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译《不真空论》(本相)

  译《不真空论》

  本相

  闽南佛学

  僧肇大师的《肇论》成书于南朝陈代,由《宗本义》和《不真空论》、《物不迁论》、《般若无知论》、《涅槃无名论》等论文组成,彰显了僧肇大师的全部佛学思想,代表了生长在玄学盛行的魏晋时代的中国人,对印度性空学的体悟和融化,是后人学习和研究性空学思想的宝贵资料。

   《不真空论》是僧肇大师佛学思想的理论基础。被喻为“解空第一”的僧肇大师对于性空学的体悟非常人之所及。文中正面阐述了性空缘起的中道实相,破斥边见,提出和解释了“不真空”的新观点,用体用不二的思想,化解空有之矛盾。而《物不迁论》是阐述事物迁变的实性不可得,破斥边见,显示中道,于动静关系上,提出和改正了“动静未始异”的观点。这两篇论

   夫至虚无生者。盖是般若玄镒之妙趣。有物之宗极者也。自非圣明特达。何能契神于有无之间哉。是以至人通神心于无穷。穷所不能滞。极耳目于视听。声色所不能制者。岂不以其即万物之自虚。故物不能累其神明者也。

   诸法毕竟无生,这是般若中道观察的微妙理趣,是宇宙万有的最高真理。如果不具有圣人超越的智慧,怎能对有无知见的关系问题有深刻的体会呢

  因此圣人以超越的智慧彻见无穷的领域而不受任何障碍。尽量耳闻目睹而不为声色所局限。圣人之所以如此,难道不是由于体悟了事物当体本空万物才不能累其心智吗

   是以圣人乘真心而理顺。则无滞而不

   文对性空学在中国的发展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经过漫长岁月的潜移默化,昔日的语言已不被今人所理解,给弘扬佛教造成障碍,用现代语体文弘扬佛法已成为当前的趋势。

   闽南佛学院研究生郎导师圆智法师给我们开讲了《肇论》后,本人又仔细阅读了《不真空论》和《物不迁论》,深感其语言典雅,义理圆融,是一传世之作。为便于理解,本人在笔录稿的基础上,不违背僧肇大师原意的前题下,加以整理,以白话译文的形式出现。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由于本人才疏学浅,难免有错漏之处,祈请大家不吝指正。

   通。审一气以观化。故所遇而顺适。无滞而不通。故能混杂致淯。所遇而顺适。故则触物而一。如此。则万象虽殊而不能自异。不能自异。故知象非真象。象非真象故。则虽象而非象。然则物我同根。是非一气。潜微幽隐。殆非群情之所尽。故顷尔谈论。至于虚宗每有不同。夫以不同而适同。有何物而可同哉。故众论竞作,而性莫同焉。

   因此,圣人用性空慧去调理万物就不会有所障碍。处于一真的立场宋观察万法,就不与境界发生抵触。正因为无所滞碍,所以能透过复杂的现象而达到纯——的真理。不与境界发生抵触,所以就能触物而归于眞。这样,万象虽有差别而不是自性差别。既然万象不是自性差别,故知万象不是真象。万象既不是真象,所以万象虽然存在。只不过是空无自性的假象罢了。然则,心境一如,真俗不二。其深潜微密幽隐之境界,唯圣人能证能知决非一般俗人所能通达。所以近来的谈论佛教空宗学说经常存在着分歧。从不同的观点对待同一个问题,那还有什么问题可以取得一致呢

  所以多种学说纷纷出现而对问题的实质却无法取得一致。

   何则。心无者。无心于万物。万物未尝无。此得在于神静。失在于物虚。

    为什么呢

  心无这一派,他们主张只是对于万物心无所著,但是没有通达万物当体即空。这——派的优点在于能使心神安静。错误在于没有了达万物缘生性空。

   即色者。明色不自色。故虽色非色也。夫言色者。但当色即色。岂待色色而后为色哉。此直语色不自色。末领色之非色也。

    论主说,即色这一派,他们论证色法不是本有色法这个名称,所以虽称为色法,其法并非是色法,这只是假名安立罢了。如果说真是色法,但当在色法本身就具有色法这个名称,那里会等待人们在色法上安立色法这个名祢,然后才称为色法呢

  这——派只是说明色法不是本有色法这个名称,而末领会色法本是空无自性的色法。

   本无者。情尚于无。多触言以宾无。故非有。有即无。非无。无亦无。寻无立文之本旨者。直以非有。非真有。非无。非真无耳。何必非有无此有。非无无彼无。此直好无之谈,岂谓顺通事实。即物之情哉。

   本无这一派,执著偏重于“无”。他们处事发言往往抬高“无”的地位,所以否认事物的“有”,认为有离不开无。同时他们也否认事物无,认为无也离不开无。探究圣人立教的本意,只是告诉人们说,非有是显示事物不是实有。说非无只是显示事物不是实无罢了。为什么一定说非有就是绝对没有这个有呢

  说非无就是绝对没有那个无呢

  这只是好无之谈。哪里算得上符合事物实际情况呢

   夫以物物于物。则所物而可物。以物物非物。故虽物而非物。是以物不即名就实。名不即物而履真。

   论主说,用名称宋命名于物,那么凡是被命名的,都可称为物。用名称宋命名于非物,那么他虽有其名而无实物可得。因此,物不是由于他有了物之名就符合于他的实际,物之名也不是由于他加给了物,他就能得到物的实际。

