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維摩诘經》譯本及其論疏概況(道海)

  《維摩诘經》譯本及其論疏概況

  道海

  閩南佛學

  佛學經典,無論在天竺、抑或中國,大多經過從質樸到華麗,從簡煉到繁博,從松散到系統的過程。譯經當然也不例外,試看《維摩诘經》前後便有七種譯本,大致也經過這種過程。

  至於一經多譯的原因,大體說來是因爲後人對前代譯本不滿而産生的。如以爲前譯“行文艱澀”、“或滯於理”、“述事不周”等等。其實也不盡然,比如什公所譯的《維摩诘所說經》,我認爲就比晚譯出的奘公《說無垢稱經》要優美流暢的多。但是,奘公對羅什譯本不滿也確有其事,這在奘公的門生窺基大師著的《說無垢稱經》疏中,可以得到證明(下面將詳細論及),如其評道:“什公出自龜茲、不解中國梵語、不但澆訛不正,亦乃意義未融故也①。”

  據宋智圓《維摩經略重裕記》中載,《維摩诘經》前後有七種譯本。而現在能夠見到的僅有叁種譯本,並收入新修大正藏第十四冊。一、《佛說維摩诘經》二卷,十四品,吳支謙譯。二、《維摩诘所說經》叁卷,十四品,姚秦,鸠摩羅什譯。叁、《說無垢稱經》六卷,十四品,唐玄奘譯。佚失的四種譯本分別是:一、《古維摩經》一卷(此依宋智圓《維摩經略重裕記》載,今演培法師則說有二卷),東漢靈帝中平五年(公元一八八年),嚴佛調首譯。二、《毗摩羅诘經》叁卷,西晉惠帝元康元年(公元二九一年),竺叔蘭譯。叁、《維摩诘所說法門經》一卷,西晉惠帝泰安二年(公元叁O叁年)竺法護譯。四、《維摩诘經》四卷,東晉(具體年代不詳)祗多蜜譯。

  曆代的《維摩诘經》注疏,是比較多的,如果連日本學者的注疏也計在內,不下二、叁十種。在諸經的注疏中,恐怕僅次於《金剛般若波羅蜜經》的注疏本。後代注疏本多依什譯《維摩诘所說經》,唯有唐代窺基大師依奘譯《說無垢稱經》。主要作品則多出自南北朝、隋唐間佛門巨擘之手,如僧肇、慧遠、智颉、吉藏等。後代學者注疏此經多參考此期人疏本,因此,他們的作品很難再逸出前人的思想,有的則直接摘錄前人的注解。女口明代楊起元《維摩經評注》,即爲摘自僧肇的注解,我想,如果稱之爲“筆記”也許更恰當些。有的只是對前人注疏本,給予刪削整理,至於前人對此經義理的分析闡述上並無多少發展。故此,在這裏我想僅對《維摩诘經》現存的叁種譯本及一些重要的、有代表性的注疏本,作些介紹。謹請同道行家不吝指正。

  一、維摩經現存譯本

  (一)佛說維摩诘經

  此經是曆代諸譯中的第二譯。但它現在是此經現存最早的譯本。共上、下二卷、十四品,由叁國時代吳國的支謙譯出。

  支謙,字恭明,原爲月支人。漢獻帝年間,避亂于吳。其人長得細長黑瘦、眼多白而青黃,有奇才,“博覽經籍,莫不精究,世間技藝,多所綜習,遍學異書,通六國語。”譯有維摩、大般泥洹、法句、瑞應本起等四十九部經。並注疏《了本生死經》。是初期佛教的重要譯家之一。

  唐窺基大師《說無垢稱經疏》中,曾批評羅什法師《維摩诘所說經》冠有二名,其實支謙所譯此經具有叁名,除了大經題《佛說維摩诘經》外,尚有《不可思議法門之稱》及《佛法普入道門叁昧經》二小題,比什譯《維摩诘所說經》尚多出一名。但窺基大師似乎只批評什譯本,並未提及支謙譯本,不知是什麼原因

