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中观唯识了不了义略论——兼与苦心法师商榷(智德)▪P2

  ..续本文上一页离,所取不可得,能取亦不可得,以能取所取皆缘生无自性故,平等平等无有差别。这与中观宗“心境俱空”之思想又有多大差异呢

  因此,唯识学虽说四缘生诸法,却不说因果有自性,若说有自性之因果,便是自成、独存、常住之实有法执。唯识学破实有法执(《成唯识论》卷一卷二),破得那么厉害,自己若有法执,则会多作自我破斥,何劳他人来破斥。正是所谓的“自己该破而不破,焉能破他”

  说大乘唯识学是执四缘及所生果有自性,是他生派,不能成立。

  又中观宗所说的自性与唯识宗所讲的自性,大异其趣,完全两样。中观宗之自性的意义,已如上释。唯识宗所说之自性,就是自相。如三自性,又叫三自相。《解深密经·一切法相晶》佛告德本菩萨曰:“谓诸法相,略有三种,何等为三

  一者遍计所执相,二者依他起相,三者圆成实相”。而《摄大乘论·总标纲要分》却说:“三种自性:一、依他起自性,二、遍计所执自性,三、圆成实自性,说名所知相体”。又在《摄大乘论·所知相分》这样说:“已说所知依,所知相复云何应观

  此略有三种:“一、依他起相,二、遍计所执相,三、圆成实相”。一般的宗派认为:性是法性,是本质;相是法相,是现象。透过现象看本质。唯识宗所论的性和相却不是这样,自性就是自相,自相也是自性,这是玄奘大师在译经时没有加以区别,互相通用的原故,从《摄论》中可以看出。胜义谛,是诸法法性、法界、实际、真如,若按一般说法,应该叫作胜义谛性才对,《解深密经》却偏偏叫胜义谛相,这便是性、相在唯识学上互用的铁证。唯识宗所谓的自性、自相,是与共相相对的一个概念,自相局于自体,也就是诸法本身,宇宙间缘生的万事万物,都有不同于它物的自相。共相,即诸法共同之相。如色受想行识的五蕴,五个法都有各各不同于它的自相,而无常相、空相、无我相,则是五个法的共相。中观、唯识两家所说的自性,是名同义异,差别甚大。切不可一看到唯识学上的自性二字,便认为是中观宗所破的自性(由自成、独存、常住三义合成的自性),这样一来,就误解了唯识宗,难得唯识宗非空非有的中道正见。唯识宗的诸法自性,指的是诸法自体、本身,是缘生如幻的,正是中观宗所谓的“性空不碍宛然有,宛然有不碍性空”中之“宛然有”。中观、唯识两宗不同含义之自性一词,学者不可不知,不可不查。说大乘唯识执因果有自性,是他生派,不得成立。

  “三界唯心”不是他生

  苦文解释他生义时又云:“唯识所说“三界唯心”,也是执诸法他生之意。彼执心(阿赖耶识)实有,能生万法,谓无离心外境(即唯识所变),把唯心的“唯字理解为遮无外境,.是不对的”。此文意说,唯识学者自执阿赖耶识为实有,实有故,则有自性,有自性故,则是他生,不是缘生。若唯识学者真的是执阿赖耶为能生万法的实有法体,理所当然应受到中观正见的破斥。

  《华严经》说“三界唯心”,《解深密经》曰“万法唯识”。《唯识二十论》云:“安立大乘三界唯识,以契经说三界唯心,心意识了名之差别”。《唯识二十论》之意,唯心、唯识都一样,没有差别,只是义同名异罢了。万法唯识之“唯”字,《成唯识论》卷七说:“但遮愚夫所执定离诸识实有色等”。《成唯识论》所说之唯字,是遮愚夫所执著的、离识而有的外境,并没有遮不离心识之如幻外境,外境为内识所变现,是唯识宗不共他派之殊胜思想。唯字所遮无之境,是愚夫执著的实有外境,外境若实有,即是有自性,就是他生法而不是缘生法,是中观正见所破斥的对象,但被唯识宗“万法唯识”之唯字所遮去。此万法唯识的唯字,所遮去的,并不是苦文所说的那样,遮的不加区别,含糊,笼统的外境。

  根据他生的定义,能生别法的这种法体,一定要是独存的他体,不能跟除自体以外的任何一法发生任何关系。假使阿赖耶识是一个能生他法的实有独存,一切外境又是唯识所变,那么我们饿了时,就应变出几个面包来充饥;口渴时,也应变出几瓶可乐来解渴;冷了时,亦应变出几件衣服来御寒。果真如此,阿赖耶识岂不成了随心所欲的如意宝了