   然则真谛独静于名教之外。岂曰文言之能辨哉。然不能杜默。聊复厝言以疑之。试论之曰。

   论主说,然则真理乃是超然于名称概念之外的,哪里是语言文字所能说清楚的呢

  但是我不能杜口缄默。姑且说几句来论证有无的关系,试作以下的议论。

   摩河衍论云。诸法亦非有相。亦非无相。中论云。诸法不有不无者。第一真谛也。

    《大智度论》说:诸法既不是实有体性,也不是实无体性。中论说:诸法既不是实有,也不是实无。这里说的是诸法的究竟真理。

   寻夫不有不无者。岂谓涤除万物。杜塞视听寂寥虚豁。然后为真谛者乎。

    论主说,我们探究诸法既不是实有,又不是实无,难道是涤除万物,闭塞视听,把世界看成无形无声,空空荡荡的然后才算是体现了究竟的真理吗

   诚以即物顺通。故物莫之逆。即伪即真。故性莫之易。性莫之易。故虽无而有。物莫之逆。故虽有而无。虽有而无。所谓非有。虽无而有。所谓非无。如此则非无物也。物非真物。物非真物。故于何而可物。

   论主说,实际上是说顺应事物而不摒弃他,所以事物就不会和我们发生抵触。既不脱离假象,又不脱离真实,所以就不会丧失事物的本性。不丧失事物的本性,所以事物虽不是实有而又存在。事物与人们不抵触,所以事物虽存在而不是实有,这就是所谓非有。事物虽不是实有而又存在,这就是所谓非无。这样,就不能说事物是实在的无,只不过是事物不是实在的物罢了。事物不是实在的物,所以哪里有可以命名的实物呢

   故经云。色之性空。非色败空。以明夫圣人之于物也。即万物之自虚。岂待宰割以求通哉。

   所以佛在维摩经上说,色法的本性就是空的,并不是色法败坏以后才是空的。由此可见,圣人对于事物的态度,是观察体悟万物本来就是空的,哪里要待宰割分析然后才求其空理呢

   是以寝疾有不真之谈。超曰有即虚之称。然则三藏殊文。统之者一也。

   因此,维摩经有患疾不是真病的说法。《超曰明三昧经》有四大当体空幻的说法。尽管三藏的文句不同,其原理是一样的。

   故放光云。第一真谛。无成无得。世俗谛故。便有成有得。

   所以《放光般若经》说,从第·一真谛上看,无道可成,无果可得。从俗谛上看,便有道可成,有果可得。

   夫有得即是无得之伪号。无得即是有得之真名。

    有果可得即是无果可得的假名。可得即是有果可得的真名。

   真名故。虽真而非有。伪号故。无果虽伪而非无。

   因为是真名,所以虽是真名,而事物不是实有。因为是假号,所以虽假而事物不是实无。

   是以言真未尝有。言伪未尝无。二言未始一。二理未始殊。故经云。真谛俗谛谓有异耶。答曰无异也。此经直辩真谛以明非有。俗谛以明非无。岂以谛二而二于物哉。

   因此说它是真名,而未曾说事物是实有。说它是假名,而未曾说事物是实无。二种说法虽然不同,它们的道理并没差别。所以佛经上说,真谛俗谛有实在的差别吗

  答日,没有实在的差别。这是佛经通过真谛说明事物不是实有,又通过俗谛阐明事物不是实无,怎么能因为谛有::种就认为道理也有两样呢

   然则万物果有其所以不有。有其所以不无。

    然则万物却有它所以不是实有的一面,有它所以不是实无的一面。

   有其所以不有。故虽有而非有。有其所以不无。故虽无而非无。

    论主说,正因为万物有它所以不是实有的一面,所以万物虽存在而不是实有。有它所以不是实无的一·面,所以万物虽消失而不是实无。

   虽无而非无。无者不绝虚。虽有而非有。有者非真有。若有不即真。无不夷迹。然则有无称异。其致一也。

   万物虽消失了而不是实无,因为这里所谓的无,不是绝对的空。万物虽然存在,而不是实有。因为这里所谓的有,不是绝对的有。如果有不是实有,“无”不是消除行迹。那么有和无名称不同,其最后的归宿都是一样的,都是空的。

   故童子叹曰。说法不有亦不无。以因缘故诸法生。

   所以童子慨叹说,说法既不是实有,也不是实无。只是由于因缘和合的缘故,诸法才产生。

   璎珞经云。转*轮者。亦非有转。亦非无转。是谓转无所转。此乃众经之微言也。

    《璎珞经》上说,所说转*轮,既不是实有*轮可转,也不是实无*轮可转。这是说,虽转*轮而实无*轮可转,这是众经的微妙深奥的宗旨。

   何者。谓物无耶,则邪见非惑。谓物有耶。则常见为得。以物非故。故邪见为惑。以物非有。故常见不得。然则非有非无者。信真谛之谈也。

   为什么呢

  若说事物是实…

《译《不真空论》(本相)》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