  《佛說維摩诘經》譯於吳黃武年間,具體時間未詳。此經初譯出流世,頗受兩晉士大夫歡迎。後什公《維摩诘所說經》一書譯出,此經才逐漸被人忽略,以至於現在很難見到後人對此經的論述。

  此經由於譯出年代較早,文字較爲質樸,一些詞的譯法尚未固定下來,如此經“人民”、人物”等詞後代多議爲衆生,或者有情。經意脈絡大致相同,唯有二處略具差別。一、本經把舍利弗念座一段,歸入“諸法言品”第五品末,也就是什譯本及奘譯本的問疾品。查閱什譯本及奘譯本,此段皆歸於“不思議品”第六品首。從文意上看,歸於第六品顯然較爲合理。二、“不二法門品”第九品中諸大菩薩廣說不二法門,及至文殊師利處,便嘎然而止,並無維摩诘默然。文殊贊歎一事,考現存的什譯本、及奘譯本皆有此事。不知是所依梵本不同還是流傳過程中佚失的。

  (二)維摩诘所說經

  曆代的諸譯師中,最受後人尊崇的,大概要數姚秦鸠摩羅什叁藏。他的譯本簡潔通暢,且文字優美,非常符合中國人的口味。所以,他的譯本流通最爲廣泛。僧肇雲:“什公高世之量,冥心真境,更盡環中,又善方言。時手執梵文,口自宣譯。道俗虔虔一言叁複,陶冶精求務存至意。其文約而詣,其旨婉而彰,微遠之言於茲顯然矣。”②在這裏,僧肇除了贊美其人品修養及譯經精湛外,更說出什公譯經之所以能夠得心應手的原因,即梵漢文兼善是也。再者,精益求精的治學態度,也是他能夠獲得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

  鸠摩羅什法師是天竺人,生長於佛教家庭。童貞出家,精研大小經典。弘始叁年(公元四O一年),姚興迎什公到長安。在短短的幾年裏,先後譯出金剛、法華、成實、菩薩戒本、中、百論等大小經律論叁百多卷,奠定了他在中國佛教史上譯經大師的地位。

  此經譯出年代,據僧肇爲該經所作的序說:“弘始八年,歲次鹑火,命大將軍常山公,右將軍安成侯與義學沙門千二百人,於長安大寺請羅什法師重譯正本③”由此可知,《維摩诘所說經》叁卷是弘始八年(公元四O六年)譯出的。《高僧傳》雲:“(什公)秦弘始十一年(公元四O九年)八月二十日卒於長安④”可知是什公逝世前叁年的作品。

  後代學者對什公譯本,多持贊美、肯定的態度。《高僧傳》雲:“什既率多谙誦,無不究盡,轉能漢言,音譯流便⑤。”又雲:“出凡叁百余卷,並暢顯神源,揮發幽致⑥”僧肇《維摩诘所說經》序雲:“其文約而詣,其旨婉而彰,微遠之言,於茲顯然矣7。”太虛大師雲:“鸠摩羅什此雲童壽,以其童年而有耆德,故立斯名,複以遍通經、律、論藏,尊稱之爲叁藏法師。蓋在中國翻譯佛經之第一大師也8。”綜上所述,古今佛教學者,對什公可謂是推崇備至的。但也有持否定態度的,如窺基大師即在《說無垢稱經疏》中,對什公譯本提出尖銳的批評。“除羅什外,或名《維摩诘經》,或雲《無垢稱經》,或雲《說維摩诘經》,或雲《說無垢稱經》或雲《毗摩羅诘經》,唯羅什法師獨雲《維摩诘所說經》,仍雲一名《不可思議解脫》。准依梵本……無垢稱是所說,順唐言,正雲《說無垢稱經》。什公不依漢譯,存其梵音者,意許維摩亦得說經,良以身嬰俗妄,久離僧流,,恐傍議而多生,所以許其說經⑨。”其後複具體地列出十二條加以批評(詳見新修大正藏叁十八卷,《說無垢稱經疏》卷一)。窺基大師在此並未一同列出,西晉竺法護《維摩诘所說法門》一譯,不知是一時疏忽,還是未及見此譯本。