  万法唯识的思想也就无从谈起。《大乘阿毗达磨经》曰:“诸法于识藏,识于法亦尔,更互为果性,亦常为因性”。颂中的诸法、法,是指一切杂染法;识藏、识,是说的阿赖耶识。颂意说:阿赖耶识与一切杂染法,是互为因果的关系。这是从现行与熏习两方面说的。约现行熏种子这方面说;一切杂染法是能熏之因,阿赖耶识是所熏之果。按种子起现行这一面谈,阿赖耶识是能生之因,一切杂染法是所生之果。阿赖耶识与杂染诸法互为因果,为佛陀在契经里金口所宣,说明阿赖耶识不是独存的他体,不符合“石头应能生人,树能生牛马”的诸法从他生之意义。《唯识三十颂》说阿赖耶识无始时来,“恒转如瀑流”。《成唯识论》卷三解释说:“阿赖耶识为断为常

  非断非常,以恒转故。恒谓此识无始时来,一类相续,常无间断……转谓此识无始时来,念念生灭,前后变异,因灭果生……恒言遮断,转表非常,犹如瀑流,因果法尔”。阿赖耶识若是实有,便是不生不灭,亦无变异,常而不断的无为法,怎么可能转,并且是非常非断的“恒转”呢

  如瀑流水。故阿赖耶识非是实有,如有量云:

  宗:阿赖耶识非是实有;“

  因:以其恒转故;

  喻:如瀑流水。

  世亲菩萨说阿赖耶识有生灭变化,非断非常,不是实有的常住法,苦文却说唯识学者自执如瀑流水的阿赖耶识为实有,如此混说,难免诬陷圣贤之嫌。

  唯识,即唯识无境之意,意谓境为识所变现,无离识之境。所变之境无量无边,能变之识却只有八个及其相应心所。能变的八个识中,“第八阿赖耶识为根本能变识,它内变种子,外变根身、器界。阿赖耶识,是梵语,汉译藏识,有三个意义:能藏、所藏、执藏。其中能藏,是说藏识有含藏(摄持)一切法种子的能力,能令种子从熏成时始,到起现行时止,一直保存在藏识里,不失不烂。所藏,就是藏识里所含藏的一切杂染法的种子,这种子在起现行时,就成为诸法生起的亲因缘。一切法生起现行时,虽以藏识里的种子为亲因缘,但它还得等“待众缘”呢!众缘未成熟,它就无法生起,只有众缘具足了,它才能生起。并不是种子自己想何时生起就何时生起,没那么随便!藏识也无能力令种子生起现行,它只有保存种子的能力,没有支配种子的能力。假使众缘未具,种子不能起现行,藏识还得乖乖的继续保存,直到众缘具足时,方可卸下担子。如仓库里的豆种、麦种一样。种子生起现行,还得等到众缘具足时才可以,这种赖耶缘起的道理,就是万法唯识的意义,也就是万法从缘起,故“三界唯心”不是他生派。苦文却说“三界唯心”,也是执诸法从他生之意,此是凭空臆造所致,不得成立。如有量云:

  宗:大乘唯识宗不是自性见之他生派;

  因:以其倡导诸法缘生故;

  喻:如大乘中观宗。

  等觉位菩萨,是菩萨极位,三祗百劫的修行都已经圆满具足了,因其智慧功德等似佛果之妙觉,故名等觉。天台四教仪云:“若望法云,名之为佛。望妙觉,名金刚心菩萨”。此位菩萨临成佛了,人法二执早已断尽,若与佛陀相比,即使有惑,也只有一丝丝儿的心气未断,若要断除,易如反掌。苦文说“唯识是弥勒菩萨教派”,又说“大乘唯识是他生派”,这样一来,一生补处、当来下生、等觉位的弥勒菩萨,竟变成了未断法执的他生派。这,如何解释

  唯识教与了义不了义教

  苦文在释他生义结束时说:“亦表明唯识是佛应众生根机而说的方便法门,因众生无始执我,佛说心代我,再说心外无境,意在断众生人法二执,应机施教,即非了义”。苦文末尾又云:“故知中观见解,既达胜义谛,又不坏俗谛,乃畅佛本怀之了义教。末法众生,遇此殊胜法门,宜自庆幸,依教行持,则不负月称论师之悲心切愿矣。”

  把上面两段文字比较一看,作者意图如观掌中珠。中观与唯识两家关于谁是了义教,谁非了义教,在印度本土就是一个一直辩论不休的问题,如清辩之与护法,月称之与月官,他们之间谁也不服谁,谁也不承认谁,自以为是。笔者也不想为这个“遗留问题”花费精神,判断谁是谁非,抬高一家,贬低一家,只不过想依据理教,谈谈个人的观点而已:

  一、苦文说中观是了义之教,本文说唯识亦是了义之教,以是契经里佛陀亲口所说故。《解深密经》是唯识宗所依据的重要契经,便以之为据: .

  《分别瑜伽品》:“佛告慈氏菩萨曰:“善男子!此名瑜伽了义之教,于此瑜伽了义之教,汝当奉持””!

  《无自性相品》:“佛告胜义生菩萨曰:“善男子!此名胜义了义之教,于此胜义了义之教,汝当奉持””!

  《地波罗密多晶》:“佛告观自在菩萨曰:“善男子!此名诸地波罗密多子义之教,于此诸地波罗密多了义之教,汝当奉持””!

