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观唯识了不了义略论——兼与苦心法师商榷
智德
闽南佛学
宗喀巴大师在《入中论善显密意疏》卷二末说:“如大乘人,若先不学唯识见,则难得中观正见。独觉声闻,亦应如是也”。宗喀巴大师的这种说法,对于学唯识执深者,肯定是不会同意的,依宗喀巴大师之意:唯识易学,中观难学,而且中观比唯识更殊胜。学过中观、唯识的人都知道,唯识讲得广,中观讲得深。如苦心法师之《(入中论>微义》(以下简称苦文,方便故)云:“唯识是弥勒菩萨教派,着重般若广行;中观是文殊菩萨教派,着重弘扬般若深见。”又唯识学,对于名词解释得准确、精当,于义理阐述得深刻透彻,不容含含糊糊,似是而非。如果不先学唯识,对于由法相名词所组成的阐释“般若深见”的句子,又怎能理解
如何懂得
又唯识主张“心有境空”,故称为有宗;中观倡导“心境两空”,因此叫空宗。要学空宗就必须先学有宗,若不学有宗就学空宗,没有有宗“般若广行”作为基础,于四谛等世出世间因果、三宝等真净善法功德,认识不够,体会不深,空宗的“般若深见”亦难学好。倘若认为“般若深见”是破斥因果、善法,而不是破斥执着因果、善法有自性可得的话,那就太危险丁,就走上了断灭空、恶取空、空空如也的佛所呵责的邪途了。这对想超生死、证涅架的佛子来说,是相当可怕的。所以,宗喀巴大师所说的,是金玉良言,是学佛者的指路明灯。笔者阅读了《法音》1992年第9期所载的苦文,总觉得苦心法师在解释“他生”的意义时,他的有些论点很值得商讨。
缘起正义
缘起,就是说宇宙中之事事物物,不论是有情、无情,色法、心法,还是世间诸法、出世间法,都是仗因托缘而得生起。佛经说得好:“法不孤起,仗境方生。”《中论颂·观四谛晶》亦如是说:“未曾有一法,不从因缘生,是故一切法,无不是空者”。这缘起论,是佛教的特色,是佛法不共外道等思想的唯一特质。佛陀一生说法四十九年,概括起来不外乎“缘起”二字而已。舍利弗未出家前,听到马胜比丘道出佛陀所说的一首缘起偈:“诸法从缘生,诸法从缘灭,我佛大沙门,常作如是说”。有所觉悟。因此,不懂缘起的意义,就不懂得真实佛法,没有缘起正见这一把智慧之利剑,就不能斩破诸邪见网,截断生死众流,证得涅架圣果。如理通达缘起正见,是学佛者应该上的第一课。
缘起的具体定义,经中有说:“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颂中之“此”指的是因、缘,“彼”谓因、缘和合所生之果。颂意是说宇宙万有,大者如须弥,小者如芥子,都是相互处在“此故彼”的因果网络之中。“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是缘起的流转门。有此之因缘具足,方有彼之果生起来。如无明缘行,行缘识,乃至生缘老死,如是成立一大生死苦蕴,从而流浪生死。“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是缘起的还灭门,此之因缘不具,彼之果亦不起。如无明灭则行灭,行灭则识灭,乃至老死亦灭,如是除灭一大生死苦蕴,始而证得涅架。凡是缘起论,都有这流转、还灭二大门,此二门是缘起的两大定律。否则便非缘起。《十二门论》说缘起有内外两种,外缘起,如苦心法师写成“苦文”一样,需要有纸、笔、手、头脑的思维等众缘。此外缘起,是遍于一切法讲缘起。内缘起,即上述之无明缘行等十二缘起,又叫有情缘起。不但三论宗讲缘起,还有很多宗派亦讲缘起,如小乘的业感缘起、密宗的六大缘起、《胜曼经》等经论所讲的如来藏缘起、《大乘起信论》主张真如缘起、华严宗的法界缘起、唯识宗的赖耶缘起等。缘起思想,是佛法的核心思想。一切法皆缘起,这缘起之缘有多少种呢
小乘的俱舍、大乘的唯识、中观等都说有四种缘:因缘、所缘缘、等无间缘、增上缘(苦文有解释,此不复述)。缘若广说则无量无边,略说则四缘足矣!《中论颂·观因缘品第一》曰:“因缘次第缘,缘缘增上缘,四缘生诸法,更无第五缘”。
一切事物都是由众多因缘和合而生起的,它们时时刻刻都在生灭变化、新陈代谢、迁流不息地运动着,没有自性可得,自性本空,是空无自性的。这自性一词在中观宗非常重要。自性有三个含义,也就是说,符合此三大条件的,方可称之为自性:
一、自成,又叫实在、实有、自有。这是对诸法法体直觉的认识(属于似现量),认为一切事物都不需要其它因缘条件,独自一个生起,是一种实在存在论者,真实就是这样的或那样的。
二、独存,是说每一事物不靠其它事物(因缘条件)的辅助而独自存在于世间,此是从空间横的一面认识事物,看不见事物彼此之间的相互依赖。以为事物是独一的个体,或者对立的存在(属于似比量)。