  (叁)說無垢稱經

  此經是維摩诘經的第七譯,亦即是最後一譯,爲諸譯中,卷數最多的,共有六卷、十四品。唐代玄奘法師譯。

  玄奘法師,俗姓陳,名襪,河南偃師人,十叁歲時,出家於洛陽淨土寺。唐貞觀叁年又身赴印度留學,遊曆西域及古印度諸國凡十七年,遍學大小乘經典;於貞觀十九年,隨身攜帶梵本六百五十七部回到長安。此後,於弘福寺等處,開始了他的譯經生涯,一生共譯出《大般若經》《大毗婆沙論》《瑜伽師地論》等七十五部,一千叁百叁十五卷。在中國佛教四大譯師中,首屈一指,爲傳播佛教做出了不朽的努力。

  我們知道,在奘譯之前,已有支謙、羅什法師等六譯傳世。特別是什公《維摩诘所說經》更是受人歡迎。在這種情形之下,奘公重譯此經的原因是什麼呢

  說到底,還是不滿意。盡管什譯本很受世人的喜愛,但玄奘法師還是認爲它頗存一些缺點,不盡完美。這些我們可以通過其弟于窺基大師《說無垢稱經疏》了解到。疏雲:“其維摩雲淨名,義即可,然言則不可,單言維摩,但是垢稱,缺少阿羅二字。诘者,枳裏底,說也。更雲所說,重言何用。但是什公出自龜茲,不解中國梵語,不但澆訛不正,亦乃義意未觸故也”。”又雲:“品名不同者。經十四品,頭數雖同,名或有異。第一、今名序品,什公雲佛國品。契經正說維摩诘事,欲明其事,先談由序,何故不名序品,乃名佛國

  若以實性問佛,佛說嚴淨佛土,乃名佛國。直欲別明佛國之義,不是序述說淨名之由序也……”。”從這裏我們可以得知不滿的原因,在於他們對譯經尺度的把握,亦即原則的不同,並由此影。向到具體操作方法上的差異。如什公喜用意譯法,奘公則用直譯法。故此,其結果當然是不盡相同的。

  此外,窺基大師上述評論,還牽涉到羅什法師的修養問題,如“什公出自龜茲,不解中國梵語,不但澆訛不正,亦乃義意未融故也”的說法,就與僧肇所說“什以高世之量,冥心真境既盡環中,又善方言,時手執梵文、口自“宣譯”的話大相徑庭。這場筆墨官司,不在本文討論範圍,故略且不論。

  對照二種譯本,得出結果是,二譯本義理大致相同,主要是語言上的差異。什譯簡潔流暢,文句生動。奘譯則較詳盡繁缛,文稍滯澀。我想,這也許正是奘譯本未能取而代之的重要原因吧]

  不過,由於奘譯本卷帙較爲繁廣,義理頗爲詳盡,也自有它不可替代的價值。二經互爲對照,相得益彰。研究維摩經的學者固然不可忽略它。

  二、維摩經諸注疏本

  (一)注維摩诘經

  《注維摩诘經》十卷,是後秦僧肇集撰羅什、道生等叁家之言而成的,(又,無錫丁氏於民國十年的刊行本,爲僧肇《注維摩诘經》的略本。所略的,大多是羅什,道生注語)。此注本依什譯《維摩诘所說經》。

  僧肇,京兆(今長安)人,生於後秦白雀元年(公元叁八四年)。初始愛好老莊玄學,後見引日維摩經》,歡喜頂受,並因此出家。後至姑藏遠投什公門下,與昙影、僧睿、道生並稱“什門四哲”。不幸…

《《維摩诘經》譯本及其論疏概況(道海)》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