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離,所取不可得,能取亦不可得,以能取所取皆緣生無自性故,平等平等無有差別。這與中觀宗“心境俱空”之思想又有多大差異呢
因此,唯識學雖說四緣生諸法,卻不說因果有自性,若說有自性之因果,便是自成、獨存、常住之實有法執。唯識學破實有法執(《成唯識論》卷一卷二),破得那麼厲害,自己若有法執,則會多作自我破斥,何勞他人來破斥。正是所謂的“自己該破而不破,焉能破他”
說大乘唯識學是執四緣及所生果有自性,是他生派,不能成立。
又中觀宗所說的自性與唯識宗所講的自性,大異其趣,完全兩樣。中觀宗之自性的意義,已如上釋。唯識宗所說之自性,就是自相。如叁自性,又叫叁自相。《解深密經·一切法相晶》佛告德本菩薩曰:“謂諸法相,略有叁種,何等爲叁
一者遍計所執相,二者依他起相,叁者圓成實相”。而《攝大乘論·總標綱要分》卻說:“叁種自性:一、依他起自性,二、遍計所執自性,叁、圓成實自性,說名所知相體”。又在《攝大乘論·所知相分》這樣說:“已說所知依,所知相複雲何應觀
此略有叁種:“一、依他起相,二、遍計所執相,叁、圓成實相”。一般的宗派認爲:性是法性,是本質;相是法相,是現象。透過現象看本質。唯識宗所論的性和相卻不是這樣,自性就是自相,自相也是自性,這是玄奘大師在譯經時沒有加以區別,互相通用的原故,從《攝論》中可以看出。勝義谛,是諸法法性、法界、實際、真如,若按一般說法,應該叫作勝義谛性才對,《解深密經》卻偏偏叫勝義谛相,這便是性、相在唯識學上互用的鐵證。唯識宗所謂的自性、自相,是與共相相對的一個概念,自相局于自體,也就是諸法本身,宇宙間緣生的萬事萬物,都有不同于它物的自相。共相,即諸法共同之相。如色受想行識的五蘊,五個法都有各各不同于它的自相,而無常相、空相、無我相,則是五個法的共相。中觀、唯識兩家所說的自性,是名同義異,差別甚大。切不可一看到唯識學上的自性二字,便認爲是中觀宗所破的自性(由自成、獨存、常住叁義合成的自性),這樣一來,就誤解了唯識宗,難得唯識宗非空非有的中道正見。唯識宗的諸法自性,指的是諸法自體、本身,是緣生如幻的,正是中觀宗所謂的“性空不礙宛然有,宛然有不礙性空”中之“宛然有”。中觀、唯識兩宗不同含義之自性一詞,學者不可不知,不可不查。說大乘唯識執因果有自性,是他生派,不得成立。
“叁界唯心”不是他生
苦文解釋他生義時又雲:“唯識所說“叁界唯心”,也是執諸法他生之意。彼執心(阿賴耶識)實有,能生萬法,謂無離心外境(即唯識所變),把唯心的“唯字理解爲遮無外境,.是不對的”。此文意說,唯識學者自執阿賴耶識爲實有,實有故,則有自性,有自性故,則是他生,不是緣生。若唯識學者真的是執阿賴耶爲能生萬法的實有法體,理所當然應受到中觀正見的破斥。
《華嚴經》說“叁界唯心”,《解深密經》曰“萬法唯識”。《唯識二十論》雲:“安立大乘叁界唯識,以契經說叁界唯心,心意識了名之差別”。《唯識二十論》之意,唯心、唯識都一樣,沒有差別,只是義同名異罷了。萬法唯識之“唯”字,《成唯識論》卷七說:“但遮愚夫所執定離諸識實有色等”。《成唯識論》所說之唯字,是遮愚夫所執著的、離識而有的外境,並沒有遮不離心識之如幻外境,外境爲內識所變現,是唯識宗不共他派之殊勝思想。唯字所遮無之境,是愚夫執著的實有外境,外境若實有,即是有自性,就是他生法而不是緣生法,是中觀正見所破斥的對象,但被唯識宗“萬法唯識”之唯字所遮去。此萬法唯識的唯字,所遮去的,並不是苦文所說的那樣,遮的不加區別,含糊,籠統的外境。
根據他生的定義,能生別法的這種法體,一定要是獨存的他體,不能跟除自體以外的任何一法發生任何關系。假使阿賴耶識是一個能生他法的實有獨存,一切外境又是唯識所變,那麼我們餓了時,就應變出幾個面包來充饑;口渴時,也應變出幾瓶可樂來解渴;冷了時,亦應變出幾件衣服來禦寒。果真如此,阿賴耶識豈不成了隨心所欲的如意寶了
