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譯《不真空論》(本相)▪P2

  ..續本文上一頁無的,那麼外道的斷見就不是錯謬;若說事物是實有的,那麼外道的常見是正確的。正因爲事物不是實無的,所以斷見是錯謬;正因爲事物不是實有的,所以常見是錯謬。那麼只有體認事物既不是實有,也不是實無的觀點,才是真理的說教。

   故道行雲。心亦不有亦不無。中觀雲。物從因緣故不有。緣起故不無。尋理即其然矣。

   所以《道行般若經》說,心既不是實有,也不是實無。中論說,物從因緣生,所以不是實有。它又是田緣而起,所以又不是實無。按照真理,就是如此。

   所以然者。夫有若真有。有自常有。豈待緣而後有哉。譬彼真無。無自常無。豈待緣而後無也。若有不自有。待緣而後有者。故知有非真有。有非真有。雖有不可謂之有矣。不無者。夫無則湛然不動。可謂之無。萬物若無。則不應起。起則非無。以明緣起故不無也。

    其所以是如此,是由于事物的存在。若是實有,那麼這個有當一向是有,永遠是有,那裏會等待條件而後才有呢

  假使事物是實無,這個無就應當一向是常無,那裏會等待條件然後才無呢

  如果有不是一向的有,需待緣才後有,故知這個有不是實有。

   有既不是實有,雖然是有也不可執爲有。所謂不是實無,因爲實無是只有萬物湛然不變方可執爲實無。萬物若是實無,則不應由緣而現起。既有萬物的現起,就不能說爲實無。由此可知,萬物緣起故非實無。

   故摩诃衍論雲。一切諸法。一切因緣故應有。一切諸法。一切因緣故不應有。一切無法。一切因緣故應有。一切有法。一切因緣故不應有。尋此有無之言。豈直反論而已哉。

   所以《大智度論》說,一切諸法,由一切因緣關系,所以應當是有。一切諸法,由一切因緣關系,所以不應當是實有。一切無法,由一切因緣,所以應當說有。一切有法,由一切因緣,所以不應當是有。探求有和無的說教,那裏只是相反的言論呢

  其意特顯諸法非有非無的真理。

   若應有。即是有。不應言無。若應無。即是無。不應言有。

   若執萬物應是有,即是實有,就不應說萬物是無。若執萬物是無,即是實無,就不應說萬物是有。

   言有。是爲假有以明非無。借無以辨非有。此事一稱二。其文有似不同。苟領其所同。則無異而不同。

    實際上,說萬物是有,這只是緣起的假有,以表示萬物不是實無。爲的是通過無以表明萬物不是實有。這是一回事的二種說法,在字句上似乎有所不同,如果領會其相同處,那就沒有什麼差別的東西而不是相同的。

   然則萬法果有其所以不有。不可得而有。有其所以不無。不可得而無。

   論主說,然則萬法,確實有它所以不是實有的根據,因爲它是自性不可得而有。有它所以不是實無的根據,因爲它是自性不可得而無。

   何則。欲言其有。有非真生。欲言其無。事象既形。象形不即無。非真非實有。然則不真空義。顯于茲矣。

   爲什麼呢

  因爲如果說它是有,而這個有並不是真實的存在。如果說它是無,而事象卻已出現。事象既已出現,就不能說它是實無,只是它不真實,不是實有罷了。那麼,不真空義在此就很清楚了。

   故放光雲。諸法假號不真。譬如幻化人。非無幻化人。幻化人。非真人也。

   所以《放光般若經》說,諸法只是緣起的假名,自性不可得。譬如幻化人,並非沒有幻化人,只是說幻化人不是真人罷了。

   夫以名求物。物無當名之實。以物求名。名無得物之功。

    然而,根據名稱去尋求事物,事物沒有與名稱相符的實質。根據事物去尋求名稱,名稱得不到事物的功用。

   物無當名之實。非物也。名無得物之功。非名也。是以名不當實。實不當名。名實無當。萬物安在。

    事物沒有與名稱相符的實質,可見它不是真物。名稱得不到事物的功用,也不是真名。由此可知,名稱與事物的實質不相符,事物的實質與名稱也不相當。事物的名、實既不相符,哪裏還有萬物的真實性呢

   故中觀雲。物無彼此。而人以此爲此。以彼爲彼。彼亦以此爲彼。以彼爲此。

   所以中觀論說,事物沒有絕對的彼此,只是人們把此當作實在的此,把彼當作實在的彼。同樣的道理,對方的人也可以把此當作彼,把彼當作此。

   此彼莫定乎一名。而惑者懷必然之志。然則彼此初非有。惑者初非無。

   此和彼不能由一個固定的名稱宋決定。而迷惑的人硬要認定,它們有絕對的區別。實際上,彼和此本宋不是實有,而迷惑者的見解,也不能說爲本宋就是實無。

   既悟彼此之非有。有何物而可有哉。故知萬物非真。假號久矣。

    既然明白彼和此不是實有,還有什麼事物可以執著的呢

  故知萬物不真,從宋就是緣起的假名。

   是以成具立強名之文。園林托指馬之況。如此,則深遠之言,于何而不在。

    因此,《成具經》有強立假名的說法,莊子有指和馬的譬喻。這樣,深遠之言于何處而不存在呢

   是以聖人乘千化而不變。履萬惑而常通者。以其即萬物之自虛。不假虛而虛物也。故經雲。甚奇世尊。不動真際爲諸法立處。非離真而立處。立處即真也。

    因此聖人證窮真谛,所以異類分身而不動真際,入衆生界而不被煩惱所礙。所以曆萬惑而常通。正是由于他體悟了萬物當體本空,所以不假分析事物而後才是空的。

   所以經中說,世尊真是奇怪,不動真際是諸法的建立處,並不是離開真際而別有諸法的建立處。諸法的建立處和不動真際是一個東西的二個名稱。

   然則道遠乎哉。觸事而真。聖遠乎哉。體之即神。

    既然如此,那麼大道離人遙遠嗎

  觸及任何一件事物都有道。聖人離人遙遠嗎

  體悟了大道就是聖人。

  

《譯《不真空論》(本相)》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