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中觀唯識了不了義略論——兼與苦心法師商榷(智德)

  中觀唯識了不了義略論——兼與苦心法師商榷

  智德

  閩南佛學

  

  宗喀巴大師在《入中論善顯密意疏》卷二末說:“如大乘人,若先不學唯識見,則難得中觀正見。獨覺聲聞,亦應如是也”。宗喀巴大師的這種說法,對于學唯識執深者,肯定是不會同意的,依宗喀巴大師之意:唯識易學,中觀難學,而且中觀比唯識更殊勝。學過中觀、唯識的人都知道,唯識講得廣,中觀講得深。如苦心法師之《(入中論>微義》(以下簡稱苦文,方便故)雲:“唯識是彌勒菩薩教派,著重般若廣行;中觀是文殊菩薩教派,著重弘揚般若深見。”又唯識學,對于名詞解釋得准確、精當,于義理闡述得深刻透徹,不容含含糊糊,似是而非。如果不先學唯識,對于由法相名詞所組成的闡釋“般若深見”的句子,又怎能理解

  如何懂得

  又唯識主張“心有境空”,故稱爲有宗;中觀倡導“心境兩空”,因此叫空宗。要學空宗就必須先學有宗,若不學有宗就學空宗,沒有有宗“般若廣行”作爲基礎,于四谛等世出世間因果、叁寶等真淨善法功德,認識不夠,體會不深,空宗的“般若深見”亦難學好。倘若認爲“般若深見”是破斥因果、善法,而不是破斥執著因果、善法有自性可得的話,那就太危險丁,就走上了斷滅空、惡取空、空空如也的佛所呵責的邪途了。這對想超生死、證涅架的佛子來說,是相當可怕的。所以,宗喀巴大師所說的,是金玉良言,是學佛者的指路明燈。筆者閱讀了《法音》1992年第9期所載的苦文,總覺得苦心法師在解釋“他生”的意義時,他的有些論點很值得商討。

  緣起正義

  緣起,就是說宇宙中之事事物物,不論是有情、無情,色法、心法,還是世間諸法、出世間法,都是仗因托緣而得生起。佛經說得好:“法不孤起,仗境方生。”《中論頌·觀四谛晶》亦如是說:“未曾有一法,不從因緣生,是故一切法,無不是空者”。這緣起論,是佛教的特色,是佛法不共外道等思想的唯一特質。佛陀一生說法四十九年,概括起來不外乎“緣起”二字而已。舍利弗未出家前,聽到馬勝比丘道出佛陀所說的一首緣起偈:“諸法從緣生,諸法從緣滅,我佛大沙門,常作如是說”。有所覺悟。因此,不懂緣起的意義,就不懂得真實佛法,沒有緣起正見這一把智慧之利劍,就不能斬破諸邪見網,截斷生死衆流,證得涅架聖果。如理通達緣起正見,是學佛者應該上的第一課。

  緣起的具體定義,經中有說:“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無故彼無,此滅故彼滅”。頌中之“此”指的是因、緣,“彼”謂因、緣和合所生之果。頌意是說宇宙萬有,大者如須彌,小者如芥子,都是相互處在“此故彼”的因果網絡之中。“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是緣起的流轉門。有此之因緣具足,方有彼之果生起來。如無明緣行,行緣識,乃至生緣老死,如是成立一大生死苦蘊,從而流浪生死。“此無故彼無,此滅故彼滅”,是緣起的還滅門,此之因緣不具,彼之果亦不起。如無明滅則行滅,行滅則識滅,乃至老死亦滅,如是除滅一大生死苦蘊,始而證得涅架。凡是緣起論,都有這流轉、還滅二大門,此二門是緣起的兩大定律。否則便非緣起。《十二門論》說緣起有內外兩種,外緣起,如苦心法師寫成“苦文”一樣,需要有紙、筆、手、頭腦的思維等衆緣。此外緣起,是遍于一切法講緣起。內緣起,即上述之無明緣行等十二緣起,又叫有情緣起。不但叁論宗講緣起,還有很多宗派亦講緣起,如小乘的業感緣起、密宗的六大緣起、《勝曼經》等經論所講的如來藏緣起、《大乘起信論》主張真如緣起、華嚴宗的法界緣起、唯識宗的賴耶緣起等。緣起思想,是佛法的核心思想。一切法皆緣起,這緣起之緣有多少種呢

  小乘的俱舍、大乘的唯識、中觀等都說有四種緣:因緣、所緣緣、等無間緣、增上緣(苦文有解釋,此不複述)。緣若廣說則無量無邊,略說則四緣足矣!《中論頌·觀因緣品第一》曰:“因緣次第緣,緣緣增上緣,四緣生諸法,更無第五緣”。

  一切事物都是由衆多因緣和合而生起的,它們時時刻刻都在生滅變化、新陳代謝、遷流不息地運動著,沒有自性可得,自性本空,是空無自性的。這自性一詞在中觀宗非常重要。自性有叁個含義,也就是說,符合此叁大條件的,方可稱之爲自性:

  一、自成,又叫實在、實有、自有。這是對諸法法體直覺的認識(屬于似現量),認爲一切事物都不需要其它因緣條件,獨自一個生起,是一種實在存在論者,真實就是這樣的或那樣的。

  二、獨存,是說每一事物不靠其它事物(因緣條件)的輔助而獨自存在于世間,此是從空間橫的一面認識事物,看不見事物彼此之間的相互依賴。以爲事物是獨一的個體,或者對立的存在(屬于似比量)。