萬法唯識的思想也就無從談起。《大乘阿毗達磨經》曰:“諸法于識藏,識于法亦爾,更互爲果性,亦常爲因性”。頌中的諸法、法,是指一切雜染法;識藏、識,是說的阿賴耶識。頌意說:阿賴耶識與一切雜染法,是互爲因果的關系。這是從現行與熏習兩方面說的。約現行熏種子這方面說;一切雜染法是能熏之因,阿賴耶識是所熏之果。按種子起現行這一面談,阿賴耶識是能生之因,一切雜染法是所生之果。阿賴耶識與雜染諸法互爲因果,爲佛陀在契經裏金口所宣,說明阿賴耶識不是獨存的他體,不符合“石頭應能生人,樹能生牛馬”的諸法從他生之意義。《唯識叁十頌》說阿賴耶識無始時來,“恒轉如瀑流”。《成唯識論》卷叁解釋說:“阿賴耶識爲斷爲常
非斷非常,以恒轉故。恒謂此識無始時來,一類相續,常無間斷……轉謂此識無始時來,念念生滅,前後變異,因滅果生……恒言遮斷,轉表非常,猶如瀑流,因果法爾”。阿賴耶識若是實有,便是不生不滅,亦無變異,常而不斷的無爲法,怎麼可能轉,並且是非常非斷的“恒轉”呢
如瀑流水。故阿賴耶識非是實有,如有量雲:
宗:阿賴耶識非是實有;“
因:以其恒轉故;
喻:如瀑流水。
世親菩薩說阿賴耶識有生滅變化,非斷非常,不是實有的常住法,苦文卻說唯識學者自執如瀑流水的阿賴耶識爲實有,如此混說,難免誣陷聖賢之嫌。
唯識,即唯識無境之意,意謂境爲識所變現,無離識之境。所變之境無量無邊,能變之識卻只有八個及其相應心所。能變的八個識中,“第八阿賴耶識爲根本能變識,它內變種子,外變根身、器界。阿賴耶識,是梵語,漢譯藏識,有叁個意義:能藏、所藏、執藏。其中能藏,是說藏識有含藏(攝持)一切法種子的能力,能令種子從熏成時始,到起現行時止,一直保存在藏識裏,不失不爛。所藏,就是藏識裏所含藏的一切雜染法的種子,這種子在起現行時,就成爲諸法生起的親因緣。一切法生起現行時,雖以藏識裏的種子爲親因緣,但它還得等“待衆緣”呢!衆緣未成熟,它就無法生起,只有衆緣具足了,它才能生起。並不是種子自己想何時生起就何時生起,沒那麼隨便!藏識也無能力令種子生起現行,它只有保存種子的能力,沒有支配種子的能力。假使衆緣未具,種子不能起現行,藏識還得乖乖的繼續保存,直到衆緣具足時,方可卸下擔子。如倉庫裏的豆種、麥種一樣。種子生起現行,還得等到衆緣具足時才可以,這種賴耶緣起的道理,就是萬法唯識的意義,也就是萬法從緣起,故“叁界唯心”不是他生派。苦文卻說“叁界唯心”,也是執諸法從他生之意,此是憑空臆造所致,不得成立。如有量雲:
宗:大乘唯識宗不是自性見之他生派;
因:以其倡導諸法緣生故;
喻:如大乘中觀宗。
等覺位菩薩,是菩薩極位,叁祗百劫的修行都已經圓滿具足了,因其智慧功德等似佛果之妙覺,故名等覺。天臺四教儀雲:“若望法雲,名之爲佛。望妙覺,名金剛心菩薩”。此位菩薩臨成佛了,人法二執早已斷盡,若與佛陀相比,即使有惑,也只有一絲絲兒的心氣未斷,若要斷除,易如反掌。苦文說“唯識是彌勒菩薩教派”,又說“大乘唯識是他生派”,這樣一來,一生補處、當來下生、等覺位的彌勒菩薩,竟變成了未斷法執的他生派。這,如何解釋
唯識教與了義不了義教
苦文在釋他生義結束時說:“亦表明唯識是佛應衆生根機而說的方便法門,因衆生無始執我,佛說心代我,再說心外無境,意在斷衆生人法二執,應機施教,即非了義”。苦文末尾又雲:“故知中觀見解,既達勝義谛,又不壞俗谛,乃暢佛本懷之了義教。末法衆生,遇此殊勝法門,宜自慶幸,依教行持,則不負月稱論師之悲心切願矣。”
把上面兩段文字比較一看,作者意圖如觀掌中珠。中觀與唯識兩家關于誰是了義教,誰非了義教,在印度本土就是一個一直辯論不休的問題,如清辯之與護法,月稱之與月官,他們之間誰也不服誰,誰也不承認誰,自以爲是。筆者也不想爲這個“遺留問題”花費精神,判斷誰是誰非,擡高一家,貶低一家,只不過想依據理教,談談個人的觀點而已:
一、苦文說中觀是了義之教,本文說唯識亦是了義之教,以是契經裏佛陀親口所說故。《解深密經》是唯識宗所依據的重要契經,便以之爲據: .
《分別瑜伽品》:“佛告慈氏菩薩曰:“善男子!此名瑜伽了義之教,于此瑜伽了義之教,汝當奉持””!
《無自性相品》:“佛告勝義生菩薩曰:“善男子!此名勝義了義之教,于此勝義了義之教,汝當奉持””!
《地波羅密多晶》:“佛告觀自在菩薩曰:“善男子!此名諸地波羅密多子義之教,于此諸地波羅密多了義之教,汝當奉持””!
