談空,也在于說明客觀世界存在的原因。如中論頌雲:“雖空亦不斷,雖有亦不常,果極不欠,是名佛所說”,又《大智度論》卷:叁十七雲:“知佛此中自說諸法無有破壞者,不壞諸法相故。”又卷叁十八雲:“涅槃世間無別,小異不可得,是爲畢竟空,畢竟空不遮生死業因緣。”所以,空宗與有宗,可說是上智與下愚不移。
雖然,後世學者以中觀的勝義空爲空宗;以說一切空爲不了義的,隹宗識是有宗。但從全體佛法中的空有相對側重去看空有二宗。可說一切外道是有宗,佛法是空宗。因爲出世的佛法,必是符合于叁法印、叁解脫門的。外道是有我論的,佛法是無我論的,說一切法歸于空寂,這是佛法與外道的不同處。不但大乘法如此,聲聞法也如此。又佛法有大乘小乘,可以說—小乘是有宗。大乘是空宗,此與前一對意義稍有不同。凡是大乘,都是說一切法空的,至于說空是了義或不了義,那是大乘學者對于一切法空進一步的抉擇。大乘佛,法的基本論題,是一切法本來不生,本性空寂,這是遍一切大乘經的。聲聞佛法對此說得很少,所說的也不大明顯。聲聞是側重于緣起的事相,多發揮緣起有而說無我的。有一分小乘學者,因此執法爲實有。故大體上,可說是小乘談有,大乘說—空。
總而言之,佛教中任何學派,不能不說空,也不能不說有,所以並非說空即是空宗。應該承認的是,空宗與有宗的分流,是佛教史上不可否認的事實。從佛教思想發展史去看,早在聲聞學派中,形成此空有二流。後代的中觀與唯識宗,不過繼承其學流而深化,或者說分別得明白一點而已。所以,自部派分流以來,佛教中俨然地成爲兩大陣營,徹始徹終地存在,這是不可否認的事實,必須加以承認,不應預存成見而抹殺事實,應虛心地探求彼此差別的根源。
《論大小乘的空有思想(超敏)》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