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译《不真空论》(本相)▪P2

  ..续本文上一页无的,那么外道的断见就不是错谬;若说事物是实有的,那么外道的常见是正确的。正因为事物不是实无的,所以断见是错谬;正因为事物不是实有的,所以常见是错谬。那么只有体认事物既不是实有,也不是实无的观点,才是真理的说教。

   故道行云。心亦不有亦不无。中观云。物从因缘故不有。缘起故不无。寻理即其然矣。

   所以《道行般若经》说,心既不是实有,也不是实无。中论说,物从因缘生,所以不是实有。它又是田缘而起,所以又不是实无。按照真理,就是如此。

   所以然者。夫有若真有。有自常有。岂待缘而后有哉。譬彼真无。无自常无。岂待缘而后无也。若有不自有。待缘而后有者。故知有非真有。有非真有。虽有不可谓之有矣。不无者。夫无则湛然不动。可谓之无。万物若无。则不应起。起则非无。以明缘起故不无也。

    其所以是如此,是由于事物的存在。若是实有,那么这个有当一向是有,永远是有,那里会等待条件而后才有呢

  假使事物是实无,这个无就应当一向是常无,那里会等待条件然后才无呢

  如果有不是一向的有,需待缘才后有,故知这个有不是实有。

   有既不是实有,虽然是有也不可执为有。所谓不是实无,因为实无是只有万物湛然不变方可执为实无。万物若是实无,则不应由缘而现起。既有万物的现起,就不能说为实无。由此可知,万物缘起故非实无。

   故摩诃衍论云。一切诸法。一切因缘故应有。一切诸法。一切因缘故不应有。一切无法。一切因缘故应有。一切有法。一切因缘故不应有。寻此有无之言。岂直反论而已哉。

   所以《大智度论》说,一切诸法,由一切因缘关系,所以应当是有。一切诸法,由一切因缘关系,所以不应当是实有。一切无法,由一切因缘,所以应当说有。一切有法,由一切因缘,所以不应当是有。探求有和无的说教,那里只是相反的言论呢

  其意特显诸法非有非无的真理。

   若应有。即是有。不应言无。若应无。即是无。不应言有。

   若执万物应是有,即是实有,就不应说万物是无。若执万物是无,即是实无,就不应说万物是有。

   言有。是为假有以明非无。借无以辨非有。此事一称二。其文有似不同。苟领其所同。则无异而不同。

    实际上,说万物是有,这只是缘起的假有,以表示万物不是实无。为的是通过无以表明万物不是实有。这是一回事的二种说法,在字句上似乎有所不同,如果领会其相同处,那就没有什么差别的东西而不是相同的。

   然则万法果有其所以不有。不可得而有。有其所以不无。不可得而无。

   论主说,然则万法,确实有它所以不是实有的根据,因为它是自性不可得而有。有它所以不是实无的根据,因为它是自性不可得而无。

   何则。欲言其有。有非真生。欲言其无。事象既形。象形不即无。非真非实有。然则不真空义。显于兹矣。

   为什么呢

  因为如果说它是有,而这个有并不是真实的存在。如果说它是无,而事象却已出现。事象既已出现,就不能说它是实无,只是它不真实,不是实有罢了。那么,不真空义在此就很清楚了。

   故放光云。诸法假号不真。譬如幻化人。非无幻化人。幻化人。非真人也。

   所以《放光般若经》说,诸法只是缘起的假名,自性不可得。譬如幻化人,并非没有幻化人,只是说幻化人不是真人罢了。

   夫以名求物。物无当名之实。以物求名。名无得物之功。

    然而,根据名称去寻求事物,事物没有与名称相符的实质。根据事物去寻求名称,名称得不到事物的功用。

   物无当名之实。非物也。名无得物之功。非名也。是以名不当实。实不当名。名实无当。万物安在。

    事物没有与名称相符的实质,可见它不是真物。名称得不到事物的功用,也不是真名。由此可知,名称与事物的实质不相符,事物的实质与名称也不相当。事物的名、实既不相符,哪里还有万物的真实性呢

   故中观云。物无彼此。而人以此为此。以彼为彼。彼亦以此为彼。以彼为此。

   所以中观论说,事物没有绝对的彼此,只是人们把此当作实在的此,把彼当作实在的彼。同样的道理,对方的人也可以把此当作彼,把彼当作此。

   此彼莫定乎一名。而惑者怀必然之志。然则彼此初非有。惑者初非无。

   此和彼不能由一个固定的名称宋决定。而迷惑的人硬要认定,它们有绝对的区别。实际上,彼和此本宋不是实有,而迷惑者的见解,也不能说为本宋就是实无。

   既悟彼此之非有。有何物而可有哉。故知万物非真。假号久矣。

    既然明白彼和此不是实有,还有什么事物可以执著的呢

  故知万物不真,从宋就是缘起的假名。

   是以成具立强名之文。园林托指马之况。如此,则深远之言,于何而不在。

    因此,《成具经》有强立假名的说法,庄子有指和马的譬喻。这样,深远之言于何处而不存在呢

   是以圣人乘千化而不变。履万惑而常通者。以其即万物之自虚。不假虚而虚物也。故经云。甚奇世尊。不动真际为诸法立处。非离真而立处。立处即真也。

    因此圣人证穷真谛,所以异类分身而不动真际,入众生界而不被烦恼所碍。所以历万惑而常通。正是由于他体悟了万物当体本空,所以不假分析事物而后才是空的。

   所以经中说,世尊真是奇怪,不动真际是诸法的建立处,并不是离开真际而别有诸法的建立处。诸法的建立处和不动真际是一个东西的二个名称。

   然则道远乎哉。触事而真。圣远乎哉。体之即神。

    既然如此,那么大道离人遥远吗

  触及任何一件事物都有道。圣人离人遥远吗

  体悟了大道就是圣人。

  

《译《不真空论》(本相)》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