《如來成所作事品》:“佛告曼殊室利菩薩摩诃薩曰:“善男子!此名如來成所作事了義之教,于此如來成所作事了義之教,汝當奉持”!
二、苦文說中觀是了義之教,本文說唯識亦是了義之教,從比較中得到證明故:
(一)《中觀論》是闡釋《般若經》之奧義的,說明一切法皆緣起性空。各種《般若經》的當機者,多是聲聞乘的阿羅漢,如舍利弗、須菩提、慶喜、滿慈子等尊者。少數是菩薩,如賢守菩薩等。《解深密經》的當機者,則全是菩薩摩诃薩。如當來下生、一生補處的彌勒菩薩;七佛之師、大智第一的文殊菩薩;過去如來、倒駕慈航的觀音菩薩等。 ,
(二)佛說般若法門後,聽衆所得的利益是:“皆大歡喜,信受奉行”。佛說深密法門後,聽衆所得的利益是:有的“發了菩提心”;有的“遠離塵垢,得法眼淨”;有的“永盡諸漏,心得解脫”;有的“得無生法忍”;有的“得大乘光明叁摩地”;有的“圓滿正覺法身。”
(叁)空的思想是叁乘共教(詳見印順法師《空之探究》),而中觀宗專談空義。大乘唯識宗則是不共二乘、外凡的菩薩乘,佛陀只爲欲斷人法二執,欲證二空真如,爲求一切種智,爲取阿耨菩提者說,二乘外凡望塵莫及。如佛陀在《解深密經·心意識相品》中說:“阿陀那識甚深細,一切種子如瀑流,我于凡愚不開演,恐彼分別執爲我”。又在《大乘阿毗達磨經》中說:“由攝藏諸法,一切種子識,故名阿賴耶,勝者我開示”。前頌中的“凡愚”,指凡夫外道和愚法聲聞乘。後頌中的“勝者”,謂求無上菩提的菩薩;弱者,即凡愚。此二頌都有一個共同的意義:佛只向勝者開示唯識教,不向弱者開示,大雨雖妙,弱小之苗卻接受不了。其原因,頌意說得很明白。由此如實一比較,優劣分明,了義不了義,讓智者去選擇吧。
叁、苦文說中觀是了義之教,本文說唯識亦是了義之教,具體內容可證明故:
(一)所謂《<入中論>微義》,就是闡明《入中論》的微言大義,也就是說此篇文章的作者,對《入中論》研究得相當深刻,有特別的心得和見地,對《入中論》深遠精微釣含義,能夠淺顯易懂地闡述出來;對《入中論》隱匿不顯的意義,能夠顯露出來。即所謂發前人之未發,言前人之未言。既然這樣,我們且看一看苦文到底說了些什麼。苦文有四個小題綱:1、十地菩薩因位與果位之大悲心;2、十地菩薩成就正因(十度)及十地次序意義;3、十地菩薩之無二慧“說菩薩斷人法二執,能證無二慧。斷法執故,知自生、他生、共生、無因生之四生皆無自性,對“四生”解釋頗詳;4、十地菩薩的功德。此四個題綱,總的不出十地菩薩的內容。翻開宗喀巴大師《入中論善顯密意疏》的目錄一看:卷一專談大悲心,卷二至卷十叁,講的是十度與十地,在第六度、地中,廣破一切執,“四生”等自然被破斥了。卷十四談十地功德。由此一比較,真相大白,題目應該是“《入中論》微義”或者應當叫“《入中論》簡介”,讓讀者自裁吧。若人不信,請閱讀宗喀巴大師和苦心法師的著作。關于菩薩十地的內容,在《解深密經》、《攝大乘論》、《瑜伽師地論》等唯識典籍中,說得最廣最詳。學者若不信,一讀便了然。
(二)苦文說“唯識是佛應衆生根機而說的方便法門,意在斷衆生人法二執,應機設教,即非了義”。中觀宗呢
亦可說是佛應衆生根機而說的方便法門,如《中論》頌雲:“諸佛說空性,爲出一切見,若複見于空,說彼無可治”。這不是說因衆生有不正之見,佛才方便說空性法門以對治之嗎
假使衆生沒有不正之見,佛也不說空性了。苦文又說:“菩薩是如何證無二慧呢
謂斷除人法二執,故證無二慧”。唯識見是方便法門,斷人法二執;中觀見亦同樣是方便法門,斷人法二執。怎好說一個是不了義教,一個是了義教呢
從苦文中還得到一個消息:“中觀宗斷人法二執者,叫菩薩,若斷除人法二執,便證得菩薩無二慧。唯識宗斷人法二執者,叫衆生,若斷除人法二執,便是衆生的方便法門。此中用意可謂良苦矣!筆者之意見是:如佛在《金剛經》裏所說:“是法平等,無有高下”。
我寫這些文字,只是想根據苦心法師的某些說法,談談我個人的看法,並不是與苦心法師诤論。懇祈苦心法師慈悲海涵,各位大德批評指正。
《中觀唯識了不了義略論——兼與苦心法師商榷(智德)》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