  叁、常住,此謂事物永遠不會生滅,是常住不變的。這是從時間豎的方面認識事物,見不到事物前前後後的演變變化,誤以爲它是常恒不變的。如宗喀巴大師在《菩提道次第廣論》卷十九說:“有作是言,所破自性具叁差別,一、自性非由因緣所生;二、時位無變;叁、不待他立”。此中第一差別是自成之義,第二差別是常住義,第叁差別是獨存義。

  合這自成、獨存、常住的叁義,就是自性。對事物有自成、獨存、常住主義的否定,就叫空,或叫自性空、性空。世出世間的每一法都是緣起的,都沒有自成等叁義,故緣起的事物必是性空,性空的事物又必是緣起的,緣起與性空是事物的兩面,緣起是表面的現象,性空是內在的本質,緣起與性空非一非異。又緣起的事物沒有自成等叁義,便沒有自性,有自性的事物,便不是緣起,緣起與自性是敵對的兩方,不可能同存于事物之間,要麼事物是緣起而無自性,要麼事物有自性而不是緣起的。從上面所引《中論》頌中便可看出,宇宙間沒有一物不是緣起無自性空。又《中論》頌雲:“衆因緣生法,我說即是空,亦爲是假名,亦是中道義”。

  清辯菩薩等的緣起法思想不是他生

  苦文所釋他生義:“二、他生,執此觀點的有小乘、大乘唯識乃至中觀宗的清辯派等。他們以四緣生諸法爲依據,謂緣與所生之果,各有自性,是諸法從他生”。

  所謂他生,即從獨存的他體而生,執此觀點的外道有勝論派等。正如苦文釋雲:“如石頭應能生人,樹能生牛馬等,因非果性故,是故諸法不應從他生”。他生,是自性見,不是緣生正見。中觀宗的主旨是破邪顯正,破而不立,破邪即是顯正,然而卻是“只破一切執,不破一切法”。且不論小乘是否他生派,就說一說清辯論師和大乘唯識,看看他們是否他生派。如果清辯論師執著四緣及其所生果有自性,便真的是自性見者——他生派,應當受到中觀正見的無情破斥。否則,則不是。清辯論師確實很執著,他對《瑜伽師地論》有疑問,無法解決,就發誓入定長久住世,等慈氏菩薩當來下生成佛時,再向他請教釋疑(見法尊法師《唯識叁十頌懸論》)。但清辯論師再執著,也不會執著到因果有自性,諸法成他生的地步。他是一位中觀大師,是宗喀巴大師極爲推崇的四大中觀師之一。《菩提道次第廣論》卷十七說:“如何解釋龍猛意趣

  般若經等宣說諸法皆無自性無生滅等,其能無倒解釋經者,厥爲龍猛。解彼意趣有何次第

  答:佛護、清辯、月稱、靜命等大中觀師,皆依聖天爲量,等同龍猛”。這段論文明白地告訴我們:清辯論師能無倒解釋般若經及龍樹、提婆二菩薩的學說,若說清辯論師執因果有自性,除非般若經裏和聖父子所說的因果也是有自性的。這可能嗎

  又《掌珍論》雲:“真性有爲空,如幻緣生故。無爲無有實,不起似空花”。清辯論師在頌中說,不但緣生如幻的有爲法,是空無自性,就是無爲法也如空花一樣沒有自性,無爲法雖與空花有很大的差別,但在無自性上卻是一致的。頌意另一層含義是說,世間因果、出世間因果,都是緣生無自性的。《法華經·方便晶》有“佛種從緣起”的妙論,便證明了清辯論師的無爲法是緣起無自性的觀點,是正確的。

  又《掌珍論》在自釋此頌說:“所立有法(即頌中之“有爲”及“無爲”就是指有爲法和無爲法)皆從緣生,爲立此因(即頌中“緣生故”、“不起,)說緣生故,因等衆緣共所生故說名緣生,即緣所起緣所現義”。此釋義說即無爲法,皆從緣生,無有自性。關于諸法緣起性空的說明,清辯論師在《掌珍論》裏,說得最清楚明了不過了——故世尊言:“一切法性非眼所見,諸緣生法皆無自性。諸有智者若知緣生即知法性,若知法性即知空性,若知空性即見智者。又作是言,諸緣生者皆是無生,由彼都無生自性故,若說緣生即說空性.,知空性者即無放逸”。從以上所引資料看,足可證明清辯論師沒有執四緣及所生果有自性,若說清辯論師是執因果有自性的他生派,不得成立。如有量雲:

  宗:清辯論師不是自性見之他生派;

  因:以其主張諸法緣生故;

  喻:如聖龍樹父子等。

  唯識學上明四緣生諸法的道理,在《成唯識論》卷七卷八,《大乘阿毗達磨雜集論》卷一等等,說得很詳細,因恐文繁,故不複述,學者可自檢閱。唯識學上雖說四緣生諸法,諸法從緣生,但沒有說四緣及所生果有自成、獨存、常住的叁義,即沒有說因果有自性,不是自性者,不是諸法他生派。《成唯識論》卷二雲:“然似法相(有爲諸法)從緣生故,是如幻有。所執實法,妄計度故,決定非有”。同卷又雲:“諸心心所依他起故,亦如幻事非真實有。爲遣妄執心心所法實有外境故,說唯有識。若執唯識真實有者,如執外境亦是法執”。此二段文皆說識與外境俱是緣生如幻,沒有自性,非是他生。《辯中邊論》有二頌雲:“依識有所得,境無所得生,依境無所得,識無所得生。由識有得性,亦成無所得,故知二有得,皆無得平等”。從此二頌中便可看出唯識學主張唯識無境的真正意趣了,若說識有境無,絕非究竟之談。識爲能取,境爲所取,能取所取互不相…

《中觀唯識了不了義略論——兼與苦心法師商榷(智德)》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