  《如来成所作事品》:“佛告曼殊室利菩萨摩诃萨曰:“善男子!此名如来成所作事了义之教,于此如来成所作事了义之教,汝当奉持”!

  二、苦文说中观是了义之教,本文说唯识亦是了义之教,从比较中得到证明故:

  (一)《中观论》是阐释《般若经》之奥义的,说明一切法皆缘起性空。各种《般若经》的当机者,多是声闻乘的阿罗汉,如舍利弗、须菩提、庆喜、满慈子等尊者。少数是菩萨,如贤守菩萨等。《解深密经》的当机者,则全是菩萨摩诃萨。如当来下生、一生补处的弥勒菩萨;七佛之师、大智第一的文殊菩萨;过去如来、倒驾慈航的观音菩萨等。 ,

  (二)佛说般若法门后,听众所得的利益是:“皆大欢喜,信受奉行”。佛说深密法门后,听众所得的利益是:有的“发了菩提心”;有的“远离尘垢,得法眼净”;有的“永尽诸漏,心得解脱”;有的“得无生法忍”;有的“得大乘光明三摩地”;有的“圆满正觉法身。”

  (三)空的思想是三乘共教(详见印顺法师《空之探究》),而中观宗专谈空义。大乘唯识宗则是不共二乘、外凡的菩萨乘,佛陀只为欲断人法二执,欲证二空真如,为求一切种智,为取阿耨菩提者说,二乘外凡望尘莫及。如佛陀在《解深密经·心意识相品》中说:“阿陀那识甚深细,一切种子如瀑流,我于凡愚不开演,恐彼分别执为我”。又在《大乘阿毗达磨经》中说:“由摄藏诸法,一切种子识,故名阿赖耶,胜者我开示”。前颂中的“凡愚”,指凡夫外道和愚法声闻乘。后颂中的“胜者”,谓求无上菩提的菩萨;弱者,即凡愚。此二颂都有一个共同的意义:佛只向胜者开示唯识教,不向弱者开示,大雨虽妙,弱小之苗却接受不了。其原因,颂意说得很明白。由此如实一比较,优劣分明,了义不了义,让智者去选择吧。

  三、苦文说中观是了义之教,本文说唯识亦是了义之教,具体内容可证明故:

  (一)所谓《<入中论>微义》,就是阐明《入中论》的微言大义,也就是说此篇文章的作者,对《入中论》研究得相当深刻,有特别的心得和见地,对《入中论》深远精微钓含义,能够浅显易懂地阐述出来;对《入中论》隐匿不显的意义,能够显露出来。即所谓发前人之未发,言前人之未言。既然这样,我们且看一看苦文到底说了些什么。苦文有四个小题纲:1、十地菩萨因位与果位之大悲心;2、十地菩萨成就正因(十度)及十地次序意义;3、十地菩萨之无二慧“说菩萨断人法二执,能证无二慧。断法执故,知自生、他生、共生、无因生之四生皆无自性,对“四生”解释颇详;4、十地菩萨的功德。此四个题纲,总的不出十地菩萨的内容。翻开宗喀巴大师《入中论善显密意疏》的目录一看:卷一专谈大悲心,卷二至卷十三,讲的是十度与十地,在第六度、地中,广破一切执,“四生”等自然被破斥了。卷十四谈十地功德。由此一比较,真相大白,题目应该是“《入中论》微义”或者应当叫“《入中论》简介”,让读者自裁吧。若人不信,请阅读宗喀巴大师和苦心法师的著作。关于菩萨十地的内容,在《解深密经》、《摄大乘论》、《瑜伽师地论》等唯识典籍中,说得最广最详。学者若不信,一读便了然。

  (二)苦文说“唯识是佛应众生根机而说的方便法门,意在断众生人法二执,应机设教,即非了义”。中观宗呢

  亦可说是佛应众生根机而说的方便法门,如《中论》颂云:“诸佛说空性,为出一切见,若复见于空,说彼无可治”。这不是说因众生有不正之见,佛才方便说空性法门以对治之吗

  假使众生没有不正之见,佛也不说空性了。苦文又说:“菩萨是如何证无二慧呢

  谓断除人法二执,故证无二慧”。唯识见是方便法门,断人法二执;中观见亦同样是方便法门,断人法二执。怎好说一个是不了义教,一个是了义教呢

  从苦文中还得到一个消息:“中观宗断人法二执者,叫菩萨,若断除人法二执,便证得菩萨无二慧。唯识宗断人法二执者,叫众生,若断除人法二执,便是众生的方便法门。此中用意可谓良苦矣!笔者之意见是:如佛在《金刚经》里所说:“是法平等,无有高下”。

  我写这些文字,只是想根据苦心法师的某些说法,谈谈我个人的看法,并不是与苦心法师诤论。恳祈苦心法师慈悲海涵,各位大德批评指正。

  

  

《中观唯识了不了义略论——兼与苦心法师商榷(智德)》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