三、常住,此谓事物永远不会生灭,是常住不变的。这是从时间竖的方面认识事物,见不到事物前前后后的演变变化,误以为它是常恒不变的。如宗喀巴大师在《菩提道次第广论》卷十九说:“有作是言,所破自性具三差别,一、自性非由因缘所生;二、时位无变;三、不待他立”。此中第一差别是自成之义,第二差别是常住义,第三差别是独存义。
合这自成、独存、常住的三义,就是自性。对事物有自成、独存、常住主义的否定,就叫空,或叫自性空、性空。世出世间的每一法都是缘起的,都没有自成等三义,故缘起的事物必是性空,性空的事物又必是缘起的,缘起与性空是事物的两面,缘起是表面的现象,性空是内在的本质,缘起与性空非一非异。又缘起的事物没有自成等三义,便没有自性,有自性的事物,便不是缘起,缘起与自性是敌对的两方,不可能同存于事物之间,要么事物是缘起而无自性,要么事物有自性而不是缘起的。从上面所引《中论》颂中便可看出,宇宙间没有一物不是缘起无自性空。又《中论》颂云:“众因缘生法,我说即是空,亦为是假名,亦是中道义”。
清辩菩萨等的缘起法思想不是他生
苦文所释他生义:“二、他生,执此观点的有小乘、大乘唯识乃至中观宗的清辩派等。他们以四缘生诸法为依据,谓缘与所生之果,各有自性,是诸法从他生”。
所谓他生,即从独存的他体而生,执此观点的外道有胜论派等。正如苦文释云:“如石头应能生人,树能生牛马等,因非果性故,是故诸法不应从他生”。他生,是自性见,不是缘生正见。中观宗的主旨是破邪显正,破而不立,破邪即是显正,然而却是“只破一切执,不破一切法”。且不论小乘是否他生派,就说一说清辩论师和大乘唯识,看看他们是否他生派。如果清辩论师执著四缘及其所生果有自性,便真的是自性见者——他生派,应当受到中观正见的无情破斥。否则,则不是。清辩论师确实很执著,他对《瑜伽师地论》有疑问,无法解决,就发誓入定长久住世,等慈氏菩萨当来下生成佛时,再向他请教释疑(见法尊法师《唯识三十颂悬论》)。但清辩论师再执著,也不会执著到因果有自性,诸法成他生的地步。他是一位中观大师,是宗喀巴大师极为推崇的四大中观师之一。《菩提道次第广论》卷十七说:“如何解释龙猛意趣
般若经等宣说诸法皆无自性无生灭等,其能无倒解释经者,厥为龙猛。解彼意趣有何次第
答:佛护、清辩、月称、静命等大中观师,皆依圣天为量,等同龙猛”。这段论文明白地告诉我们:清辩论师能无倒解释般若经及龙树、提婆二菩萨的学说,若说清辩论师执因果有自性,除非般若经里和圣父子所说的因果也是有自性的。这可能吗
又《掌珍论》云:“真性有为空,如幻缘生故。无为无有实,不起似空花”。清辩论师在颂中说,不但缘生如幻的有为法,是空无自性,就是无为法也如空花一样没有自性,无为法虽与空花有很大的差别,但在无自性上却是一致的。颂意另一层含义是说,世间因果、出世间因果,都是缘生无自性的。《法华经·方便晶》有“佛种从缘起”的妙论,便证明了清辩论师的无为法是缘起无自性的观点,是正确的。
又《掌珍论》在自释此颂说:“所立有法(即颂中之“有为”及“无为”就是指有为法和无为法)皆从缘生,为立此因(即颂中“缘生故”、“不起,)说缘生故,因等众缘共所生故说名缘生,即缘所起缘所现义”。此释义说即无为法,皆从缘生,无有自性。关于诸法缘起性空的说明,清辩论师在《掌珍论》里,说得最清楚明了不过了——故世尊言:“一切法性非眼所见,诸缘生法皆无自性。诸有智者若知缘生即知法性,若知法性即知空性,若知空性即见智者。又作是言,诸缘生者皆是无生,由彼都无生自性故,若说缘生即说空性.,知空性者即无放逸”。从以上所引资料看,足可证明清辩论师没有执四缘及所生果有自性,若说清辩论师是执因果有自性的他生派,不得成立。如有量云:
宗:清辩论师不是自性见之他生派;
因:以其主张诸法缘生故;
喻:如圣龙树父子等。
唯识学上明四缘生诸法的道理,在《成唯识论》卷七卷八,《大乘阿毗达磨杂集论》卷一等等,说得很详细,因恐文繁,故不复述,学者可自检阅。唯识学上虽说四缘生诸法,诸法从缘生,但没有说四缘及所生果有自成、独存、常住的三义,即没有说因果有自性,不是自性者,不是诸法他生派。《成唯识论》卷二云:“然似法相(有为诸法)从缘生故,是如幻有。所执实法,妄计度故,决定非有”。同卷又云:“诸心心所依他起故,亦如幻事非真实有。为遣妄执心心所法实有外境故,说唯有识。若执唯识真实有者,如执外境亦是法执”。此二段文皆说识与外境俱是缘生如幻,没有自性,非是他生。《辩中边论》有二颂云:“依识有所得,境无所得生,依境无所得,识无所得生。由识有得性,亦成无所得,故知二有得,皆无得平等”。从此二颂中便可看出唯识学主张唯识无境的真正意趣了,若说识有境无,绝非究竟之谈。识为能取,境为所取,能取所取互不相…
《中观唯识了不了义略论——兼与苦心法师商榷(智德)》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